分享

“石郎至今有遗臭”——聊聊“儿皇帝”石敬瑭

 袁承志dtau70na 2020-01-15

我们在学生时代应该都背诵过不同版本的《中国历史朝代歌》。在我学过的那版朗朗上口的歌谣中,对最后一句“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印象最为深刻。毕竟年代离得近些,无论史实还是人物还算鲜活,尤其是没有“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之类的大分裂时代从中捣乱,不会搞得人头昏眼花,一不小心考试就出错。

可要是深究一下,这句话其实问题很大,因为宋朝似乎没有资格跟元明清三朝相提并论。为啥?因为两宋虽然延绵了319年,却从来没有完成过一个可以在《中国历史朝代歌》留名的基本成就——大一统。被撵到东南一隅闷头挨揍的南宋且不去管他,也不理那个终结了五代、平灭了十国的北宋在华夏之西北、西南两个方向是如何的不思进取,单单一个燕云十六州就让宋朝君臣幽怨无比。因为他们就算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也死活收不回这块汉家故地。

“石郎至今有遗臭”——聊聊“儿皇帝”石敬瑭

宋朝的这个疆域根本拿不出手,别说跟汉唐比,连(西)晋都不如

所以说实际上并未改变自唐末以来大分裂局面的宋朝,无论如何也没有资格成为那个时代的唯一代表——起码那些将两宋揍得满头包的辽、金、西夏等异族王朝肯定会不服气。而事实上宋朝的这个“正统”资格也不是靠自己拿刀枪打出来的,而是靠那些汉族文人史官拿笔杆子自封的。

尽管我们都知道两宋表面上是亡于外族,实际上死于自己的愚蠢,但还是经常有人拿燕云十六州说事。比如将北宋在政治、国防上的弱势以及对外战争中的无能统统归结为失去了这道天然的地理屏障,这种观点虽然看似有一定的道理,但实际上不但夸大其词,而且有些丢人。

比如人家清朝的康熙大帝,就曾对着千古兵家必争之地的天险古北口不屑一顾的作诗云:“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而另一位清朝皇帝、就是因为酷爱作诗但是水平很臭而被无数人嘲笑的乾隆皇帝,在谈及当年将宋人揍得七荤八素的蒙古人时,也曾轻描淡写的抛出一句“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

这首依旧“打油”味儿十足的诗句,是不是能把宋朝君臣以及那些拿燕云十六州说事儿的家伙的脸,打得啪啪直响?

“石郎至今有遗臭”——聊聊“儿皇帝”石敬瑭

别的不说,单论对付域外民族的智商,宋朝跟清朝比起来就像个二傻子

不过既然说到燕云十六州,除了能让我们想到宋朝,再就是那个因为将这块地盘献给契丹人,而被许多人痛骂为汉奸的石敬瑭——其实这还真有点冤枉了老石,毕竟人家是正儿八经的沙陀人,怎么也跟汉奸沾不上边。


要想说明白燕云十六州是怎么没的,还得先了解一下沙陀人。

说到各种跟华夏王朝恩怨不断的西、北两个方向的游牧(渔猎)民族,早期的匈奴、鲜卑、突厥等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的契丹、女真和蒙古、满洲更是无人不知。可是相对而言,“沙陀”这个民族就冷门得多,好像在当年的历史教科书中都没出现过几次。

但实际上,沙陀人曾在悄然间改变过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

可惜在唐末之前,沙陀只是个不引人瞩目的小部族,而北宋立国之后又迅速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所以在各种历史文献中对他们的记载极少。而游牧民族本身又没有记录保存史料的传统,导致了我们对于沙陀人的基本情况都搞不清楚。

“石郎至今有遗臭”——聊聊“儿皇帝”石敬瑭

沙陀人在今天最有名的就是后唐王朝和他的两位皇帝——李克用和李存勖

在史书中只是记载沙陀为西突厥别部,唐贞观间居金莎山(今新疆博格多山)之南、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之东,因境内有大碛(今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故得名:

“沙陀,西突厥别部处月种也。始,突厥东西部分治乌孙故地,与处月、处蜜杂居。”(《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当时沙陀人隶属于唐北庭都护府,又与回纥人关系密切,因此在当时的西域政治局势中,是唐、回纥与沙陀联手对抗吐蕃。结果实力弱小的沙陀人最先倒霉:

“(安西和北庭)二镇与沙陀、回鹘相依,吐蕃久攻之不下……其后,吐蕃急攻沙陀、回鹘部落,北庭、安西无援,贞元三年,竟陷吐蕃。”

被打垮的沙陀人除了投降就只能逃走,“贞元中,沙陀部七千帐附吐蕃,与共寇北庭,陷之。”(《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三》)剩下的被迫东迁投唐,被安置在盐州(今陕西定边)。

此后沙陀人又被迁往河东,此后在唐朝平定内乱、对抗吐蕃的历次战争中都出了不少力。在唐懿宗时,沙陀首领执宜子赤心助唐镇压庞勋叛乱,被授予大同军节度使,赐姓李(即后唐献祖文皇帝李国昌),后又因助唐抵御回鹘而迁为鄜延﹑振武节度使。

“石郎至今有遗臭”——聊聊“儿皇帝”石敬瑭

朱温和李克用在剿灭黄巢过程中出力最大,然后又成了唐朝两大军阀头子

后来李国昌、李克用父子虽与唐朝发生矛盾并一度兵戎相见,但并未决裂。所以当黄巢起义爆发后,李克用率沙拓兵应诏勤王,并在平叛战斗中居功至伟。战后朱温得汴梁﹐李克用得太原﹐形成朱李纷争的局面。天佑四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后梁,但李克用拒不承认,仍以唐臣自居并沿用天祐年号,誓灭朱梁、复兴唐朝:

“沙陀始归命天子,仰哺于边,世喋血助征讨,常为边兵雄。至克用逢王室乱,遂有太原。虏性惇固,少它肠,自负材果,欲经营天下而不克也。兵虽胜,然数败;地虽得,辄复失,故熟视帝劫迁,缩颈羞汗,偷景待僵,不亦鄙乎!赖其子慓锐,抑而复振。是时,提兵托勤王者五族,然卒亡朱氏为唐涤耻者,沙陀也。使克用稍知古今,能如齐桓、晋文,唐遽亡乎哉?”(《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石敬瑭就是在此时登上了历史舞台。作为沙陀人,他理所当然的站在了李克用一方的阵营,而且与李存勖、李嗣源、李从珂这三代后唐皇帝渊源颇深,也正是他亲手终结了后唐王朝。

唐宋之间有五代十国,其中的“十国”都是些打酱油的角色,真正的主角是“五代”。但鲜为人知的是,五代中三代——后唐、后晋和后汉都是由沙陀人所建的。


石敬瑭与后唐李家的恩怨情仇。

石敬瑭,父名臬捩鸡,家世和姓氏的来历都不是很清楚: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其父臬捩鸡,本出于西夷,自朱邪归唐,从朱邪入居阴山。其后,晋王李克用起于云、朔之间,臬捩鸡以善骑射,常从晋王征伐有功,官至洺州刺史。臬捩鸡生敬瑭,其姓石氏,不知其得姓之始也。”(《新五代史·卷八·晋本纪第八》)

石敬瑭从小就喜读兵法,这在沙陀人中是很少见的,因此受到了李克用的养子、时任代州刺史李嗣源的重视,还把女儿嫁给了他。不久后李克用的世子李存勖也对石产生了兴趣,但李嗣源不肯放人,还让石敬瑭统领自己的亲军骑兵,视之为心腹。

“石郎至今有遗臭”——聊聊“儿皇帝”石敬瑭

石敬瑭军政能力还行,但没什么志向和胆略,小富即安又自私自利

石敬瑭也没有辜负李家人对他的青睐和信任,事实上他也是个极有本事的人物。在与后梁的历次战斗中,石敬瑭不但屡屡冲阵挽救李存勖和李嗣源于生死之间,还数次在决定性的战斗中大败后梁军。后来李存勖称帝建立后唐,论战功以李从珂(李嗣源的义子)和石敬瑭最大。

同光四年,李嗣源奉命平定赵在礼叛乱途中,遭遇亲军哗变劫持,还要求他称帝——这种事情在五代多如牛毛,并不奇怪。奇怪的是李嗣源压根没有称帝的打算,还准备回京向李存勖表明忠心,这种找死的行为幸被石敬瑭所阻:

“敬瑭献计曰:‘岂有军变于外,上将独无事者乎?且犹豫者兵家大忌,不如速行。愿得骑兵三百先攻汴州,夷门天下之要害也,得之可以成事。’明宗(李嗣源)然之。”(《新五代史·卷八·晋本纪第八》)

此后李存勖遭遇兴教门之变中流矢而亡,李嗣源拥兵入洛即位为帝,是为后唐明宗。石敬瑭因功被加封光禄大夫、检校司徒,授陕州(今河南三门峡)保义军节度使,并赐号“竭忠建策兴复功臣”。

石敬瑭与老丈人李嗣源的感情应该是真挚的。长兴四年,石敬瑭奉命北上御边,临行前君臣诀别的场景还是颇为感人的:

“翌日,宴于中兴殿,帝(石敬瑭)捧觞上寿,因奏曰:‘臣虽微怯,惟边事敢不尽其忠力,但臣远违玉阶,无以时申补报。’帝因再拜告辞,明宗泣下沾衿。左右怪其过伤,果与帝因此为诀,不复相见矣。”(《旧五代史·卷七十五·晋高祖本纪第一》)

果然不久后李嗣源便病逝,其子李从厚即位,是为愍皇帝。这位新皇帝跟石敬瑭可没什么交情,相反视这位担任河东节度使的姐夫以及另一位任凤翔节度使的便宜哥哥(李从珂)为心腹大患,欲除之而后快。

“石郎至今有遗臭”——聊聊“儿皇帝”石敬瑭

李从珂不是个好皇帝,但是个好将军,还是个好演员

李从厚想到的办法是调虎离山——任命李从珂为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成德节度使。要知道那时候的节度使都是一方土皇帝,但一旦移镇离了老巢,往往就成了无根浮萍任皇帝捏扁揉圆,所以李从厚的这一手等于想要了李、石二人的老命——可问题是刚满20岁的新皇帝还是太嫩了。他也不想想,他的这两位义兄和姐夫可是当年他伯父和父亲打天下时手中最快的两把刀,岂是那么好相与的?

果然,李从珂闻讯后于岐阳兵变,李从厚立即派兵平乱。没想到他的这位便宜哥哥不但打仗狠,演技更是杠杠的——李从珂登城一哭,平叛大军便灰飞烟灭了:

“帝(李从珂)登城垂泣,谕于外曰:‘我年未二十从先帝征伐,出生入死,金疮满身,树立得社稷,军士从我登阵者多矣。今朝廷信任贼臣,残害骨肉,且我有何罪!’因恸哭,闻者哀之。时羽林都指挥使杨思权谓众曰:‘大相公,吾主也。’遂引军自西门入,严卫都指挥使尹晖亦引军自东门而入,外军悉溃。”(《旧五代史·卷四十六·唐末帝本纪上》)

李从珂趁势反攻杀向洛阳,李从厚只能出逃,没想到在途中遇到了领兵南下的石敬瑭。此时已经穷途末路的李从厚无论选择逃走、求饶还是投降都可以理解,他却匪夷所思的纵容随从指责石敬瑭勾结李从珂、对皇帝不忠不敬——这就纯粹是找死了,石敬瑭也满足了他们这个小小的要求,尽杀随从、囚禁李从厚,后者不久以后被李从珂杀死。

李从珂继位后,恢复了石敬瑭河东节度使的职务,不过他很快就面临了和当初的李从厚一样的烦恼。

李从珂是唐明宗李嗣源的养子,原本姓王,甚至不是沙陀人,而是汉人。当年李嗣源打天下时,抢了李从珂的老娘,顺手得了这么个便宜儿子。

当年李从珂曾与石敬瑭并肩作战,也许还曾惺惺相惜,在共同对抗李从厚时还曾合作过一把。可这一切到了李从珂当上皇帝以后却发生了变化。毕竟皇帝是一种区别于一般人类的特殊生物——称帝前李从珂理直气壮的认为节度使就应该是坐地户、土皇帝,可是称帝后却死活看当年的老战友、现在的河东坐地户、土皇帝石敬瑭不顺眼,左瞅右瞅都觉得这家伙脑后有反骨,欲除之而后快。

“石郎至今有遗臭”——聊聊“儿皇帝”石敬瑭

一个人要是当了皇帝,一定会变成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而石敬瑭对李存勖、李嗣源忠心耿耿除了亲戚关系,能够彼此信任更多的应该是同为沙陀人的缘故。对李从珂这个汉人,石敬瑭虽然没有反心,但也不敢信任,便打算以退为进——石敬瑭上表辞官、调任,如果李从珂同意就证明君臣已然相疑,如果安抚让他留任则说明君臣可以相安:

“帝(石敬瑭)心疑之,乃召僚佐议曰:‘孤再受太原之日,主上面宣云:与卿北门,一生无议除改。今忽降此命,莫是以去年忻州乱兵见迫,过相猜乎……今我无异志,朝廷自启祸机,不可安然死于道路。况太原险固之地,积粟甚多,若且宽我,我当奉之。必若加兵,我则外告邻方,北构强敌,兴亡之数,皎皎在天。今欲发表称疾,以俟其意,诸公以为何如?’”(《旧五代史·卷七十五·晋高祖本纪第一》)

结果李从珂不但兴高采烈的立即同意了石敬瑭的上书,还连连催促让他赶紧滚蛋。至此,石敬瑭对李从珂彻底死心,决定联络契丹以自保。


契丹的崛起以及与沙陀人的关系。

契丹当年曾被唐朝征服,安置于松漠都督府。然而自武则天篡唐之后,契丹人就经常叛乱,到了安史之乱后更是恢复了独立状态。到了唐末,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诸部,此后又向东攻打室韦、女真,向西占领了突厥故地,成为东北诸夷之主。

“石郎至今有遗臭”——聊聊“儿皇帝”石敬瑭

相比后来的女真和蒙古,契丹人相对“友好”

在朱温篡唐之后,沙陀人李克用起兵勤王欲复兴唐朝,但是因为实力不足,便结好契丹。于是在天佑二年,耶律阿保机发兵7万与李克用在云中会盟,并结为兄弟,相约共讨朱梁。结果阿保机出尔反尔,后来又跟朱温勾勾搭搭,于是李克用与之反目,甚至在临死前以“三箭赐子”,让李存勖找契丹人复仇:

“世传武皇(李克用)临薨,以三矢付庄宗曰:‘一矢讨刘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且曰阿保机与我把臂而盟,结为兄弟,誓复唐家社稷,今背约附贼,汝必伐之。一矢灭朱温。汝能成吾志,死无恨矣。’”(《五代史阙文·后唐史·武皇》宋·王禹偁)

可惜李存勖虽然勇武,后来诛刘仁恭、灭朱梁,独契丹一恨未灭,相反连榆关等要隘都被占领。后来还是李嗣源北上方才将契丹击退,保住了幽州。

天成元年,耶律阿保机病逝,辽太宗耶律德光即位后,契丹更加强盛,成为后唐北方的严重威胁。


石敬瑭割地称臣乞援于契丹,不但使后唐因此亡国,更使燕云十六州与汉土分离近200年。

清泰三年,李从珂应石敬瑭“所请”,徙调他为郓州(今山东郓城)节度使,后者二话不说,一面上表指称前者为明宗养子,不具备当皇帝的资格;同时遣桑维翰奉表借兵于契丹,愿以父礼事契丹国主耶律德光,约定事成后割让卢龙道与雁门关以北诸州之地。

石敬瑭跟李从珂撕破脸皮并不出人意料,乞援于契丹也不离奇,可是如此迫不及待且低三下四却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比如他麾下大将、后来的后汉高祖皇帝刘知远便表示反对:

“刘知远谏曰:‘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许以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敬瑭不从。”(《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后晋纪第一》)

时年45岁的石敬瑭为什么宁可认不过34岁的耶律德光当爹,还将抵御北方诸夷南犯的天险拱手献上为条件向契丹人乞援?因为他急,而且非常急。

“石郎至今有遗臭”——聊聊“儿皇帝”石敬瑭

在小命、面子和利益这三者之间,石敬瑭想都不想只取前者

当年毛都没长齐的愍皇帝李从厚即位后就敢向他那两位凶名赫赫的义兄和姐夫下手,为何?因为在“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旧五代史·卷九十八·列传第十三》)的五代,任何一个当皇帝的都把兵权抓得死死的,尽管李从珂和石敬瑭这样的节度使被皇帝视为隐患,但实际上彼此的军事力量相差悬殊。所以在李从珂岐阳兵变后,很快就被李从厚的平叛大军打得落花流水、困守孤城。要不是李从珂演技出众、一哭破万军,别说当皇帝了,坟头上的草都不知道长几茬了。

当时石敬瑭猫在河东根本不敢动弹,直到李从珂快打进洛阳了,他才战战兢兢的出头去表忠心。

现在轮到李从珂收拾石敬瑭,后者的境况也好不到哪儿去,而且他还没有前者的演技,如果不能一次性的用重利打动契丹人,如果他们出兵磨磨蹭蹭,那么向契丹求援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估计那阵子石敬瑭早就凉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非常有“先见之明”——李从珂闻知石敬瑭叛乱后,立刻派遣大将张敬达、杨光远率大军北上平叛,打得叛军屁滚尿流,只能困守晋阳城。此后唐军筑长围将晋阳堵了个水泄不通,并日夜攻打,城防岌岌可危。

“石郎至今有遗臭”——聊聊“儿皇帝”石敬瑭

五代时期虽然武将叛乱、夺国、篡位多如牛毛,其实难度也不小

幸好契丹人被石敬瑭扔过来的这张大馅饼砸得两眼冒星星,立刻举倾国之兵星夜来援,并很快击败了唐军,石敬瑭这才保住一条老命。

战后,耶律德光为了确保自己拿到战利品的正当性,便下诏册封石敬瑭为皇帝:

“契丹主谓石敬瑭曰:‘吾三千里赴难,必有成功。观汝气貌识量,真中原之主也。吾欲立汝为天子。’敬瑭辞让数四,将吏复劝进,乃许之。契丹主作册书,命敬瑭为大晋皇帝,自解衣冠授之,筑坛于柳林。是日,即皇帝位。割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十六州以与契丹,仍许岁输帛三十万匹。”(《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后晋纪第一》)

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于契丹,从此中原的门户大开,汉唐以来的北部边防尽失;又岁输契丹绢30万匹,首开中原王朝对外纳款之端——他做的这一切,仅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而已。

“石郎至今有遗臭”——聊聊“儿皇帝”石敬瑭

燕云后来成了辽国财政的主要来源,不需要频繁南下劫掠,因此能与北宋保持百多年的和平

此后,石敬瑭联合契丹大举南下,唐军纷纷归降,李从珂见大势已去,便怀抱穿国玺与妻子自焚而死,于是后唐灭国。

石敬瑭一路畅通无阻的进入洛阳,此后称帝建国,定都汴梁,史称后晋。


写在最后——抑郁而终的“儿皇帝”,虽是咎由自取,却也可悲可叹。

话说石敬瑭称帝之初,卢龙节度使赵德钧(这位是汉人)曾以重金贿赂契丹,欲取代前者称为契丹在中原的代言人、求立为帝。幸亏桑维翰苦苦哀求,耶律德光才没改变主意换人。

“石郎至今有遗臭”——聊聊“儿皇帝”石敬瑭

石敬瑭当个“儿皇帝”都有人跟他抢,日子过得实在悲催

后晋立国后,因连绵战祸导致府库空虚、民生艰困,契丹人却依然贪得无厌,飞扬跋扈、肆意欺辱晋人。而石敬瑭只能卑辞厚礼,百依百顺,每次书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别,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臣’,为‘儿皇帝’。每当契丹使臣至,便拜受诏敕,除岁输30万布帛外,每逢吉凶庆吊之事便不时赠送好奇之物,以致赠送玩好奇异的车队相继以道。

如果说当河东节度使时的石敬瑭认耶律德光当爹,更多丢的是他自己一个人的脸,那么他当上皇帝以后,简直就把半个天下的脸都丢光了。而自汉唐以来,华夏之民(包括居住在中原的少数民族)一向都是非常自傲的,什么时候瞧得起过周边那些蛮夷?所以代表大家把脸丢光了的石敬瑭,自然为人不齿,自然也有人反抗。

天福二年,天雄节度使范廷光反于魏州,石敬瑭令东都巡检张从宾讨伐,结果张从宾与之同反,继而渭州也发生兵变;侍卫将军杨光远自恃手握重兵,又瞧不起那个没骨头的皇帝,因此经常干预朝政,石敬瑭也只能忍着。天福四年,杨光远擅杀范廷光,石敬瑭还是不敢法办;天福六年,成德节度使安重荣上表指斥石敬瑭父事契丹,丢人丢到了姥姥家,并要跟契丹决一死战。这回契丹人干涉,石敬瑭只好发兵杀掉安重荣,并将其头颅送与契丹;天福七年,契丹遣使来问吐谷浑部投奔河东刘知远部之事,石敬瑭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刘知远,更不敢得罪‘父皇帝’急火攻心之下病死,时年51岁。

说他是憋屈死的,也不为过。

我们后人评价古人,常常以结果论英雄,虽然不大妥当但也无可厚非;但要是用现代观念强行往古人身上套,就有些过分了。

“石郎至今有遗臭”——聊聊“儿皇帝”石敬瑭

以结果论英雄没错,但也不能忽视过程,更不能拿今人观念套古人

在近现代以前,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家天下”的王朝兴替,不管是汉人间的传承还是外族入主,实际很大程度上仅与皇帝(及皇室)息息相关。与平民百姓甚至依附王朝获取利益的官员们其实关系都不大,被杀一波、抢一波,再颠沛流离过一段苦日子,又一切照旧。

元人张养浩的那首散曲,其实就道尽了其中的真谛: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

以结果论,无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是成吉思汗,无论他们立下了何等赫赫功业、为我们后人留下多么丰厚的遗产和骄傲的资本,其实他们首先都是为了自己——非要往国家民族的高度上扯也不是不可以,大家高兴就好。

石敬瑭作为一个沙陀人(哪怕他自认是华夏苗裔),要让他以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为己任、为子孙后代负责人,在五代那个极度混乱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要求既无厘头又非常的莫名其妙,实在是过于苛责了。

以结果论,我们可以谴责他,这无可非议,再往高大上的方向上扯,就多余了。

毕竟在那个时代,人不为己,则天诛地灭。

只不过石敬瑭恰好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