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医医人,下医医病,差距在哪?

 金坛区 2020-01-15

中医的首务,不是治病,而是调养人的生命运动。
对此,有的称“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有的称“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有的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这些论断都指明了,中医防治的焦点,不是病,而是人。

以病为本的医学,注意焦点在病,把病与人分割开来,把病从人身上分离出来,孤立地研究和处理病,把病视为与人无关的病理现象,把人视为生病的 “土壤” 或 “载体”,所治的是存在于土壤或载体上的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只要 “从0开始” 研究病,研究其发生和发展,就一定会认清,病变的本质是人的生命运动失常,首先是所谓的 “土壤” 或 “载体” 发生异常,然后才由异常化的土壤或载体产生疾病,因此,防治必须从调理土壤和载体开始,就是中医强调的“医人”,医生病之人。
所谓 “ 医人”,就是调理人,调养人的生命运动。其义大者有二:首先是养生,调养人的生命运动。其次是调理生病之人,病由人生,病是人的生命运动失常,故治疗之本是要调理生病之人,将其失常的生命运动调正, 以消其病。
中医的养生理论和实践所达水平世界唯一。早有《庄子》 之论:“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善养生者,若牧羊然”“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 非所以完身养生也。”后有《荀子》曰:“以养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而至《内经》,系统地总结了养生之道,其理至高至深,可谓医人之大道。其论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 以其德全不危也。”
养生不仅是治未病,它比治未病有更高的境界、更高的目标、更高的要求。其注意的焦点不在疾病,而在健康;不是防病,而是提高健康水平;不是避免疾病的痛苦,而是尽享健康之福;特别是,力求把健康之福增进到自然可能的最高水平。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道法自然”,主要方法不是用药,而是要知道循道,据以调理生活方式,排除不利或有害于生命运动的行为,自觉地按生命的自然之道生活。这是中医特有的内容,它超出了医疗范畴,专于管理和增进健康,是一门健康医学。

《内经》对养生有系统的专门论述,指明人的生命之本在天地,养生要立于天地之根,秉于天地之气,应于天地之运。循此道养生者,可分别达到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种水平。
真人者,“提掣天地, 把握阴阳, 呼吸精气, 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 调千四时……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合同于道, 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总之, 中医的核心,在于医人。人是疾病发生和发展之本, 也是疾病防治之本, 调养人是中医防治疾病之首务。

……以下是广告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