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笔使用说明书——谈谈笔法

 抱琴看鹤赵建雄 2020-01-15

按语:

    慕晋堂主刘建平先生,带领慕晋堂成员数十人,潜心于经典,秉承慕晋堂所倡导的“甘与古人比高低,不与时人论浮沉”的宗旨,始终扎根传统,学习经典,弘扬国粹,已成为当今浮躁社会中的一股清流……

    在众多优秀学员中,学员刘承柳是佼佼者之一。本次慕晋堂《笔法之理》讲座结束后,其写的心得体会,推陈出新,值得一读。特推荐该文,与书友共勉!

慕晋堂《笔法之理》讲座学习有感

赵孟頫说用笔之法,千古不易。可是问题来了,虽然千古不易,但是你不一定知道啊,今人大多是日用而不觉!这几千年来,知道的人也没有视频留下来,好让后人一看就明了,好不容易留下一些用笔方法的描述,又是说的玄之又玄,看着以为懂了,其实门都没摸着。这看上去简单的要死的一只毛笔,又没有使用说明书。这就出问题了,导致拿毛笔的人就出现了这么几种分化:

一类是以为会拿毛笔(其实很多人不会拿,拿错了),多写多练,熟了,就会写毛笔字了,以为就是书法。

一类知道拿笔和用笔还是有区别的,深知这笔法之重要,再加上问古求书,拜师学艺,自写自悟;好了,这一群人又开始分化了,有些“开悟了”,于是乎,骑着鹿就出门大笑而去,从此江湖都在自己的“马”下;有些因为始终摸不到门道就破罐子破摔了,如果自娱自乐,摔了就摔了又何妨,不就是图一个“乐”字嘛,最怕的就是在家里摔破罐子,到外面还要冒充古董,这就害人不浅了。

也有些人在不断的学习中悟到了敬畏,对笔法有了更加明确清晰的追求。

也有些就真正的开悟了,可与古人对话,也可成为今人真正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古人也放心啊,至少在地底下应该睡得不会突然想睁眼。

个人没有开悟的能力,这一点也还算有自知之明吧,于是有幸还能成为心存敬畏的拿毛笔写字的那一类人。

中国的艺术里,书法被称为一种最高的艺术形式,但是这句话没有被普及,所以如今书法和写字常常混淆在一起,它不像绘画,音乐,建筑,雕刻等艺术形式,大家都心存敬畏,我们很少看到一个人在KTV里飙歌厉害就敢自称音乐家,也没有见过谁因为房子砌得好就自诩为建筑师的,所以,我猜想能说出书法是最高艺术形式的人,以及认可这样一句话的人,都是对书法心存敬畏的人。

海明威说:“我们生下来用两年的时间学会说话,但是却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学会闭嘴。”说话人人都会说,却也有说话有术和无术之分,说话有术的人被赞为懂得说话的艺术,说话无术的人或许就成了需要闭嘴的人了,可见“术”的重要。术就是方法,技法,书法艺术中的术当然也就是书法的技法,而在书法的技法当中又唯有笔法是最基础的,最做不得假的。笔法按现在通俗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毛笔的使用方法,因为涉及到一个具体物体的使用方法,它当然就造不得假,该怎么样用就得怎么用,不这样用,就达不到它本来可以表现的效果。它不像字法,章法那样,是一种情感化的能力,看不见摸不着,更多的是内心的一种感觉,一种情绪的表现,是充满变化的,所以古人才只说笔法千古不易,从来没有说字法和章法千古不易。

自从加入慕晋堂以来,才真正的明白前面提到的那句:书法是最高的艺术形式。这不光是从认识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技法上的提高,这次《笔法之理》的讲座,加上平时老师的面传心授,让我对于笔法有了基于实操的更加深入完整的理解。既然笔法就是毛笔的使用方法,那也就是毛笔的使用说明书了。曾经我很遗憾古人为什么不留下这样一份使用说明书,现在倒还有点偷偷的乐,幸亏古人没有,要不然我今天还瞎掰啥啊,至少现在我能尝试着做一份《毛笔使用说明书》,也算是千古第一人吧?真的要偷着乐了……咔,收住,其实我只是代笔而已,写下的这些都是吾师刘建平的真传。

《毛笔使用说明书》

第一项:如何拿毛笔

适用对象:

初次使用者或长期使用但不会拿的患者,高手慎看,可忽略(是不是真的高手请自行诊断,误诊概不负责)

使用方法:

元代书法家郑杓说“夫善执笔则八体具,不善执笔则八体废”。乍一听,挺吓人的,笔拿不好您就别想写字了。但是苏轼又说“执笔无定法,但使虚而宽”。请注意用词,无定法,不是没有法。传统的执笔法都说是五指执笔法,目前流行的也是这个,关于五指执笔法最早的纪录只是在宋代《宣和书谱儒素贴》中记录说是唐朝陆希声总结归纳的五字真言:擫、押、钩、格、抵。但是很遗憾,里面也没有说五字真言只能用五指来实现,而且书圣王羲之先生是这样拿的,三指执笔,请看下图(这图被日本人抢走了,不是宝贝,日本人不会抢的,大家可以放心这上面画的应该就是王羲之的手,哈哈,惊艳到了吧,别被我忽悠了)。

是不是很惊讶,费这么大劲,原来跟小时候拿铅笔一样一样的。如何执笔应该跟书写环境直接相关的,古人写字时,要么是左手拿竹简或木简,右手悬空写字,要么是盘坐于几前,置简于几上,悬肘写字,看官您不妨试试,这两种情况看是三指执笔舒服还是五指执笔舒服。 

那五指执笔是错的吗?当然也不是,隋唐以后科举兴,尤其是到了清朝的科举馆阁体,五指执笔应该有其实用性,您想想,科举考试,一考就是连续十几个小时,关在小隔间里都不准出来,还得把字写得像印刷体一样,这种情况下,悬着写那么久,那不会累死去,既然后来都已经有了桌子,手也可以平放在桌子上,那肯定就会有人不悬了啊,哪样舒服哪样来,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五指执笔比三指执笔反而要舒服些了。因为三指执笔不适合执笔太靠近笔头,这样高高的笔管似乎没有依靠,所以,当把手平放于桌上以求得长时间书写的放松舒服时,就多用了几个手指,既可以靠近笔头附近拿笔,也不至于笔杆的中上端空荡荡的,就有了依靠。毕竟不像现在的人,拿毛笔都是为了搞艺术,古人拿毛笔那是为了生存和生活,所以慢慢的有人总结出了五指执笔法,只是到了沈尹默先生那,他自己用三指执笔法,却大力宣传推广五指执笔法,搞得现在很多人尤其是老百姓只认五指执笔法了。其实现在更加可以执笔无定法了,但是建议采用三指执笔,如此才能更加符合后面一句话,但使虚而宽。

说起这个虚和宽,又是古人玩的妙,什么是虚?什么是宽?如果不理解虚和宽,那古人说的执笔无定法,但使虚而宽,虽然字面上看懂了,实际上等于一句废话。所谓虚,即执笔不能死,但求灵活;所谓宽,即运笔无阻碍,四面停匀,随行随止,可以灵活的往各个方向行笔。

“总之作字之法,先使腕灵笔活,凌空取势,沉着痛快,淋漓酣畅,任其自然,不可思议。……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乃为合拍”,周星莲在《临池管见》说的这一段,我觉得很贴合这个意思。

第二项:什么是毛笔的笔性

认识一种工具,自然需要了解其特点。毛笔作为书写者的核心工具,哪能不先了解毛笔的特点呢?但现实就是残酷的,很多人对毛笔的认识仅仅是一根竹管加一个笔毫而已,觉得毛笔太熟悉了,生活中恰恰是这种自认为的熟悉,让我们对很多细节熟视无睹,轻易错过。不知毛笔的笔性,就不能深入理解笔法。

毛笔特点:

毛笔有四德,所谓尖,齐,圆,健是也。

说到熟视无睹,有人或许不服呢,换做以前,我也不服。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毛笔为什么是圆的?做成扁的、方的不行吗?最开始的时候会不会不是圆的,是慢慢发展成圆的了?当然这个只是猜想,没有考古证明。古人怎么那么聪明,一开始就知道把毛笔做成圆的呢?事实证明,古人确实太聪明了,目前出土最早的毛笔是战国时期的,距今都已经有几千年了,跟现在的毛笔大同小异。为什么笔毫是圆的?只有圆,看似没有方向却处处有方向,古人所谓八面出锋,如果笔锋不是圆的,根本就无法做到,难到做一个八面固定的笔锋出来吗?那我要再来一个九面出锋,咋办?

何谓健?笔锋的毛是软的,太软则无骨无劲,于是笔毫里面还有劲健的硬毛作为支撑,以增加笔毫的弹性,正是如此,软软的笔毫才能写出力透纸背的力道。一个健字,蕴藏了笔法的精髓,善用笔毫之弹性,才能笔中有物,则得其健字奥妙,否则,正如古人所言笔中无物矣。

何谓尖?即如尖兵引路也。因为尖,笔入笔出才不会堵滞,否则一如排笔一般,只能刷来刷去,单调乏味至极。“用力在笔尖,为字之筋。有筋者,顾盼生情,血脉流动,如游丝一道,盘旋不断。”蒋和《书法正宗》道出毛笔“尖”的用处。

何谓齐?首先齐是为了尖,笔毫不齐则无以成尖状。另外,因为齐才能由尖入纸后,可以根据笔势和情感需要,或中锋或铺毫,以致万毫齐铺时刷出一种淋漓尽致之美感,极大的丰富了用笔的形态。

第三项:如何用锋

使用原则:

入纸当使锋立,避免偃卧。

使用方法:

中锋和侧锋

使用说明:

用笔贵用锋。中锋行笔是千古不传之妙,得中锋者,得书法半壁江山。汉代蔡邕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就是要求中锋行笔。中锋行笔几乎是学书之人听的最多的。也是书法入门必须过的第一道技术关。中锋行笔难在对于笔锋的控制调节。很多人单独练习单个的线条或笔画,能做到中锋,但是在不断变化的行笔书写过程中,笔锋状态时刻在变化,如何确保行笔过程中尽量保持中锋行笔状态,就涉及到运笔过程中的调锋能力。而调锋能力的表现就是对于笔性的熟练把握,能熟练借助于笔毫的弹性以及执笔的虚和宽,自然而然、随心所欲的调整笔锋的状态。中锋取劲,侧锋取妍。实际上,在连续书写的过程中,由于笔势往来回环的要求,毛笔在每一笔的初始入纸状态并非是垂直于纸面的,而是有一定的倾斜角度,而这个角度就导致了侧锋的出现,可以表现出入纸的速度和笔势的衔接,并营造出有别于中锋那种单调的线形。由于侧锋的出现,锋尖出于不同的角度,笔管倾斜的角度,侧向发力的大小,笔毫入纸的深浅等等,再结合中锋行笔,互相影响,从而营造出千姿百态的线条形态。

而无论是中锋还是侧锋,最忌讳的就是使笔毫成偃卧状,行笔时拖着笔锋走,把毛笔变成了拖把。这样写出来的线条必然软弱无力,毫无筋骨可言。用笔贵在使得笔锋笔笔立,入纸就能使笔毫立得住,这自然就考验对于毛笔弹性的掌握。故董其昌说“发笔处便要提得起笔,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之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四项:如何掌握毛笔的运动

内容:

提按、绞转以及速度

使用说明:

毛笔的运动包含两个方向,一种水平的平移,一种就是垂直的提按。提按非常好理解,毛笔提起来即可,按下去就好,但是这看似简单的东西,就像感慨别人家的孩子优秀,自己家的孩子教育起来不见得好使一样,自己提到什么位置合适?又按到什么位置合适?看出来的热闹,真不一定能看出门道。所以不懂提按,就不知笔法的核心。提要能提到笔尖,按不能按到笔肚(写碑不论)。清朝赵宦光在《寒山帚谈》中说“用笔得之笔杪,纤而不文;得之笔根,涩而不韵”。为什么说要能提得起笔尖呢,正是八面出锋使然。如果不能提到笔尖,那就是笔毫不断的在纸面上拖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扫来扫去。笔势无法灌注到笔尖,也就无从谈笔势的连绵贯通,盘纡缠绕了。

绞转就是篆籀笔法,能得万岁枯藤之苍茫,也可得湍流绕弯之厚重。转折处最见功夫,古人于转折处多用绞转笔法,偶用提按,而自唐以降,转折处多见提按,少绞转。转折的地方见功夫是因为此处用笔最容易偏侧,要确保中锋行笔就不能信笔为之,要绞得起或提得起,要能换面,能沉得下,要能把毛笔的弹性发挥好,善于暗中取势,调整笔锋,写出的线条或厚重或轻灵,戒浮滑草率浅薄。绞转笔法最忌捻管,入笔即绞或边行边绞,行笔中笔势从全身通过笔管传递到笔尖,一以贯之,一旦捻管,则会被手指意外打断破坏而断气,断气之后则笔力下降,神韵黯然。所以,正因为如此,转折也最能反映个人书家风格。

蔡邕言“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要求用笔快慢得当。这用笔的快慢速度就体现出节奏,而节奏是在所有笔法的基础上加入了人的情感因素。笔势上用笔速度快则给人的感觉迅猛,爽利,洒脱;用笔慢则给人的感觉沉稳,拙朴,内敛。而速度的快慢也分为几个方面,比如入笔则须快,慢则失势。而在行笔的过程中以及收笔的过程中则应加以速度的变化,写出节奏来,行于当行,止于当止。

法的核心在于对笔性了解的基础上,写出笔势来。唯有如此,才能不流于匠。在书法的每一个核心环节里面,都包含技和道,笔势就是对于笔法这个核心要素的道的要求。古人论点画常常以“惊蛇入草”、“飞鸟出林”、“高山坠石”、“万岁枯藤”、“千里阵云”、“锥画沙”、“屋漏痕”、“春蚕吐丝”、“飞燕掠檐”等等来形容,都是强调一种笔势。对于行草上笔势的理解,或许容易接受,但是对于楷书等正书体的笔势要求,很多人就忽略了。而恰恰是只有笔势表现的准确,楷书才能写活。最忌笔笔断了之后,笔意也断。每一笔的起笔都似乎与其它点画毫不相干,像是写一个字的第一笔一样,彼此独立,互相隔断。包世臣说“真草同源而异派,真用盘纡于虚,其行也速,无迹可寻;草则盘纡于实,其行也缓,有像可睹。唯锋俱一脉相承。”这一脉相承的便是笔势,区别只在于楷书的笔势藏于笔画之内,于虚隐之处不可寻而已。

古人说能用笔便是大家、名家,必笔笔有活趣,此言不假!

回望学书历程,从小白开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打开自己的眼界,常常感慨以前闭门造车时的情景,闭门造车还不是最可怕的,因为有人造得好,出门也能合辙,但是最可怕的是变成一只狭隘顽固的小青,坐在井底观天,当小鸟从上面飞过,告诉它说:“小青,上来吧,外面的天空才更美!”而小青还以小鸟不屑一顾。

小白变小青是遗憾的,变小鸟才完美!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