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项羽风度翩翩刘邦寡廉鲜耻,刘邦成功靠用人?错,根源不在用人

 鹏天阁隐龙斋主 2020-01-16
今日人谈论成功失败时,都会将个人品行放在很重要位置。

也是,一个品行卑劣,甚至恶毒的人又如何能聚人成事。

由此才有无数鸡汤所言做人哲学出现,鸡汤中,总教人无数套路,却从未有多少深入根本。

项羽风度翩翩刘邦寡廉鲜耻,刘邦成功靠用人?错,根源不在用人

(鸡汤有毒且听且思考)

那么根本是什么?看看刘邦的做派就知道了。

一提刘邦,难免就会和项羽比较,最后刘邦的缺点就被无限的放大。这缺点,简而言之吗就是。

不孝不仁不慈不敬,还好色吹牛,这些也是有事实做依据的。

项羽绑架刘太公,刘邦一句分我一杯羹,可谓不孝

杀无数异姓王,还有功臣,毫不手软,如此做派可谓不仁

逃亡路上将亲儿女推下车,要不是夏侯婴捡回来,儿女必死于非命,可谓不慈

刘邦有次和儒生见面,最后话不投机居然拿出屎尿玩意,对儒生帽子撒尿,可谓不敬

好色事情就更多了,游荡乡间时和寡妇偷情,原配在家带娃,自己一门门小妾挨个纳,还好恶不分,够好色吧。

吹牛则成了刘邦人生转折点,刘邦不会吹牛,第一房媳妇哪来的?刘邦不会吹牛,没有“大丈夫当如是也”萧何又如何会刮目相看?

项羽风度翩翩刘邦寡廉鲜耻,刘邦成功靠用人?错,根源不在用人

(流氓刘邦)

就这样一个人品底下,四维八德都有缺,今日看来是人渣的刘邦,最后成了胜利者?

这,完全不合乎情理啊?如此认知,只能说,对秦末汉初的道德水准不清楚。

在哪个风雨激荡四百年,才归于一统的时代,社会上都是有志于功名的人士占据主流。

对无数士子而言,毕生追求,从不是虚无缥缈的道德准则,也不会用后世存在的儒家精神要求自己,反而充盈着现世思想!

建功立业,施展抱负,进而成就一生才是社会主流,至于忠君爱国思想,哪个时候不存在。

项羽风度翩翩刘邦寡廉鲜耻,刘邦成功靠用人?错,根源不在用人

(无数士子的现世精神)

要不吴起会历仕三国,商鞅会去往秦国?都是为了自身抱负!

这就是社会现实,也是臣子对于君王的要求。

我不需要你道德无双,也不需要你礼义廉耻,只要你给我信任,给我富贵,给我高官厚禄。

我就给你忠诚。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出历史的悖论。

除了杀俘烧宫,对秦人严苛之外。

堪称完美贵族典范的项羽失败了,反而是五毒俱全,却会用人的刘邦成功了!

他们之间最大区别,仅仅只是会用人吗?

错了,刘邦和项羽最大区别,其实是基于社会关系伦理道德基础上,延伸出的“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是中国至古以来都比较缺失的精神,在一个法理伦常大过天的国度,契约左看右看都比较虚无。

项羽风度翩翩刘邦寡廉鲜耻,刘邦成功靠用人?错,根源不在用人

(契约精神)

可是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握有契约精神的刘邦却成功了。

原因也很简单,刘邦真正知道手下人需要的从不是虚无缥缈的尊重,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跟项羽打仗,是一种精神享受,猛将兄项羽身先士卒,每战必先,对待士兵也好的如亲儿子。

满口好话的背后,却没有任何实质的赏赐。

反而是刘邦,匹马当先少,和颜悦色少。

但是他会做人,知道有功赏有过罚,跟他不仅有汤喝还有肉吃,甚至有侯爵土地分。

经与人事的刘邦,知道诸侯大臣们内心的诉求,不玩虚的。这是草根的觉悟。

身具贵族精神的项羽,则不懂这些,只谈情怀,不谈实际,这是属于贵族的自傲。

项羽风度翩翩刘邦寡廉鲜耻,刘邦成功靠用人?错,根源不在用人

(双雄双面)

如此两个老板,员工跟谁?不显而易见吗!

就如刘邦晚年自评一样,高祖十二年三月,刘邦下了份诏书!

“吾立为天子,帝有天下,十二年于今矣。与天下之豪士贤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辑之。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为列侯,下乃食邑。而重臣之亲,或为列侯,皆令自置吏,得赋敛,女子公主。为列侯食邑者,皆佩之印,赐大第室。吏二千石,徙之长安,受小第室。入蜀、汉定三秦者,皆世世复。吾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亡负矣。其有不义背天子擅起兵者,与天下共伐诛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汉书·高帝纪》

人常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这刘邦就在生命的最后,告知天下自己的初心。

我虽然贵为天子,可是这天下都是无数豪杰义士帮助下共定的,大家共定天下,我当了皇帝也没让你们吃亏,该封王的都是王,该封侯的都是侯,你们也赚大发了。对于天下群雄,除了背叛我的,我自认为对得起你们了,以后这天下如何,就看你们如何回报我了。

这就是汉高祖真正的成功根源和魅力所在。

项羽风度翩翩刘邦寡廉鲜耻,刘邦成功靠用人?错,根源不在用人

(成功者自有其魅力)

以天下为公器,私用分与天下,才有天下归心,也算“财散人聚”的古代案列吧。

说到这,肯定会有人说,这刘邦那有如此,还不是滥杀功臣,如韩信,彭越之流不都是功臣吗?

此论肯定有其道理,可是并不算懂其真谛。

事实需要分类阐述。

第一:在众王围剿项羽的垓下之战中。

联合行动的彭越还有英布之流,其实并不算刘邦的下属,他们都是项羽复古分封体系下的获益者,也都是和刘邦平级的诸侯王,参与围剿项羽,更多的是因为利益需要而不是下属职责。

平定天下之后,对于异姓诸侯王的绞杀,不能算违反契约,而是争霸的延续而已,就连彭越,刘邦其实都是没有想过杀死的,只是后来谋反罪证确定才处死的。

项羽风度翩翩刘邦寡廉鲜耻,刘邦成功靠用人?错,根源不在用人

(是争霸不是绞杀)

第二:对待韩信问题。

韩信之死无数人都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实事求是的讲,刘邦却有忌惮韩信的心思。

可杀韩信他真没下决心,只要不谋发韩信不会被杀,但韩信却有和叛党联络罪证,甚至有密谋袭击宫廷的心思,在哪个皇权大于天的时代。有反心必然是十恶不赦之罪,谁也救不了。最后被吕后诱杀的韩信,也让刘邦“且喜且怜之”。由此可进与真心而言,刘邦并不愿杀韩信。

第三:直接举兵造反的英布,杀他当然没毛病,他是降将,还不是嫡系部队。至于发小卢绾的遭遇,如果他们不逃亡匈奴,也不会被视为谋反了。

项羽风度翩翩刘邦寡廉鲜耻,刘邦成功靠用人?错,根源不在用人

(韩信之死也有性格原因)

大部分异姓王,甚至部分功臣的下场,被处置都各有原因。

而且刘邦对于异姓王也不是全部都杀光了,安安分分听命的长沙王吴芮不就活的还不错吗,死后还被谥为“文王”,长子袭王爵,传了几代之后,自己家族绝后才丢的王爵。

至于真正同心同德的战友伙伴们,刘邦对他们可谓非常好。

虽偶有敲打之举,但富贵还是长久的,要不文景时期的勋贵阶级又是如何产生的?

刘邦诏书,还有大多数功臣下场,都证明,刘邦算是忠诚的执行了“契约精神’,苟富贵勿相忘!

这是对臣子的契约精神,其实与百姓而言,刘邦也深知契约精神。

汉朝建立之前,他就用一纸“约法三章”,收尽关中民心,汉朝初建时,他也算“勤俭克己”,没有大兴土木,也没有劳民伤财!甚至定了“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做国策。

约法三章,配合黄老之学,才有汉初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万民也用实际的支持,让刘邦建国兴汉,成就了一个朝代的基础。

项羽风度翩翩刘邦寡廉鲜耻,刘邦成功靠用人?错,根源不在用人

(成功没有侥幸

臣子万民都因刘邦的契约精神,而成了他的支持者!

现在来看,刘邦的成功,项羽的失败,区别就在这契约精神,还有对于契约的执行力上。

哪个时候,私德也好,敬重也好,就不那么重要了。

少点画饼子谈情怀的老板,多点发钱给股份的老板,也许这才是成功的保障,也是今日无数创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