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麦门冬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小鸟在蓝天飞翔 2020-01-16

麦门冬汤

《金匮要略》

【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大逆[1]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金匮咳喘:10)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注释:

[1]大逆:徐忠可、尤在泾、吴谦等注本作“火逆”。

【功效配伍】麦门冬汤清养肺胃,止逆下气。方中重用麦冬为君,取其甘寒之性,以润肺养胃,清除虚火;人参、甘草、大枣、粳米为臣,养胃益气,胃气得养,则气能生津,津液充足,则虚火自敛;半夏降逆化痰,其性虽燥,但与大剂量麦冬配伍,则能扬长避短,燥性不显,为佐使之用。诸药合用清养肺胃,益气生津,敛降虚火。费伯雄《医方论》云:“半夏之性,用入温燥药中则燥,用人清润药中则下气而化痰。胃气开通,逆火自降,与徒用清寒者,真有天壤之别。”

本方组成特点:一是麦冬与半夏7:1用量,即突出养阴清热,佐以化痰浊,降逆气;二是虽有火逆之气,却用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养胃益气生津以治本,津生则火敛。

上六味药,水煮,去滓,昼日服三次,夜晚服一次。

【方证论治辨析】麦门冬汤治咳嗽上气,肺胃阴虚火逆证。症见咳嗽气喘,咽喉干燥不利,咳痰不爽。

本证为肺胃津液损伤,致虚火上灼于肺。胃为水谷之海,津液化生之源,若化源枯竭,必生虚火燥热,火热随胃气上逆,熏灼于肺,肺气不利,故咳嗽气喘;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津液不足,继而又被虚火炽灼,故咽喉不利,咳痰不爽。此证可伴口干喜凉润,舌红少苔,脉虚数。止逆下气的治法,寓有养胃益气生津以治本,使火逆之气收敛下行。本病虽见症于肺,而病源之本在胃,是胃之气阴不足,致虚火上炎,肺津失之化源,最后形成肺胃之气俱逆。故欲止肺胃之逆气,必养肺胃之气阴,清肺胃之虚热,使肺降胃和,虚火咳逆自止。故方用麦门冬汤养阴益气生津。

【用方思路】麦门冬汤是一首润养肺胃、清虚火的良方。此组方提示,对于虚火证的治疗,不能单纯着眼于火而清之,尚须并用益气之法以生阴、生津,阴津生则虚火自敛,并可兼以降逆化痰之药以治标。本方具有气阴双调的功能,除用于肺胃气阴两虚外,也可用于心肺、脾胃、肺肾气阴两虚等病证。临证若阴虚甚加沙参、百合、石斛、生地黄等;若气虚甚加人参、太子参、山药等;若虚火甚加知母、玄参等;火逆咳喘甚加川贝母、栝楼仁等。本方临床用于治疗气管炎、肺结核、肺不张、咽喉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病、胆汁反流性胃炎、妊娠恶阻、剥脱苔、糖尿病等疾病。

【医案举例】(1)张建荣医案:傅某,男,6岁。1993年5月24日初诊。患地图舌3年有余,其母带来诊,经详细询问,其母言患儿平常纳差,盗汗,磨牙,易感冒。因其父曾患肺结核,故有医曾建议拍X光片,排除了肺结核。刻诊:舌尖红赤,舌周边有少许薄白苔,舌面苔呈椭圆形光剥约3cm×2.5cm,与周边舌苔界限分明。扁桃体Ⅲ°大(慢性增生),脉滑数。辨证:肺胃阴虚火旺。治法:滋养肺胃阴液,清降火逆。处方麦门冬汤加减:沙参10g,太子参10g,麦冬12g,天冬12g,石斛10g,半夏4g,栀子3g,连翘8g,玄参8g,射干8g,板蓝根15g,甘草6g。3剂,水煎服。

1993年5月27日复诊:观其舌面,舌苔呈圆形线圈样增生,原光剥舌面与周边正常舌苔界限模糊,舌尖不红,扁桃体仍大,脉细滑,饭量稍增。处方仍以前方为基础加减:太子参12g,沙参10g,麦冬12g,天冬12g,石斛10g,五味子8g,党参8g,山药8g,茯苓8g,半夏4g,连翘8g,甘草6g。3剂,水煎服。

于1993年5月30日见患儿,舌淡红,光剥苔已全部消失,呈薄白苔,其母言患儿饮食量大增。[张建荣.金匮证治精要.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9.]

(2)张建荣医案:苏某,女,68岁。2013年1月15日初诊。

咳嗽气喘7天,喘不能平卧,咳吐白泡沫痰,不恶寒发热,舌红苔薄略黄腻,脉细数。有结核病史。检查:两肺可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16次/分,律齐,体温36℃。中医诊断:咳嗽上气病,证属寒饮化热,治宜宣肺止咳平喘,佐以清热。处方小青龙加石膏汤去石膏,减麻黄、桂枝量,加黄芩、鱼腥草、葶苈子,3剂,水煎服。2013年1月25日复诊:因服前药效不明显,故在其他诊所挂吊针5天,亦无显效。现症:咳嗽气喘甚,呼吸抬肩,可闻及喘息声,舌红苔薄黄略腻,脉虚略数。听诊两肺有干啰音,心率96次/分。某医院CT检查示:考虑右上肺上叶及中叶不张,左肺上叶舌段改变,考虑感染。建议住院治疗,并做进一步检查。患者系甘肃天水人,医保不在当地,又因经济困难,不愿住院,要求继续用中药治疗。余经再三考虑,拟证为虚火喘咳,治宜润肺清热,行气化痰。方用麦门冬汤加味,以观疗效。麦冬15g,沙参10g,半夏8g,炙甘草10g,粳米15g,桔梗12g,黄芩10g,鱼腥草20g,葶苈子10g,厚朴15g,枳壳15g,枳实10g,丹参15g,神曲15g,大枣4枚。3剂,水煎服。

2013年2月1日三诊:服前药咳喘显著好转。患者服第1剂自觉效果显著,加之经济困难,便自将后2剂药用较多水煎煮,连续服药4天。检查:两肺未闻及干啰音,心率84次/分。舌淡苔薄黄,脉细弱。治宜继用上方去枳实,鱼腥草减至15g,黄芩减至8g,炙甘草减至6g。续用3剂。

2013年2月5日四诊:诸症好转,续用前方5剂以巩固疗效。半年后回访,病情稳定。(编者验案)文蛤散《金匮要略》

【原文】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金匮消渴:6)文蛤散方文蛤五两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功效配伍】文蛤散清热生津止渴。文蛤咸寒入肺、胃经,清热生津,止渴润燥,导心热下行。赵以德《金匮方论衍义》云:“尝考本草,文蛤、海蛤……其味咸冷,咸冷本于水,则可益水;求其性润下,润下则可行水。合其咸冷、润下则可治热退火。审是证之渴饮不止,由肾水衰少,不能制盛火,火炎燥而渴。今益水治火,一味而得之。”另外,吴谦《医宗金鉴》云:“尝考五倍子亦文蛤,按法制之名百药煎,大能生津止渴,故当用之,屡试屡验也。ys上一味药,杵研细末,取适量药,沸水冲服。

【方证论治辨析】文蛤散治上消,心肺俱热证。症见渴欲饮水不止。

本证消渴欲饮水不止,为热盛伤津,故饮水不止,但所饮之水,皆被热邪所消,虽多饮而不能止其渴。《素问·气厥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故知上消为心肺俱热。治用文蛤散清热生津止渴。

【用方思路】文蛤散方中仅文蛤一味药,临证用于治疗消渴,可与白虎加人参汤合用;若伴见胃或食道灼热者,较为适宜,因其有制酸作用,并对胃及食道黏膜有保护作用。

【医案举例】医案:邻人冯在邦妇,胎前子肿甚大,产后肿益甚,卧床人如大字式,一足在内,一足在外,一被不能覆二足。询其故,阴门如五升斗,时产后八日。大方脉女科五六辈,老医皆束手无法,独周易堂尚未辞绝,然服其方亦不效,而喘促之状欲绝。余初学医,日三四往诊,脉形气色,皆无败证。每思一方,诸医皆用过,然殊不应。乃考方书至二更后,神倦合目,室中别无人,忽闻云文蛤散,不知声从何来,即而解衣就寝。才合目,又闻乎文蛤散。余奇其声,惊而起,伏思此方出于《金匮》,乃披衣起检查。《金匮》云:渴不喜饮(编者注: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惟思此方与水肿不合,更与产后水肿无关,乃熄灯安卧,卧未几,突闻大声言端的(太仓土音到底)文蛤散,余遂大醒。再三忖度,忽闻挝门声甚急,即披衣拖履下楼,至门启关,冯在邦在焉,则云病势极危,求赐一方,望勿却。余即书文蛤散三钱,淡姜汤调和分三服,频频徐进。余不过聊为塞责。不意天才明,在邦报云:,已大效矣。余询其故,在邦报云:三更第一服,四更第二服,闻腥即作呕,遂欲泻,扶而上桶,竟大泻如注,少顷,欲起,又泻。至天明已泻至四十下。现在肿已十去七,但第三服,腥秽之气不能近口,奈何?余思文蛤散是蛤壳耳,何至腥秽如是,乃再往诊。肿果退,改用四君子合五皮饮加附、桂、车前等,调治半月而愈。后至采芝堂药店,谈及文蛤,一李叟(南京人)云:文蛤有两种,一蛤壳之边有纹者;一五倍子,又名川文蛤是也。余问前夜半,向宝号买文蛤散三钱者,宝号以何物与之?李叟曰:我亲手为其煅研川文蛤三钱付之。余曰:奇矣!余之所书文蛤散,是蜃炭也,君所发者,为五倍子,所以腥秽之气,难人人口。奇哉!奇哉!李叟目瞪口呆。余曰:无他,此非误而杀人,乃误而救人,君有功矣。[傅松元,张士骥.医案摘奇·雪雅堂医案合集.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