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经风雨,几度兴衰——杨村糕干

 古稀老人赵 2020-01-16

杨村糕干又名茯苓糕干,产于天津武情县的杨村镇。您可别小瞧这包装简单、用料普通、其貌不扬的小食品。杨村糕干曾有着辉煌的历史。当年,清康熙皇帝南巡驻跸杨村,亲口品尝“万全堂”的糕干后,龙颜大悦,亲口嘉谕为贡品,并特供南方优质稻米作原料。乾隆皇帝也御笔亲题“女孺恩物”四个大字。

1930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杨村糕干以其特有的味道征服白皮肤黄头发的老外们,荣获“佳禾”铜质奖章,成为中国最旱打入国际市场的小食品,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茶话会上用杨村糕干招待柬埔寨贵宾,西哈努克亲王吃后赞不绝口,并高兴地接爱了礼品——杨村糕干,表示她的夫人一定喜欢。

据说,明朝永乐年间,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北迁定居杨村的社家兄弟,看到“地扼转漕之要”的杨村镇漕运繁忙,返来的船只客商多是以米为主食的南方人。于是,灵机一动,参照南方人的饮食习惯,把米碾成面,和以自糖蒸成糕干,沿街叫卖。

果然,南方来的船夫、纤夫吃起来顺口,又因糕于便于携带和存放,自然乐意购买。当地人品尝后也感兴趣,杜家的糕干有了名气,买卖兴隆。并以家传手艺世代制卖糕干。到了第三代杖馥之的时候,事业有了发展,便在杨村镇开设了一个铺面叫“万全堂”,门口树起招牌,上面写着“永乐二年,三世祖传”。

自从糕于作为贡品入选皇宫,受到皇帝的称赞,杨村糕于的名气下径而走越传越远。往来的商客途经杨村镇,都买些赠送亲友。万全堂的业务量猛增,应接不暇。杜姓的亲戚也纷纷立栈建铺,争做糕于生意。清末民初,仅杜姓开设的糕干店就有万全堂、万金堂、万胜堂、万源堂、万顺堂多家。加上外姓人经营的糕干店,最多时不下十余家。这些糕于远销全国各地,人们统称杨村糕干。

杨村糕干以精米、绵白糖为主要原料,生产工艺细腻、考究。糕干松软适口,易消化。

杨村糕干几经风雨,几度兴衰,文化大革命期间已绝迹。1984年,杨村镇恢复“万全堂”老字号茯苓糕干的生产,聘请杜氏传人操作,杨村糕干重现昔日的繁荣。杨村糕干每四块用自纸包成一包,状如倒置的斗形,内装糕干呈扁条型或扁方型,每包净重75克,外加塑料袋封装,以巴拿马赛会所获”佳禾”铜制奖章图案为标签。现在,在南市食品街等很多商店里,在北京、哈尔滨等地的专柜上,都可以购买到正宗的杨村糕干。

来源:华之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