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海量阅读的思考

 教育论剑 2020-01-19

首先要说明一下,就我所知,‘海量阅读’这个观点或者说是方法,最早应该是山东教师韩兴娥提出来的,而不是温儒敏教授的首发。还有,实际上韩兴娥老师只是率先提出‘海量阅读’这一说法,对于让学生大量读书,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认识,也付诸行动。不过,韩兴娥老师提出‘海量阅读’概念后,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推动学生阅读有燎原之功,诚可赞也。

下面谈谈我对学生‘海量阅读’的看法。我是赞同这一观点的,而且在温儒敏呼吁之前很早就赞同了,不仅如此,实际上本人也一直在践行这一理念。在2005年的时候,我教六年级,为了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就在班里推广阅读,把学校图书室的书搬到班里,任由学生看。那时我也不指导,就给学生自己看,一年的时间,每个学生都至少看了六七十本,作文水平有肉眼可见的变化。

后来我对此继续探索,到现在我产生这样一种观点——让孩子爱上读书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学生爱上了读书,就等于踏上了主动终身学习之路,也是进入了心灵自我净化的轨道。你说老师的这个功劳大不大?这样的老师难道不是最优秀的吗?

我认为,语文这门学科,在完成识字启蒙之后,只要有毅力,就完全可以通过阅读去自学了。这可以举出很多名人事例佐证。比如元代王冕就是自学成才,还有大家熟悉的张海迪,前苏联的高尔基,这些人都是通过读书成就自己的。启蒙之后,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查字典,背景资料也可以自己找到,你说还有什么需要老师教?读、感、悟、品都是自己的事,别人代替不了,与老师又何干?总结起来,老师的作用就是推动,而如果自己能主动去读?那还要老师去推动吗?至于读书方法,其实也是次要的,精读略读跳读朗读默读,这都是可以无师自通的,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读法,这是一种本能。

关于读书之于写作,从王冕、张海迪、高尔基的事例不难看出其作用,而从他们的例子也可看出,只要看书多了,作文是不要老师教的。实际上我认为,作文能力是一种天赋加读书而自我发育的一种能力,不可能靠老师教出来。如果写作能力能教出来,作家就烂大街了。

总之,通过阅读,可以识字,可以积累好词好句,可以增长见识,可以开发智力,可以启迪思想,可以净化灵魂,可以学到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方法,可以学到起承转合的写作技巧……读书有如此功用,当然是‘海量’益善了!

仔细想来,老师在课堂上分析课文,实在是一种故弄玄虚的可笑的浪费时间的把戏。实际上可以这样说,我们现在的课文教学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考试。

以上为个人浅见,见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