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认知指的是什么?

 雷雳和学生们 2020-01-19

摄影师:周浩

社会认知指的是什么?

刘珂,雷雳

社会认知——对能动者及其互动进行理解的信息加工过程,是当下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Cook Bird2017)对相关研究领域进行了分析,指出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有:

1. 研究者对社会认知的核心成分缺乏一致的分类。

例如SeyfarthCheney (2015)认为社会认知的核心成分是个体识别、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心理理论(theoryof mind ,ToM)Green et al.(2015 ) 归纳的四类社会认知是社会线索感知、经验分享、心智化能力、情绪的体验和调节;心理健康研究所的研究范畴标准(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s research domain criteria, RDoC)则将社会认知划分为四个范畴:亲和与依恋、社会沟通、自我知觉和理解、他人知觉和理解。

2. 研究者对社会认知的核心成分缺乏一致的标签。

具体表现为不同研究者对同一术语(比如,共情)的理解和使用不一致,或使用不同的标签描述看起来相似或重叠的过程,如动作共情(motor empathy)和模仿(imitation);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和心理理论(ToM)

文章指出,研究者对社会认知的分类和术语缺乏一致,带来的问题是该领域缺少重复验证,并且难以建立认知加工到神经过程的映射。为了能建立社会认知的标准分类和一致术语,作者认为研究者应致力于分析社会认知成分的相互关系或独立性,即探究社会认知的结构。

类比人格和智力领域,厘清社会认知成分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用较少的因子得分衡量社会认知能力;更好地探究社会认知个体差异的神经生理机制;更易于验证因果假设和开发对社会认知障碍的有效干预;更细致地描述不同社会认知能力在个体内的变化。

作者归纳出五种社会认知成分(或过程)间可能的关系:

1. 某些社会认知成分是对同一心理过程的同义替换。如有研究者认为行动理解(action understanding)、行动知觉(action perception)和心理理论可能是对同一心理过程的同义替换。

2. 某一社会认知成分是另一社会认知成分的必要组件(子成分)。如情绪感染(emotion contagion)在某些理论看来是共情(empathy)的必要成分。

3. 某些社会认知过程依赖共同的成分,但也有独特的部分。如共情和模仿抑制都依赖“区分自我—他人”的能力,但二者又有区别。

4. 两种社会认知过程在个体发展中存在相关且出于直接的因果关系。如模仿能力被认为是心理理论发展的前提。

5. 两种社会认知过程在个体发展中存在相关但是出于第三者的影响。如个体共情和心理理论的发展速率或水平可能存在相关,因为二者都受个体社会注意发展的影响。

作者进一步总结了可用于探究社会认知结构的五种证据:

1. 社会认知能力在发展或临床群体中出现的单/双分离。出现双分离意味着两种社会认知能力是相互独立的。

2. 神经影像实验中社会认知过程激活的脑区的重叠和差异。激活脑区完全分离意味着两种社会认知过程是不同的;激活脑区重叠则意味着两种社会认知过程可能有共同机制。

3. 社会认知能力的横向相关。某些社会认知能力的横向相关意味彼此可能有共同机制。

4. 社会认知能力的纵向相关。两种社会认知能力在个体发展的某段时间内协变意味着一种社会认知能力的获得可能是另一种社会认知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5. 对社会认知能力进行干预的效果差异。某项干预可以提升一种社会认知能力,但对另一种社会认知能力无效,意味着这两种社会认知能力是有区别的。

资料来源:

Happé, F., Cook, J. L., & Bird, G. (2017).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cognition: In (ter) dependence of sociocognitive processe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68, 243-26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