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心理学领域,许多理论家,研究者和实践者们都不约而同地将视角从孤立的个体转向人际关系。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有三: ![]() 第一,人际关系是个体心理发展不可分割的环境。 早在1956年,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人的心理机能只能产生于人际互动之中。 当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家Gergeri也认为,人类的心理过程,如身体知觉,言语,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经验,记忆,创造性思维等都无法脱离关系而发展和存在。 ![]() 当代心理治疗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Mitchell也认为,人类形成并根植于关系母体和人际互动场中。所谓的“自我”主要是通过与他人建立关系而被定义和体验的。 第二,追求与他人的联结是人类个体的基本需要之一。 客体关系学派的Fairbairn旗巾只鲜明地批评了Freud的本能决定论,他基于临床观察提出:与客体建立联结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动力。 ![]() Bowlby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依恋的形成基于人类基本的追求心理安全的动机。 第三,人际关系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有许多心理健康研究发现,不仅是早期的亲子关系会影响个体未来的心理健康,当下社区,工作场所,学校,和家庭中的人际关系也在一直在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 ![]() 临床心理学的研究也发现,当事人的人际问题与各种心理疾病的心理病理存在关联。然而人类既非白纸也非机器,每个个体都带着自己特有的,较为稳定的风格和方式与他人互动。 人们当下的人际关系会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人们首先在心理治疗情境中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 提到心理治疗,我们首先会想到什么?躺椅上喃喃自语的当事人,还是隐于屏风之后面无表情的精神分析师?在当代的心理治疗中,治疗师与当事人的关系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心理治疗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社会认可的人际活动,目的在于帮助社会中的个体发生改变。 ![]() 因此,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当事人和咨询师不可避免地要在关系的层面感知彼此并进行互动。 随着心理治疗理论和研究的发展,移情现象被证明也会出现于各种非动力学心理治疗中,这一概念也逐渐受到其他心理治疗流派的认可和关注。 ![]() 另一方面,在社会认知研究领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者们开始逐渐关注社会判断和社会推理中的错误或偏差现象。 研究者开始探索导致人们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原因。 ![]() 这一研究领域其后有两大突破,第一是从冷认知过渡到热认知,即人们发现了情绪和动机对认知过程的重要影响;第二是图式和图式加工过程的发现。 其后的研究者们陆续提出了类似的观点:每个人都存在与人际关系相关心理结构,该结构会影响人们的社会认知过程。 ![]() 认知心理心理学家SusanAndersen等人通过一系列研究将移情的概念从临床领域拓展到了日常生活领域。 他们认为,移情是正常个体的一种社会认知过程,其实质是个体将自己重要他人的心理表征中的某些方面迁移到了一位新的目标人物上。 ![]() 至此,心理治疗和社会认知两大研究领域殊途同归,最终都把目光投向了移情现象。根据前人的研究,移情可以被视为人类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一种普遍倾向。 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移情是潜意识的/内隐的,即当事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将眼前的人物当作自己早年重要他人的化身,但会不由自主地将其当成自己早年重要他人来体验和对待。 ![]() 而社会认知理论则逐渐同时关注移情过程的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 无论从内隐还是外显哪个层面来说,移情都对人类的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它既可能对个体的社会认知和互动产生积极的,健康的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的,病理性的影响。 ![]() Andersen和Berk曾指出,移情是人类在关系中创造意义的基本过程的一部分,它源自对关系的理解、预测和赋予意义。 此外,移情也可以作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帮助人们在面对陌生人时建立基本的信任感,促进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同时,移情也会为人们带来一些问题: ![]() 首先,由于将旧有的关系图式应用于新的关系的信息加工过程中,移情可能会导致个体对关系的错误知觉或偏见。 其次,移情可能会激发一些负性情感,从而导致个体的心理痛苦。 第三,移情可能会导致某些刻板的关系互动行为或模式,从而损害了个体的社会功能。 ![]() 当移情引发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时,我们就可以将其视为病理性的。病理性的移情是心理治疗关注和干预的对象。 不同的心理治疗流派都在不同程度上关注并干预当事人的移情。其中最重视移情的莫过于心理动力学治疗。 ![]() 虽然心理动力学包含众多存在分歧的理论,但它们存在一个基本的共识:对移情的理解,分析和干预是心理动力学治疗的核心工作之一,而移情全释则是心理动力学的主要干预技术。 而对于其他非动力学流派,移情虽然不是它们关注的核心,但当事人与治疗师的移情关系与工作同盟息息相关。 ![]() 众多研究的结果都表明,工作同盟是影响心理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当工作同盟受移情的消极影响时,非心理动力学流派的治疗师会与当事人一起聚焦于当下的治疗关系,讨论在治疗过程中双方的互动,以加强或修复工作同盟。 ![]() 此外,一些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不直接干预当下当事人与治疗师之间的移情关系,它们关注并干预当事人在治疗之外的较为普遍的人际关系问题。 但这些问题可能与当事人在治疗之外对他人的移情相关。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心理治疗流派都在不同程度上关注当事人移情,并发展出了一些直接或间接的移情干预方法和技术。 ![]() 移情对心理治疗而言如此重要,但令人感到吊诡的是,在临床上很少有研究直接检验心理治疗策略和技术对移情干预的效果。 以移情诠释的效果研究为例,这些研究关注的是移情诠释技术的运用与被试的症状,心理功能之间的相关。 ![]() 目前鲜有临床研宂关注特定的干预方法或技术对移情的直接干预效果。 在非临床领域,一些研究者利用社会认知范式探索了影响移情效应的变量,如心理资源,执行意图,评估模式,认知闭合需要等。 ![]() 一方面,这些研究的范式为我们提供了将移情操作化的方法,方便其后的研宂者们将移情作为因变量直接研究。而在另一方面,这些研究对心理治疗临床工作的启示及其有限。 其主要局限有两个: 首先,该领域的研究者们关注的可影响移情效应的变量大多是被试身上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性,这些变量是否能通过心理治疗而产生改变犹未可知。 ![]() 其次,这些研究过程中对移情的干预操作离临床实际相距甚远。 因此,研究将运用认知心理学和社会认知心理学中的相关研究范式,通过模拟研究的方式,探索临床中的干预方法和技术对移情效应的干预效果。 ![]() 研究旨在使用社会认知范式将移情效应操作化,并探索两种移情干预方法对移情效应的影响,进而揭示移情改变的机制,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一、移情的心理机制研究移情起源于心理治疗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观察。但对移情的相关心理机制进行较多研宂的却是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者们。 ![]() 他们用社会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对移情及其类似过程的发生机制,移情发生后对个体产生的影响,移情效应的调节变量等问题做了许多极具启发性的探索。 关系图式的激活条件 早期的研究者多用启动范式米研究哪些刺激可以启动相关的社会构念,以影响其后的社会认知过程。 ![]() 有许多研究都发现,特质描述词作为启动刺激会影响被试对其后的一些相关甚至两歧行为的评估。 例如,有研究发现,当用“顽固”和“坚持”两个词作为刺激分别启动两组被试后,被试们更倾向于使用被启动的构念对其后一段阅读材料中人物的两歧行为进行判断。 ![]() 而且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呈现启动刺激也能获得显著的启动效应在Baldwin提出关系图式概念的前后,有许多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关系图式以及类似构念的启动效应。 研究发现,关系图式相关的线索,如特征描述词,姓名,图片或视频都可以引发关系图式的启动效应。 ![]() Andersen和Baum发现,记忆与被试重要他人相似的目标人物的特征也能启动其重要他人表征。 这一发现成为了移情的社会认知研究范式的基础。另一项研究发现,重要他人表征甚至不需要相关刺激的启动就能影响其后的社会认知任务。 ![]() 移情对情绪的影响 此前的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图式的激活可能会激起图式引发情感。移情的社会认知模型假设情感也储存在重要他人表征之中。 因此,与重要他人相关情会在移情中被激活,从而导致个体在新人物的社会信息加工中体验到这些情感。 ![]()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使用移情的社会认知范式以激活其重要他人表征,随后用被试自我报告的方式测量其情绪效价。结果发现被试报告的情绪受到其激活的重要他人效价的影响。 另一项研究用第三方评估的方法来测量被试的情绪: ![]() 被试需阅读一段文字材料,该材料描述的是一位与其重要他人相似的人物。当他们在阅读材料时,摄像机秘密地将其面部表情拍摄了下来。 随后,两位评分者对所有被试的面部表情所呈现的情绪进行积极-消极评分。 ![]() 结果发现,被激活积极重要他人表征的被试呈现了更积极的情绪,被激活消极重要他人表征的被试呈现了更消极的情绪。 移情中情感激活的进一步证据来自对曾遭重要他人虐待的被试的移情研究。 在看到与其施虐的父母面孔相似的人物时,相较于其他中性面孔,被试会产生更多积极情绪。 ![]() 此外还发现当即将到来的新人物与其曾经施虐的重要他人相似时,被试与控制组相比情绪更为平静。 当即将到来的新人物与其曾经施虐的重要他人不相关时,实验组与控制组相比体验到了更多的焦虑。 ![]() 此外,依恋领域的一些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例如,对回避型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的激活会引发被试的敌意。 移情对记忆和社会推理的影响 根据移情的社会认知模型,移情过程的实质是当新人物的特征引发了重要他人表征的激活后,个体会使用被激活的重要他人表征来对该新人物的其他特征做出假设推理。 ![]() Andersen和Cole在其研究中发现了一种显著的错误记忆效应。 即相较于激活的是非重要他人表征的被试,重要他人表征被激活的被试更倾向于将激活的重要他人表征中的其他未呈现的特征也视为新人物的特征。 并将这种错误记忆效应作为移情效应的操作化指标。 ![]() 这种错误记忆可被视为一种表征一致性错误记忆。 一些研究发现,新人物无论是虚拟的,还是被指导语暗示为“真实”的,这种错误记忆和社会推理效应都会出现。 也有研究发现,阈下呈现重要他人的面部特征也会引发这种错误记忆效应。这些证据都表明在移情中被激活的重要他人表征会影响人们对新人物的知觉。 ![]() 移情与人际互动预期 能否被重要他人接纳,这是我们与重要他人关系中最基本的预期之一。Andersen和Chen认为这些预期会和重要他人表征绑定而储存在记忆中。 她设计了一个研究以评估移情对被试对自己被会新人物接纳/拒绝预期的影响。 当激活的是自己喜爱的重要他人表征后,被试会更倾向于认为自己会在其后的互动中被新人物所接纳。 ![]() 在另一项研究中,当激活的是自己喜爱但会被拒绝的重要他人表征时,被试会更倾向于认为自己会在其后的互动中被新人物所拒绝,且体验到更强的抑郁情绪。 这些研究都表明,人们对于他人进行互动的预期受到移情中激活的重要他人关系表征的性质影响。 ![]() 移情与人际动机 移情也会影响人们的人际动机。 有研究就发现,对重要他人表征的简单启动就能激活被试与该重要他人关系中的目标。例如,阈下呈现被试的依恋对象的姓名会增加被试在其后社交情境中的近亲动机。 ![]() 在另一项研究中,带有取悦母亲目标的被试,在母亲的表征被无意识地激活后,他们在随后的言语成就任务中表现得更好。而移情的社会认知范式的相关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有研究发现,当一个新人物的特征与被试所评价的积极重要他人相似时,被试就更有更强的动机去接近该新人物,在情感上也会对其更加开放,更愿意向其倾诉。 ![]() 此外,人们的自我验证动机也受到了这个领域研究者们的关注。 自我验证是指希望他人以与我们相同的方式来看待我们。简单来说,自我验证动机就是希望得到他人认同。 ![]() 此前有研究发现人们特别在重要他人那里寻求自我验证。一项研究检验了移情对自我验证动机的影响。 当激活了被试的重要他人表征之后,被试表达了一种更强烈的愿望,希望随后的新人物能以一种可以确认他们自我概念的方式对他们进行评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