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肤浅”的形式美如何在“深度”艺术界中存活?

 蓝月亮_ 2020-01-20

詹姆斯·惠斯勒 (James Abbott McNeill Whistler)《Nocturne in Black and Gold: The Falling Rocket》,布面油画,60.3×46.6cm,1872-1877年

在这个被称为视觉文化的时代,人们被大量的图像、影像包围着。艺术作为“视觉”之首,引领、反映了时代文化。可若艺术品撇开附加价值,仅为审美服务,它是否还有相同的价值?

=========

「 为了艺术而艺术 

人们普遍认为“美”的层次取决于背后的深度,而不是客观的表象。从史前山洞绘画的记录价值,到欧洲宗教艺术的道德维护价值,再到现代艺术激起人们反思及反映社会问题的价值,艺术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是难以衡量的,可艺术本身作为一个独立产物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詹姆斯·惠斯勒《Nocturne: Blue and Gold-Old Battersea Bridge》,布面油画,68.3×51.2cm,1872-1875年

长久以来,外观一直作为艺术品的附加条件,其必须搭建在“内涵”的基础之上。但在19世纪,法国文学界创造了“为了艺术而艺术”一词,为形式美在艺术界占领了一席之地。

该思想的拥护者认为艺术具有其自身价值,审美价值的判断不应与其它领域的内容混为一谈,而应从艺术本身的利益角度出发,将艺术从道德、宗教、政治等主题中剥离出来,以保证视觉的“纯粹性”。

弗雷德里克·雷顿(Frederic Lord Leighton)《The Maid with Golden Hair》,布面油画,83.2×61.6cm,1895年

艺术似乎有史以来第一次从“意义”和“责任”的重担中解脱出来,获得了自由。这一观念受众面极广,从文学界出发得到了文艺评论家沃尔特·帕特(Walter Pater)和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等作家的支持,还得到了詹姆斯·惠斯勒和弗雷德里克·雷顿等画家的拥护。

但丁·加百列·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La Ghirlandata》,布面油画,124×85cm,1873年

=========

「 新的起点 」 


如果说英国唯美主义承袭了“为了艺术而艺术”的精神:声称“美”是艺术的决定性特征,而不是“更深的”社会政治意义。那么,形式主义则将这一精神推到了更准确、具体的位置。

在这样一步步的推动之下,艺术走向了抽象。这意味着形式美的价值不仅仅被艺术界承认,并且成为独立的创作手法,使人们站在了新的起点。

巴尼特·纽曼《Black Fire I》,布面油画,289.5×213.3cm,1961年
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No.5/No.22》,布面油画,297×272cm,1949-1950年
当我们在美术馆时,也许常常无法理解某些形式主义或抽象主义的绘画。但事实上,它们反而是最“标准”,最接近“真相”的作品。

为了达到最标准的美,艺术家首先做的就是去除作品中分散注意力的元素。抽象艺术大师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的作品《构成第七号》(Composition VII)就是一个完美的典范。他将构图简化为了颜色、线条和形状的排列。

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Composition VII》,布面油画,200.6×302.2cm,1913年

瓦西里·康定斯基《Delicate Tension.No.85》,纸上水彩、墨水,35.5×25cm,1923年

除了去除画面中“多余”的部分,艺术家们还提倡表现手法的“纯”。他们把图像和文学分开,拒绝在绘画的同时叙述故事,使画面仅为审美服务。

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Composition II in Red, Blue, and Yellow》,布面油彩和纸,59.5×59.5cm,1929年


风格派运动的代表艺术家皮特·蒙德里安与康定斯基出发点相同,但手法更为激进。他将原色放置在大小不同的网格上,作品中的每一笔都落在平衡、精确的位置。

杰克逊·波洛克《Full Fathom Five》,用油彩钉子、大头钉、纽扣、钥匙、硬币、香烟、火柴等在画布上创作,129.2×76.5cm,1947年

杰克逊·波洛克正在创作


杰克逊·波洛克、汉斯·霍夫曼、巴尼特·纽曼和马克·罗斯科等艺术家都致力于创造更纯粹的抽象,使作品脱离上下文、隐喻和内涵。此时,艺术作品不再具有代表性和唤起共鸣的特性,而更加抽象和富有表现力。

汉斯·霍夫曼(Hans Hofmann)《Terpsichore》,布面油画,152.4×115.6cm,1958年

汉斯·霍夫曼《Pompeii》,布面油画,214×132.7cm,1959年
由此一来,人们对艺术品的价值衡量也有了新的标准。颜色、线条、构成和纹理,这些元素成为了艺术评论家用来检查和分析艺术品的基本标准。如果一幅画的价值不足,那是因为该画家未能在形式上达到完美的标准。

瓦西里·康丁斯基《Squares with Concentric Circles》,纸上水彩、水粉和蜡笔,23.8×31.4cm,1913年


=========

「 一切的根基 


事实上,形式美一直在艺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仅能为自身辩护,还能为不同领域的艺术作品辩护。罗伯特·梅普尔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是一位摄影艺术家,他的作品因涉及同性和情色话题,在艺术界一直备受争论。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Self Portrait》,1983年

他的作品展“完美时刻(The Perfect Moment)”在辛辛那提州当代艺术中心展出时,反对该展览的人向法院发起了猥亵诉讼,而辩方证人则引用了艺术史上对美学的正规标准赢得了诉讼,一位艺术评论家还利用古典主义的黄金分割法为作品正名。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Thomas》,48.9×48.7cm,1987年


梅普尔索普自己也表示:“完美意味着你不会对摄影作品提出任何质疑。在我所拍摄的某些照片里,你真的没法再移动那片树叶或那只手”。由此可见,形式美在艺术中一直是不可缺少和至关重要的一个标准。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Iris and Zinnia》,50.8×40.6cm,1984年
 
当然,“为了艺术而艺术”这样的概念一直以来都不乏反对的声音,构成主义和战后恢复的概念艺术、波普艺术等态度都与之相悖。艺术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很难与生活中的其它问题分开存在,大多数人认为用客观标准来判定艺术品的价值是很难的。


巴尼特·纽曼《Untitled》,1960年


形式的美显然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它与艺术品背后的“深度”具有不同的价值,它们相互包含、影响。形式美既是在历史上对艺术的思考方式,也是观画形式。艺术到底为了什么?它能怎么看?这些问题还是交给观众自己来思考吧!








[编辑、文/林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