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技术: 以持久改善肌肉骨骼疾病为目的的,应用主动治疗和训练的一个总的概念集合,是一种运动感觉的综合训练系统,强调在不平稳状态下进行运动,可加强中央躯干肌肉、髋部深层肌肉力量,提高身体在运动中的平衡、控制能力和稳定状态。 历史发展 悬吊训练又称之为SET训练(也称之为Body Resistance Exercise),源于二战康复治疗。 德国是悬吊训练器械的先驱,最早的schlingentisch(吊带床)是德国巴德洪堡的Thomsen 教授发起的,所以被称为“Thomsen-Tisch” ![]() 德国 –汤姆森 German Thomson 二战后,脊髓灰质炎在欧洲爆发使得英格兰的Guthrie-Smith用吊带桌来治疗大面积瘫痪的病人。 ![]() 英国-史密斯 British Smith 在20世纪40 年代末期,德国Wilbad 的Ludwig Halter开创吊带桌和游泳池结合治疗脊髓灰质炎病人。 20世纪60年代开始,挪威医学工作者应用悬吊带治疗慢性肩关节和髋关节方面的疾病,悬吊训练已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 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悬吊运动治疗理念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挪威的物理治疗师和医师创造性提出全新的悬吊运动治疗体系(SET)。这个体系中最具代表意义的理念是“弱链接”理念。 ![]() 21世纪初期,随着竞技类体育体能训练重要性的凸显,以及核心力量稳定性训练的逐步发展,运动训练领域开始重视悬吊训练的应用。 具有代表性的设备是意大利的阿基米德悬吊系统和德国的POWER-SLING悬吊系统。 ![]() 悬吊技术的分类 (1)网状悬吊系统 ![]() (2)移动悬吊系统 ![]() (3)悬吊训练系统(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 ![]() 悬吊技术治疗系统
![]()
![]() 此时,机体皮肤、肌肉、骨关节中的感受器不断接受运动速度、肌肉张力、压力等信息变化的刺激,之后这些信息被快速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综合分析,效应器则产生相应的肌肉收缩及关节变化来确保身体平衡。不稳定状态下的训练通过提高感觉对信息刺激的敏感性以及神经对肌肉的募集能力,加强了神经对肌肉的控制,提高了身体平衡及适应特殊环境的能力 悬吊训练的基本原则 1.以闭合链运动为主 2.渐进抗阻训练原则 3.训练中无痛原则,保持正确的姿势 4.在不稳定的平面上进行训练 5.辅以振动技术 6.注重整体性训练 悬吊点的选择主要有五种方式
![]()
![]()
![]()
![]()
![]() 临床应用
![]() 注意事项 1.悬吊位置 悬吊带吊于肢体的近端或远端,其杠杆力是不同的,可以通过调节悬吊肢体的位置来调节运动强度。 ![]() 2.弹力带 弹力带可以作为额外提供的助力,也可作为运动的阻力。根据所选弹力绳使用时拉伸的程度,可以给肢体提供大小不同的助力。也可提供大小不同的阻力。 3.软垫或健身球 软垫或健身球可以为人体提供不稳定支撑面,增加训练的不稳定性,使训练难度增加。 禁忌证
编辑:冯燕鹏 图片:冯燕鹏 文章:冯燕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