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走越亲的年

 云中公子 2020-01-20

  小时候,临近大年三十,母亲这才把面缸打开,把藏了大半年舍不得吃的白面取出来,再混上一部分白色的玉米面,慢悠悠地蒸上一大锅白面馒头。白面馒头冒着热气出锅了,那诱人的麦香味远远地就钻进了我的鼻孔,馋得我口水直流。我们兄妹几人不约而同地围在锅台跟前,等着母亲大发慈悲,每人分给我们一小块馒头尝尝,但是最终都被母亲无情地赶走了。母亲说:“你们真是馋猫,就知道吃。这馒头迟早是要给你们吃的,你们就耐心地等上几天吧。”
  母亲的话我们明白,这些看上去雪白的馒头,不是给我们吃的,而是走亲戚时候用的,也只有等走完了亲戚,我们才有机会享用。
  从大年初一开始,母亲就把蒸好的馒头装进一个大竹篮子里。篮子里一般装五到七个大馒头,馒头上面有不同的装饰与花纹,用以区别是看望长辈还是平辈。那时候,我们都想跟着父母走亲戚,不为别的,就为能借机挣一点压岁钱,吃上一顿饱饭。也只有在过年的日子里,就算我们再淘气,吃饭再不雅观,父母和长辈都不会跟我们计较,我们也开始变得放肆起来,每顿饭都想把肚子吃得圆溜溜的,吃到想吐为止。
  这仅仅是个想法而已。实际上,每次到亲戚家吃饭,我们总是觉得还没有吃饱,饭桌上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吃的东西了,除了空盘子空碗,有时会多盆面汤,用来满足我们想吃饱饭的愿望。
  那时候很少有自行车,更不用说小汽车了。走亲戚一般靠步行,不管有多远,都是靠两条腿一步一步地丈量。如果路程遥远,走到亲戚家就早已饥肠辘辘,腰酸背乏。吃过饭,父亲和母亲会把带去的竹篮交给亲戚,亲戚高高兴兴地接过竹篮,从里面取出一个大馒头,然后又放进自己家的一个大馒头,彼此再说些客气的话,这才恋恋不舍一送我们回家。
  沿着来时的路,我们再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回家。因此,古人所说的走亲戚,果然是靠两条腿走出来的,一个走字,是绿叶对根的敬仰,是浓得化也化不开的亲情。
  我家亲戚多,走上一圈至少也需要十来八天,竹篮里的馒头换来换去,最后换得也搞不清楚是谁家的了,但是馒头的数量始终没有减少,等到亲戚走完的时候,我们家的竹篮里依然还有七个白面馒头,只是那馒头的皮已经开裂,有的甚至长出了淡淡的绿毛。母亲赶紧把这些馒头放进锅里蒸一蒸,以防馒头继续变质,而我们早已失去了抢着吃白面馒头的兴致。
  后来,这些白面馒头大多还是被我们风卷残云了,慈祥的父亲点上一支烟,静静地坐在一边看着我们狼吞虎咽,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小时候走亲戚,除了出点力气之外,既不铺张,也不浪费,而且亲戚们越走越亲,越走越近,一走就是几十年从不间断,彼此之间也非常熟悉,就像是熟悉自己的儿女,逢年过节总有长长的等待,亲亲的挂念。
  只是,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我们已经很难回到从前。而现在,远在千里微信拜年的乐趣,却是另外一种味道。
  我想,是不是应该让我们快节奏的生活和快节奏的年慢下来,慢回过去那纯净悠闲的时光,找回那久违的亲情,寻回那朴素而美好的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温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