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羊”有三义

 稼穑居 2020-01-20

  “羊”字形象直观,上有头角,下有尾巴,中有躯干。传说刘邦未发迹时,曾梦见一头羊没头没尾。解梦者对他说,羊字无头无尾是王字,您老兄必将大富大贵。后来,刘邦果然称王了。虽说是好事者演义出来的拆字游戏,却也说明,由实物到表意,汉字具有灵活而又丰富的解析功能。

  从古代的图腾、铭文,到现代的工艺、字画,经常会有“羊”的形象和象形,如夏代的羊首玉圭、商朝的青铜礼器“四羊方尊”等。与“羊”字相关的典故和诗文也很多,典故如列子的“歧路亡羊”,诗文如李白的“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韩美林笔下的羊,酷似象形字,或者说,象形手法大于形象表现。

  “羊”之为人看重,不外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归结起来,至少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生存意义。从渔猎到驯养,牲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物质形态。人们在祈求风调雨顺、禾黍丰穰的同时,希望拥有更多的肉食和皮毛,以便充饥和御寒。羊乃三牲六畜之一,易于驯养、繁殖,自然成为人类膳食和皮革的重要来源。羊在六畜中主给膳,因此,“羊”以及与“羊”组合的字词,多半与吃穿有关。“羊大为美”“鱼羊为鲜”“羊食为養”“羔美为羹”“丑羊为羞”等拆解,说的都是造字的本义。“丑羊为羞”的“羞”,亦作“馐”,原指美味佳肴。“羞”字下边的“丑”是“扭”的本字,象手之形,属于手族字符,表意为用手指抓持。就是说,“丑”的本义与丑恶无关,丑恶另有“醜”字表示(喝醉了酒的鬼样)。“羊”与“丑”合起来会意,即抓羊供膳。另有解释把丑同牛联系起来,说的也是牛羊可供馐馔。

  二是祭祀意义。人类的祭祀活动,早在文字记载之前就有了。早期的祭祀,简单而又野蛮,甚至以人为祭。即便三牲之祭,亦须现场宰杀野生动物,史称血祭。这种仪式,直到佛教东渐之后,才逐步减少,好生之德始兴。三牲之说,远古并不确定,以马、牛、羊为祭品,大约自东周始。到得清代,猪替代了马,于是便有了以羊、牛、猪为组合的太牢。不论哪种组合,都少不了羊。周武王出征前的祷词云:“我将我飨,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大意是说:我把祭品献上,有牛又有羊,保佑我们吧,上苍!羊、牛、猪被选为牺牲,大约是因为它们味美且又驯顺。西方把代人受过称为“替罪羊”,溯源同样始于宗教祭祀。据说,古犹太人在“赎罪日”这天,要举行神圣的献祭仪式,将一头羊血祭上帝,另一头羊放逐旷野,让它带走犹太人的一切罪孽。我国古代大型墓葬,先是以人畜为殉,后来改为俑,孔子称为“始作俑者”。俑的材料,陶土木石居多,也有金属。明清时期的帝王,陵园神道两侧通常对称安放翁仲和瑞兽,瑞兽中多半也有石羊。

  三是象征意义。有个成语典故叫“肉袒牵羊”,出自《左传》。说的是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楚军攻入郑都,郑襄公光着膀子、牵着羊来迎楚庄王。“肉袒”表示归顺,“牵羊”是何意呢?羊乃祥瑞之物,牵羊而来,既表示犒劳,也表示求和。在古文字中,羊通祥,吉羊即吉祥。由羊构成的汉字,或表示吃、穿、用,或表示美、善、义。如,上边提到的“羊大为美”以及“羊言为善”“羊我为義”等。引申开来,除象征和美、善良、安泰、吉祥、温顺、奉献外,羊还象征高洁、正直的美德。诗云:“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又云:“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后来,人们就用“羔羊素丝”一语,来称誉清正廉洁的官吏。至于“羊羔跪乳”,是世人为弘扬孝道所做的感恩比附。试想,母羊乳房低垂,羊羔若不跪下来,如何能吮吸到奶水?

  当然,也有人不那么看好“羊”,以为羊太老实,任人驱使,任人宰割。其实,六畜中的马、牛、鸡、狗、猪何尝不是如此?由此牵连到“羊”属相,有人不喜欢羊年娶妻生子。属羊的人群中,不乏高人、能人、名星、寿星,远的如唐太宗李世民,享誉古今,近的如佛教领袖赵朴初,享年93岁,他们都属羊。属相与命相原本就是无稽之谈,生肖不过是个纪年符号而已,与人的命运毫无关联。说到底,羊本世间一牲灵,既非吉兆亦非凶。看成美善因利好,写作祥字为音同。若言羊能主福祸,亡羊补牢说不通。(文/王兆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