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作者老子被认为是春秋末期时的人物,春秋的末期在现在的历史认识中应该是金文之后篆文大行其道之时。但在我们通过中国汉字发展演变规律的推断下,春秋末期的文字应该是小篆文字向隶书文字演变发展的过渡时期,也就是小篆文字与隶书文字并存的历史时期。因此,如果老子是在这一历史时期撰写的《道德经》,那么《道德经》原本的文字就应该是小篆文字或是早期的隶书文字,并且这两种文字都应该是古汉字的构成方式和表意方式,而不是汉代时期的新汉字! 汉代时期产生的新汉字,就是我们今天在用的现代汉字,就是失去造字本意和古汉字构成原理的汉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不懂西汉之前古汉字的根本原因!我们今天看到的《道德经》版本是汉朝之后唐朝的版本,但唐朝的版本则一定来源于汉代的版本。由于在《道德经》的用字用词中出现了大量的古汉字行文中没有的之乎者也,所以我认为现在的《道德经》版本是一个根据古汉字版本翻译后的版本,因为在西汉之前的任何古文中都没有之乎者也的用法!春秋末期时的古文自然也是没有之乎者也的用法! 文字用法的不同,决定了年代的不同,同时也说明了现在版本的《道德经》是西汉或之后翻译的版本,也就是在新汉字基础上和古汉字表意方式丢失的情况下翻译而成的! 新汉字自汉代之初产生之后,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可以说与我们今天的现代汉字没有什么区别。我们今天对于古汉字的认识水平和认识方式就是汉代以来一直沿用下来的方式!我们今天释读青铜器铭文的方式就是汉朝人释读古汉字的方式,就是不以造字本意和构字原理来释读的方式,就是以字形比对来释读古汉字的方式!所以,汉代版本的《道德经》就是以字形比对方式翻译的结果。 我们今天释读青铜器铭文的唯一办法就是字形比对,但事实证明这种比对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是不可能解读出青铜器铭文的真正含义的!由此,我认为我们今天做不到的事情,汉代的人们也一样做不到,因为早在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就已经不认识古汉字了,就已经是用今天的释读方式在读取古汉字了! 由于这种字形比对的方法完全不能够反映古汉字的真实意思,由于原本的《道德经》是古汉字通行的春秋末期写成,所以我认为现在的《道德经》内容并不是原本《道德经》的真实内容,而是在字形比对方式翻译下产生的新内容!也就是与原文内容完全不一样的内容! 师兑簋铭文 以下是现代专家通过文字比对的方式释读的结果: 隹(唯)元年五月初吉甲寅,王才(在)周,各(格)康庙,即立(位),同中右(仲佑)师兑入门立 ? (中)廷,王乎(呼)内史尹册令(命)师兑:疋(胥)师龢父(司左)右走马、五邑走马,易女(锡汝)乃且(祖)巾、五黄(衡)、赤舄,兑(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不(丕)显鲁休,用乍(作)皇且(祖城)公(簋)。师兑(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释读结果的意思如下: 在元年五月初吉甲寅日,周王到了成周康庙,大家都就位了,“同仲”(人名)带着师兑入中廷,周王呼内史册命师兑辅助师龢父,掌管左右走马和五邑走马的官职,并赏赐师兑之祖任官时的服饰五黄、赤舄。师兑行了谢礼。冒昧标扬天子的伟大和善美,而作这个簋,由师兑的子孙永远宝藏。 师兑簋铭文,文字比对释读的结果,并不能直接阅读和看懂,而是需要进一步的解释才能知道释读结果的意思。这与我们今天看到的《道德经》一模一样,也是两千多年来无人能够完全看懂或搞明白其中的意思,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在猜测和迷惑中阅读,甚至于需要高人的指点和解释才能够明白其中的某些含义! 以下是我本人对师兑簋铭文的解读结果: 方圆已定征战结束之初,江山在手几近十拿九稳。 各地用人良莠不择无奈,依祖法两害相权取其轻。 使命已达重臣要员确定,宗庙兴盛在望或超先祖。 下诏书军事行动全终止,军队讲道兑现起誓诺言。 拥新政左右逢源万事易,逆潮流左右为难事事哀。 贱虞飞扬跋扈错在祖本,黄韬光养晦春波暗荡漾。 统一度量衡为首领首选,意欲无尽彰显鲁之天威。 止战端亘古未见为统一,天下为公遍寻祖法无有。 誓成功不惧骂名落千载,为子孙万代千秋享荣华。 由我本人的解读结果来看,完全可以直接阅读并明白其中的意思,不需要再做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因为我的解读不是字形比对的解读,而是根据古汉字造字本意和构字原理进行的解读,也是真正能够正确反映古汉字字意的解读! 师兑簋铭文,专家释读的结果反映的是周朝时期的内容,距今三千年左右,而我本人的解读结果反映的却是黄帝称帝之前的历史内容,两者不仅在内容上有着天壤之别,在年代上也相差了将近两千年!由此可见,字形比对的释读是不可能正确反映古汉字的内容的,所以汉代时期对于《道德经》的文字比对释读也同样不可能反映其本身的真实内容! 根据师兑簋铭文的专家释读结果,无论是谁来解释和说明,都是建立在错误释读结果上的说明和解释,怎么解释和说明都是周朝的内容!所以,目前所有对于《道德经》的解释和说明也是如此,因为他们的释读方式都是完全一样的! 《道德经》的逆推解读正在紧锣密鼓的抓紧进行中,但在逆推解读的过程中,我发现《道德经》原文中的文字不是篆文文字,也不是纯粹的金文文字,而是甲骨文和金文混用的文字!这种混用的文字表现方式与虞朝时期的散氏盘铭文和同簋铭文中的用法非常相似!而且其在造字本意的体现上还要高出散氏盘铭文和同簋铭文!因此,我认为《道德经》原文写成的年代距今至少在五千年左右,也就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黄帝时期! 由于汉代的人们没有见过甲骨文,由于今天的我们没有破解甲骨文,所以就算是发现了《道德经》的原文,它就明明白白的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一样是一筹莫展、无法对其进行正确的解读!如果非要进行释读的话,其结果就与师兑簋铭文的释读结果一样,肯定是千差万别的,肯定是不对的! 甲骨文与金文的混用,体现的是造字本意的充分发挥和应用,其表意方式和构字方式与汉代之后对于古汉字的认识有着非常大的差距,甚至于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一种表意方式!如果在释读的过程中,不熟悉甲骨文或不知道甲骨文的表意方式,那就无法释读这样的文字,只能根据原文的字形一个一个的比对出来,然后根据比对的结果来猜测其中的含义。 那么,我们在逆推解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是如何来解读这些金文和甲骨文混用表现形式的文字呢?首先我们要根据现代汉字一个一个的查找古汉字的原形文字,然后根据查找到的原形文字的各种写法,来判断最能代表文章意思的那个文字,再根据这个已经确定的文字,分析其各个偏旁部首所代表的意思,将每个分析到的偏旁部首的意思进行组合后就是这个文字的真正意思!这就是甲骨文和金文混用方式的解读办法! 在我们中国的金文时代,尤其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金文时期,汉字有两种平行并存的表现形式,一种是以结构组件来表意的方式,一种是以汉字的形式来表意的方式。我们今天最常见和最多见的青铜器铭文都是以汉字的形式来表现的第二种方式;对于第一种方式,我们今天的人们估计是闻所未闻、根本就不知道汉字居然还有这样奇特的一种表现方式!然而,就是这种我们根本不知道的汉字表现形式,却是我们认识或破解古汉字的最根本方式!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青铜器铭文上见不到这种奇特的表现方式呢?这是因为汉字的表现方式要高于组件的表现方式,能够将每个组件组合成一个汉字的人就是当时的高文化者,就是具有很高文字水平的人!或许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在青铜器上书写文字! 逆推解读《道德经》这样的经典,不是熟悉古汉字就能解读的,也不是认识或熟悉金文和甲骨文就可以解读的,而是要不但熟悉和认识甲骨文,还要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的具体表现方式和表现形式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古汉字的构成原理和方式方法! 《道德经》是汉代时期对古代经典比对释读的结果,《道德经》是距今五千年左右黄帝时期的产物,《道德经》反映的不是老子的思想,而是我们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思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指导思想! |
|
来自: 动力实体能 > 《祖规祖法(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