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执笔因时因人而异

 余闲书屋 2020-01-21

关于执笔的方法,从古至今论说颇多,尤其如今, 书法为普通大众所喜爱,执笔方法一直受到大家重视和关注,但究竟如何正确理解,却众说不一。

其实真正懂书法的人,对执笔都有一定的经验和见解;而不懂书法者,任你讲的天花乱坠,还是不能领会;只有书法爱好者,似懂非懂,被执笔、笔法常常搞得昏头转向,这促使我把对执笔的理解和体会与大家交流,希望能对一些朋友有所帮助。我以为执笔的原则可以这样概括:“用笔千古不易,执笔因人而异。”

自从有了毛笔书写的历史,就有执笔的理论和实践。最早的执笔,并不是某个书法大家发明的,而是古人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

根据中国文字的特点,依从人的握笔生理特性,自然形成约定俗成的握笔姿势和书写习惯,而被传续下来。

根据史书记载,按照手腕的不同作用,有回腕高悬法、掌竖腕平法;按照握笔的姿势,可分为五指横掌的“龙眼”法和“凤眼”法;按照手指的功能,可分为二指单钩法、三指执笔法以及“四字拨镫(捻管)法“和“执笔五字法”等等,每种执笔法都可以说长篇大论,在书法理论上和书法大家的口中都有着不同的解释。

为什么执笔方法会有如此之多,但却很难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呢?

这与毛笔有关。中国的文字不同于字母文字,方块字形,点画线条复杂,变化丰富。体现它的美,只有通过毛笔的笔锋与墨、纸的结合,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点画的流畅、饱满,结体的构型,以及笔势的灵动。而这种通过人书写的技法实现的笔墨情趣,有着许多神秘感,容易误认为名家的经典书法是因为笔法高超,而笔法高超是因为有玄妙的执笔方法,正如人们一直在探求王羲之以及晋人笔法和执笔,总以为悟得他们的笔法,便可以写出高水平的书法。

其实不然,执笔就好比拿筷子,只是一种写字的握笔姿势,至于如何掌控这管毛笔,各人有个人的习惯,而且时代不同,执笔也有别。

许多人,包括沈尹默先生,认为古人传续下来的,唯一正确的执笔法是“五字执笔法”,但也有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古人擅长捻管法,而并非“五字执笔法”。

对于这种争论,其实没有必要。这两种执笔法,与我们的书法现实情况都已不适应。 魏晋时代,人们写字多以席地而坐,握笔姿势无论是二指、三指单钩,或拨镫(捻管),或是五字执笔法等,与我们今天的书法姿势大有不同。即使唐、宋元时代,大作品也少见,书家仍然是坐着书写为主。明朝以后,社会的发展,书法审美观念的转变,才逐步开始流行大尺幅的书法作品。现代人书大多书作大字、大尺幅作品,一定要站着书写完成。这种姿势,无论是转指还是五字执笔法的掌竖腕平,都不适合。这一点,只要有书法经验的人都会有体会。

我曾经把执笔的姿势比作一个活络板手,板头好比手指,以满足大小不同的螺母需要,一旦大小选配合适,就咬住,起到固定和传力作用,如果板头固定不紧,就容易打滑,起不到传力的作用。执笔就是这个道理,指头的功能不是运笔,主要是起到固定毛笔的作用,以确保毛笔,运笔自如,但如果有人习惯性地在传力过程中,有转指的习惯,起到运笔过程的微妙作用,实属个人行为。有人以为古人有转指执笔法,于是养成了执笔时转指习惯,认为是正宗笔法,就有些过于迷信了。

可见,执笔方法与写字的大小有关,而与具体姿势没有多少关系。写蝇头小字,握笔姿势也应根据自己习惯,作适当调整。总之,执笔姿势只要自己舒服,利于发挥书写水平就完全OK。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