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著名的春节诗歌,作者处于人生巅峰,也拉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

 小珏说历史 2020-12-01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在每一个中国人心目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尽管在历史上,春节的称呼有多次改变,但不变的是浓浓的亲情和割舍不掉的思念。为此,许多春节诗歌层出不穷,但最著名的还是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就是以白描的手法,描写了春节的景象:在鞭炮声中,人们辞旧迎新,春风送来了暖气,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屠苏酒。和煦的日光洒向千家万户,每年这个时候,都将旧桃符换下来,替换新的桃符。


这首诗写得虽然简单,既没有多余的感慨,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人感到太平盛世的吉祥安康,给人以温暖和幸福感。所以,大凡提及新春诗歌,这一首总是跑不了了,它被提及的次数相当多。然而,这首诗的奇妙之处,还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王安石本人的经历,才能充分理解。


宋神宗继位不久,就已经发现了北宋的危机。当时,北宋虽然富裕繁华,但却隐藏着无数的隐忧。土地兼并让阶级对立情绪非常严重;军费开支庞大但军队战斗力极其低下;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大地主们却过着奢侈无度的生活。宋仁宗虽然推行过庆历新政,却因为顽固守旧派的阻扰而终止了。宋神宗则希望能够继续推行改革,维护赵家天下。


这个时候,宋神宗将已经名满天下的王安石请至京城,拜为参知政事,让他主持变法。这位年轻的皇帝,就是以虚心的态度,让王安石这位高明的大夫去解决一切问题。


王安石也没有辜负宋神宗的希望,他表现出名副其实的个人才华,先后颁布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保甲法等等。我们现在来看这些法令,都会惊讶于王安石的水平。它们无疑是先进的,后来的变法者,包括张居正,包括雍正,甚至包括康有为等人,都是以此为蓝本的。甚至某些法令的核心思想,还被许多国家使用至今。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正是王安石变法后不久。此时的王安石,志得意满,他不仅身居高位,得到皇帝的信任,更相信自己的主张会将大宋富而不强的局面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这首诗中流露出的感情,不仅仅是对于太平盛世的自豪,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尤其是“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句,实际上是对“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驳斥。旧的法律就像旧的桃符一样,虽然曾经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们毕竟已经失去了效果,需要新生力量来代替。如果只抱着祖宗成法不变,那一定会被时代说抛弃。新年需要新的桃符,新的时代也继续变法图强,这就是王安石的内心独白。它吹响了时代号角,拉开了新历史的帷幕。


可惜的是,王安石的变法还是失败了,学者们曾经追寻过无数理由,其实在小珏看来,无非就是两点。


一是新法实在太过先进,先进到了超出很多人的理解。在那个识字率极低的年代,要让老百姓拥护变法,支持变法,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商鞅就曾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采取了“徒木立信”的方法,所以他以野蛮粗暴的方式强行推行。王安石没有这个条件和机会,宋朝重文轻武的大环境也不允许他这么做。


二是王安石推行新法时用人不当。他考虑过守旧派的阻扰,也考虑过民间认知的困难,但他认为只要选好人才,推行新法就不费吹灰之力。然而,偏偏就是他挑选的人才,几乎个个都是蝇营狗苟之辈。尽管王安石本人个人道德高尚,是无可指责的君子,但在他之下的官僚,几乎都将变法当作个人的投机。《宋史》将吕惠卿、邓绾、蔡京等等变法派都列入《奸臣传》,还是很有道理的。


这一切,当然不是王安石写《元日》时所能想到的。他一定满怀希望,将辞旧迎新的时刻,当作国家前途的转折点。他希望诗中的祥和和希望,将照耀在大宋的每一寸土地之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