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乌台诗案,一块时代的瘢痂)(6)

 新用户3536Meiv 2022-03-02

第三章 乌台诗案,一块时代的瘢痂

一、风云变幻

宋神宗西宁二年(1069年)二月,苏东坡两兄弟到达汴京。此时的京城,已不复往日的宁静。宋神宗力排众议,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并准备掀起一场深刻影响北宋国运的变法。

王安石也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其诗词俱佳,在地方上也颇有政绩,属于干才之列。

王安石有一个特点,迥异于常人:须发纷乱,衣着邋遢,远远超出一般不修边幅之类。以致苏洵在《辨奸论》里指斥:“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并说:“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公然直接就把他视为大奸巨滑之徒了。

不过,也有喜欢他的人,比如当朝皇帝宋神宗就特别喜欢他,信任他。

苏东坡(乌台诗案,一块时代的瘢痂)(6)

在皇权社会,有这个,就足够了。

喜欢说实话的苏东坡又将面临如何的命运呢?

两兄弟回朝后,苏东坡恢复其直史馆职务,苏辙则另有任用。

这年五月,王安石为了推进变法,准备改变科举取士的办法,“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章;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等,苏东坡写了一篇文章《议学校贡举状》,明确表示反对。

“上以孝取人,则勇者割股,怯者庐墓。上以廉取人,则弊车羸马,恶衣菲食。凡可以中上意,无所不至矣。”

意思是,如果用孝来选取人才,则勇敢的会割去自己的大腿肉来喂养父母,胆怯的就会在父母坟墓旁盖个茅屋居住;如果用廉来选取人才,则大家都会驾着破车,骑着瘦弱的老马,穿着褴褛的衣服,吃着粗劣的饭食。凡是可以符合上面意思的,无所不用。——所以不能用道义作为选拔人才的办法。

“自文章而言之,则策论为有用,诗赋为无益;自政事言之,则诗赋、策论均为无用矣。虽知其无用,然自祖宗以来莫之废者,以为设法取士,不过如此也。”

意思是,从文章方面来看,策论有用,诗赋没有用处;单从政事方面来看,诗赋、策论都没有用处。诗赋、策论沿袭已久而没有废除,只不过是用它来选拔人才罢了。——不能废诗赋而只看策论。

苏东坡还进一步论述,现在已经有人把各种策论编撰成书,人们只要按照上面背诵即可,这样看来,还不如诗赋取士,又何必废诗赋而只用策论?苏东坡认为,真正的人才,还是需要在实践中去发现,“使君相有知人之才,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史皂隶,未尝无人”(如果君主和宰相有了解人的英明,朝廷有实际的政策,就是小吏衙役中也未尝没有人才)。

宋神宗看来苏东坡的文章后,专门召见苏东坡,询问意见。苏东坡也直言相告:“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

简言之,不可操之过急。

神宗很是赞赏:“卿三言,朕当熟思之。”

苏东坡(乌台诗案,一块时代的瘢痂)(6)

不过,神宗毕竟年轻,想干一番经天纬地之大业,所以,虽然苏东坡曾打动过他,但他更醉心于王安石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也知道苏东坡与自己的意见不合,所以当神宗皇帝拟任用苏东坡修起居注时,被他坚决阻止。非但如此,他还设法将苏东坡外派为开封府判官,使之远离皇帝的视线。

这年的元宵节将要到了,神宗皇帝想在宫中举办大型灯会。花灯做得最好的算浙江了,因供不应求,神宗皇帝下令,普通百姓不能购买浙江花灯。不仅如此,还下令压价收购。弄得怨声载道。苏东坡立即写了一篇奏折《谏买浙江灯状》,指出这样会让人认为“陛下以耳目不急之玩,而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意思是,只顾自己好看好玩,剥夺百姓生存必需的物品。还提议,“陛下为民父母,唯可添价贵买,岂可减价贱酬?”

神宗皇帝看了后,立即收回成命。

二、变法,是福?是祸?

另一方面,王安石主导的变法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虽然变法一开始就受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反对派的阻挡,但架不住王安石有神宗皇帝这个大后台,最后,反对派纷纷被排挤出朝廷。包括欧阳修、范仲淹、韩琦、富弼、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涉及到各个阶层,主要有九个方面,包括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保甲法、方田均税法、保马法等。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此前,民间经济或私人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税收也比较低,但国库却捉襟见肘。要想使国家富起来,就要想办法把钱从有钱人手里夺过来,由国家来掌控安排。所以王安石就颁布了许多涉及经济领域的法令,包括让国家直接经营各种货物买卖,为此,还专门设置了不少的机构,安排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参与其中。

满以为这样就可以使国家赚取以前由商人赚取的利润,可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

一方面,垄断各种资源的国营企业,严重地挤压了私人企业的生存空间,使之倒闭破产;另一方面,国营企业的官僚作风,使之效率极度低下,成本大大增加,私人盈利的行业,他们却是亏损。

结果就是:大量的投入,却没有产出,还把以前民间经济的税收减少了。

被寄予厚望的“青苗法”又如何呢?

设计理念挺好,春耕时,贷款给农民,收货时连本带利还给国家,方便了农民,也让国家有利息可赚,还避免了农民到地主那里去借高利贷。

实施效果呢?

苏东坡(乌台诗案,一块时代的瘢痂)(6)

古语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本来是自愿借贷的,到了下面就变成强迫借贷。不管你需不需要,按照人头给你分配下来,而且利息照交,甚至还会层层加码(由二分变成了三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贷款的多少,与官员政绩直接挂钩。贷得多的,就是能吏,就是支持变法,就可能往上升迁;贷得少的,就是不称职,就是消极对抗变法,就可能被撤职。

一个看似美好的政策,却变成了百姓沉重的负担,许多人甚至因此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按说,王安石也是忠心为国,其个人操守也是无可挑剔,为何播下龙种,却收获了跳蚤?

黑格尔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北宋既往的政策,存在了上百年的时间,虽有其不合理的地方,但也有诸多合理的因素,否则也不会成为世界最富饶的国家。

而王安石想用短短时间,就对整个国家进行根本的改变,甚至容不得反对意见,把那些反对人士纷纷排挤出去。同时,提拔了大量唯命是从之徒,导致整个朝堂上正人君子一空,而小人得意的局面。

非但如此,为了控制思想,王安石还组织编撰了一本《三经新义》,要求科举考生必须按照里面的解读去理解儒家经典,否则,定会落榜;倘若王安石的解读发生变化了,又必须按照新的解读去考试。

苏辙因为上书批评新法,几乎被治罪,后来被贬为陈州学官,从此不谈国事。

苏东坡却做不到。看着自己的好友、尊敬的前辈以及同僚因反对新法而纷纷被贬,苏东坡一度内心非常苦闷,“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甚至后悔不该踏上仕途,以免招来无尽的烦恼。

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才是苏东坡的个性。

苏东坡(乌台诗案,一块时代的瘢痂)(6)

强烈的使命感让他写下了数千言的《上神宗皇帝书》,对新法进行了全面的抨击。

没有回应。

他又写了言辞更激烈的《再上皇帝书》,依然石沉大海。

这年进士考试,一位极力鼓吹新法的考生被神宗皇帝钦点为第一,令苏东坡气愤不已。于是模拟写了一篇抨击时政的文章《拟进士对御试策》献上去,彻底得罪了变法派。

为了打击苏东坡,他们开始收罗苏东坡的污点。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说苏东坡当年扶柩回乡时,利用官船贩运私盐、木材等。消息直接送到神宗皇帝手里。神宗自然愤怒,要求彻查。结果那帮人派出爪牙,四处收集证据,甚至把当时撑船的水工也抓来盘问,结果却是空穴来风。

战斗了多次的苏东坡,此时也不免心灰意冷,上书希望能外任。

神宗本拟把他派为知州,但被王安石阻挠,遂改为杭州通判。

1074年,天下大旱,赤地千里。进士出生,因反对新法而被贬为监门小吏的郑侠将所见所闻画成《流民图》,并写了一篇奏文《论新法进流民图疏》,一并呈上去。却被阁门阻挡。郑侠只好假称是秘密紧急边报,直接送到神宗皇帝面前。

苏东坡(乌台诗案,一块时代的瘢痂)(6)

神宗非常震惊,第二天,王安石罢相,新法中止执行。

据说,很快天下大雨,旱情得到缓解。

不过,郑侠也成为了变法派的眼中钉,他们抓住郑侠没按照正常途径上报的辫子,罗织罪名,直欲将之置于死地。还是神宗干预之后,才被流放广东。

——新法,又很快恢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