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乙亥秋冬诊病之体会

 宜芝堂 2020-01-25

秋季之气,其性凉降,收敛为用;冬季之气,其性沉寒,封藏为用。可谓秋收冬藏,相生之法。然乙亥入秋后,虽日热夜凉,仍显闷热,湿气困重,燥气不足;冬季以来,仍是偏热,而又咋寒咋暖,致沉降不足。今人饮食无度,嗜酒纵欲,贪凉喜寒,彻夜不眠,忧思过度;欲求养生,乱进补剂;亦合天气之相,致使秋季凉降不足,冬季封藏不足。《素问·通天论》曰: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之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均以脾肾不足,阴虚火旺之病症体现。表证无明显区分风寒风热,二者兼而有之,多夹凉燥湿热或食滞或阴虚火旺。临证舌苔脉象和症状不符者多。脉象愈显虚衰者夹火夹痰多也。以往常用之法无效者多也。究其病症根源皆是虚阳外越,相火不降所致。因而想起清朝名医陈士铎《辨证录》之引火汤,既是引火归元之法,引火汤的方剂:熟地90克、巴戟天30克、茯苓30克麦冬30克、北五味6克.方用熟地为君,大补其肾水,麦冬、五味为佐,重滋其肺余,金水相资,水旺足以制火矣。又加入巴戟之温,则水火相济,水趋下,而火已有不得不随之势,更增之茯苓之前导,则水火同趋,而共安于肾宫。若有肾宫虚寒者可加肉桂少量,命门火衰者用附子少量引火归元。惊悸失眠者加龙骨牡蛎,五心烦热加丹皮,肝经不舒者加芍药重用。亦可随证加小柴胡汤、麻杏石甘汤、玉屏风、藿香正气汤、清燥救肺汤、桂枝汤、麻黄汤等,效果奇妙。用此方定要分清阴阳虚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