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伤寒论》的一点思考

 为什么73 2020-01-26

最近常有朋友来问学习中医的疑问,对于有些问题,确实不太好回答,但是不回答却又不太好,所以我觉得学医这种事,其实不太适合大众,对于大众真正需要的是学会如何在生病的时候,寻找到合适的医生,如此而已。那这些与《伤寒论》有何关系?

最近的事,大家都比较清楚。总有一些人纸上谈兵,造成一些恐慌。其实我想说,这种事在古代就有,古代有些医书也是由毫无行医经验的文人所写,这其中也包括注解,且在《伤寒论》的注解之中,不在少数,这点看看微博,看看朋友圈就知道。因此给大家的建议就是,有问题还是要问医生比较好。


在《伤寒论》的注解中,确实有很多属于纸上谈兵,因此我只谈谈我的看法与心得。

《伤寒论》的基础其实就在于证与症的异同。这种异同在各家注解中很少有人谈到,而谈到的人之中,却很少有人谈到临床中如何使用。

症说的病人感受,证说的是医生诊断,病说的是人的阴阳体质属性。所以“辨太阳病脉并证治”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太阳之人生病后出现的脉、证(确诊后)的立方用药之道。

“太阳之为病”与“太阳病”是两个含义,但多数注解都当做一个含义来解释了。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通而恶寒。这句是说太阳病之为病,有脉浮、头项强通而恶寒这些症状,而有脉浮,头项强通而恶寒这些症状,也能确诊是太阳病,这个就是属于证。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句话是说太阳病,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等脉与,但是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等,却不一定是太阳病。

这就好比你可以叫大黄,但大黄不一定是你,证与症就是这么一个关系。

如果理不清这个问题,那就以“发热”一症来做说明。

当病人告诉你,他发热了。这个发热属于症,那如何去确认他发热了?古代的方法是摸额头,额头烫表示发热,即可以确诊,此属于证,证明其发热,也就是说《伤寒论》中出现的症状都是张仲景他老人家确诊以后的症状,因为有些症状,练病人都说不清怎么回事,比如无大热,微喘等等。

到了现代,问题也出在这。

西方医学对发热的诊断是腋下体温,正常腋下温度是36.0-37.0度。而大多数病人告知的发热,也是来源于腋下体温。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病人告知发热这个症状,需要医生来确诊(证)是中医的发热还是西医的发热,很多时候就是这一点差异就千差万别。

但对于中医来说,又可以借用腋下体温来进行辨证论治。腋下属于三阴通道,即手三阴从胸走手这条路线。当腋下体温较高,说明热是在三阴,再配合其他症状来进行确诊,在用药上进行加减。


在《伤寒论》中,有“未发热”一词,这个未发热也是需要医生诊断出来,比如在号脉时一接触病人皮肤,就发现这皮肤不对劲,这种不对劲,多数是属于未发热。

未发热相当于一个什么状态?即处于发热与正常体温之间,但又是不正常的感受,这次这个病,在这点上就特明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