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庙】北京孔庙:规次曲阜,黄瓦覆顶(上)

 真友书屋 2020-01-26
北京孔庙位于东城区安定门国子监街中段,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其与国子监仅一墙之隔,这正符合左庙右学的古制。该孔庙的规划始自于元至元四年,当时刘秉忠主持元大都的规划建设,该布局中就已安排了文庙的位置,元程文海在《大元国学先圣庙碑》中说道:“至元四年作都城画地,宫城之东为庙学基,二十四年备置监学官,元贞无年诏立先圣庙。”

街口牌坊

然而从《元史》中得知,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八年颁布诏令创建蒙古国子学,同年三月,创办儒学国子学,至元十四年设蒙古国子监,至元二十四年设儒学国子监,至元二十六年设回回国子监。

文保牌


可见在设立国子监之前,先有国子学。而对于儒学国子监的第一任祭酒,《元史》中称:“国子监,至元初,以许衡为集贤馆大学士、国子祭酒,教国子与蒙古大姓四集赛人员。选七品以上朝官子孙为国子生,随朝三品以上官得举凡民之俊秀者入学,为陪堂生伴读。”但是许衡在至元十八年就已去世了,故其不可能赶上至元二十四年所建的儒学国子监。许衡在至元十三年被任命为国子祭酒,这应当是任职设立于南城的国子学。当年国子学位于北京南城白纸坊一带,乃是金人所建,可惜建成十几年即毁于战火。

下马碑

古人建立国子监后,到了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将元大都改为北平府,元人所建的国子监降格为北平府学。燕王朱棣当上皇帝后,将京城又移回北京,永乐二年,改北平府学为北京国子监,与南京鸡鸣山上的国子监并称为南北二监,北京国子监地位实际高于南京国子监。万历二十八年,明神宗下诏将孔庙建筑中的灰瓦换成绿色琉璃瓦,由此而提高了北京孔庙的地位。清乾隆二年,高宗下诏将北京孔庙的大成门大成殿改用黄色琉璃瓦,以此使之与紫禁城内大殿平等之地位。

各种匾额


2019年11月10日,我前往孔庙探访,花30元买门票后经过安检进入院内。这是我第一次在深秋来到孔庙,今年从10月份就冷空气不断,虽然今日大风,但还是有许多绿叶摇曳在风中不肯坠落。

碑廊

侧旁碑廊


第一进院落的两侧乃是碑廊,我曾几次在碑廊内寻找历史名人的名字,今日再一次沿着碑廊看了一圈,这些古碑排列整齐地列在两翼,上面覆盖了简易棚。对于这些碑的数量和年代,俞启定在其编著的《书院北京》一书中给出了如下数据:“在前院内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189块元、明、清三代的进士题名碑。元代皇庆二年(1313)开科举,最早开始在孔庙建立进士题名碑,也就是把各科进土的姓名、籍贯以及他们的名次刻在碑上,借以显宗耀祖、流芳百世。到明代,一方面是抹煞元代科举,另一方面也是为省石料,常把元代进士题名碑上的人名磨去,刻上当时新中进士姓名,故而元代刻碑几乎被毁灭殆尽。现仅有的三通,还是清康熙年间国子监修缮房屋掘地时发现的。清代就没有干这种小家子气的事,其余的195通题名碑所镌刻的51624名进土,是从明永乐十四年(1416)丙申科殿试移到北京起,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止,仅缺明代万历八年(1580)和崇祯十年(1637)两碑。”

碑上的字已磨泐不清

站在碑廊前,浏览上面的字迹,有很多古碑只能隐隐地看到刻过的痕迹,而大多数字迹已经辨认不出,不知道这是风化的结果还是人为的被磨掉了。

大成门


孔子像

参观完碑廊来到了正中的大成门,门前台阶下方立着一尊孔子石雕像,基座上刻着“先师孔子行教像”下面小字刻着“杨清钦捐刻”,这尊雕像乃是汉白玉材质,高约两米多,颇能显现孔子诲人不倦的神态。孔子像后是登上大成门的台阶,台阶正中的丹墀乃是高浮雕刻制。

丹墀

大成门匾额


大成门的两侧各摆放着五个复制的石鼓,关于石鼓的来由,清初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中写道:“旧在陈仓野中,韩昌黎为博士时,请于祭酒欲舆之太学,不从。郑余庆迁之凤翔孔子庙,经五代之乱,遂至散失。宋司马池知凤翔,复辇至府学院,已失其一。皇佑四年,向傅师搜足。大观二年,归于汴京。诏以金填其文,初致之辟雍,后移至宝和殿。金人破汴,辇至于燕,置王宣抚家,复移大兴府学。元皇庆,移至文庙戟门内。”

乾隆年间复制的石鼓


周秦石鼓乃是中国最古老的刻石,这十块石头均呈鼓状,每块石头上刻着大篆,合计有六百余字,这些文字被称为石鼓文。因其历史悠久被称为石刻之祖,从元代开始,这十个石鼓就放在了太学也就是现存的孔庙大成门这里。直到民国年间,这十个石鼓与故宫博物馆珍藏的文物一同被转移到南京、四川、贵州等地,1958年运回北京藏于故宫博物馆。

石鼓文刻在鼓面上


然眼前仿制的这十个石鼓却完全做成了大鼓的形状,鼓的两端还呈蒙皮状钉着铆钉,显然有违古制。同时将鼓身上的文字也刻在了鼓面上。旁边的介绍牌上称:“乾隆时因其残损严重,故汇集缺损文字重镌新鼓,列于现在的位置。”可见摆在这里的十个石鼓乃是乾隆年间复制者。

原来的这十个石鼓在司马池任凤翔知府时丢失了一个,其所丢失者为第六鼓,后来此鼓被向傅师找回,但此鼓流落民间时被人凿成了石臼。为此,弘历在乾隆五十五年在此鼓石臼周围刻了一首诗及其跋语,弘历在跋语中感叹说:“呜呼!为此者实庸愚小人,不足罪。兹虽珍重护惜以永厥年,安知数千百年之后,不复遭剥蚀割凿之灾乎?而重用其文以成十鼓之全,又非拘于形而泥于古乎?其幸在兹矣,慎亦在兹矣。”乾隆皇帝痛斥这位不懂文物的文盲,但他也解释了为什么重新刊刻十个石鼓没有完全按照古制。

乾隆碑亭

御碑亭赑屃

进入大成门,在右侧看到两个高大的碑亭,里面竖立着的是《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乾隆皇帝自称为十全老人,为此他还写了篇《十全记》来列数自己的十大武功,黄茜茜在《<御制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碑文史证》一文中,提及乾隆的十大武功耗军费最多的一次就是两次金川之役。这两次战争合计耗银近一亿万两,而其他八大武功总耗资也就六千余万两。两次金川之役历时三十余年,故《清高宗实录》中载有乾隆皇帝如下感叹之语:

予赖天恩,平伊犁,定回部,拓疆二万余里,岂其尚不知足,而欲灭蕞尔之金川,以为扬赫濯、纪勋烈之图哉?虽然,平伊犁、定回部其事大矣,然费帑不及三千万,成功不过五年。兹两金川小寇,地不逾五百里,人不满三万众,而费帑至七千万,成功亦迟至五年,则以跬叔皆险,番奴效命死守,故得延至今日。

两金川碑


两金川战役的重大意义学者多有研究,于此不赘述,然而这两通大碑却巍峨地矗立于此,尤其那两个赑屃刊刻的极为传神,我从它的神态上能够感受到该碑之重。

历史沿革展览

展厅全貌

两金川碑对面的平房内乃是孔庙历史沿革展,走入其中,首先看到的是太庙举行祭祀时的模型。因为我在孔庙参加过一次祭祀大典,故颇能感受到这些模型小人在那里走着怎样的舞步。这个长长的展室用展板结合实物的形式讲解着孔门历史,只是几尊孔子弟子的雕像做成了仿青铜器的颜色,让我总感到秦始皇兵马俑的神态。

祭祀模型

孔门弟子


这里的展柜内也摆放着一些线装书,一眼瞥过去,确实不是复制件,可惜所展者均为晚清民国时的石印本。其实乾隆版的四书五经也没几个钱,如果用那样的线装书来展呈,就能与门口的乾隆御碑相呼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