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57单机强悍还是体系优势

 q1338 2020-01-26
苏-57单机强悍还是体系优势

每每当讲到俄罗斯的战斗机,总有人会说其只是单机强悍,但体系作战能力要逊于欧美。就像苏-57,不仅有三面X波段相控阵雷达,还有L波段相控阵雷达,更有从紫外预警设备到热成像到主动光电防御包办的复杂光电系统。这些独家设计往往被解读成“俄罗斯体系作战能力不行,所以必须强调单机性能”。这种逻辑非常奇怪,就好像說一个人“因为成了游泳世界冠军,所以一定不会走路”。

俄式网络中心战

对俄罗斯装备的刻板印象主要来自第一次海湾战争,当时伊拉克的米格-29等俄制战机在面对美国“网络中心战”时毫无还手之力。不过,伊拉克不是俄罗斯,米格-29也不代表苏俄作战体系。事实上,俄罗斯对作战体系的研究并不比美国晚,要求也不会比美国低,而米格-29又只是苏联空军作战体系中的底层角色,所以当它单纯以战机身份面对欧美完整作战体系时,惨败是必然的。

根据近年俄罗斯的说法,苏联军方很早就理解“信息优势”在战场上的重要性,并且在建军路线与设备研发上落实这一概念。这个早有多早呢?早到就连“信息”、“网络”这些名词都还没出现的时候,所以当时也没有“网络中心战”那么华丽的名词。美国提出“网络中心战”后,俄罗斯也认为这定义很到位.所以借用之,也因此显得好像是俄罗斯追着美国跑。

在防空方面,苏联很早就在搞自动化战场管理。简单说来,就是把地面预警到战机拦截的过程通盘考虑,依据量化的数学模型规划雷达、战机、导弹的研发路线与布署方式,并尽可能将使用过程自动化。例如,如果已经知道假想敌的速度、武器射程等,就可以知道我方预警雷达最慢需要在多大的距离发现、争取多少反应时间,也可以知道雷达的具体性能应该如何,还应该如何布署。知道有多少反应时间,就可以知道战机应该飞多快、飞多远、看多远、打多远、布署在哪里等等。这相当于把防空过程公式化,用现在体系战争的眼光看,这等于让战机成为防御体系的一环,而非单独的个体。

从四代战机开始,俄军已有今日网络中心战的雏形:战机不只由战场管理中心取得信息,自己也是体系中的重要信息源,并且可以组成战机间网络。在苏联四代战机的体系中,米格-31与苏-27都有自主组网能力,能在网络内共享战术信息。这里所说的“共享战术信息”可不是简单的用语音告诉飞行员哪里有威胁,而是僚机的探测信息自动融合进我机的火控计算机内。其中米格-31由于配备相控阵雷达,故可充当预警机使用,用来覆盖雷达与预警机难以探测到的边疆地区。而苏-27虽然没有相控阵雷达,但可以将16架飞机连在一个体系内,这个数量就算用今日眼光来看都不算少。在最大规模的作战环境下,米格-31是防空主力,苏-27是辅助米格-31。至于米格-29则是最底层的,用来应付前线漏网之鱼。这也是为什么说米格-29是苏联时期三款主力战斗机中能力最差的,并非米高扬的设计问题,而是当初的战术定位使然。

苏-57单机强悍还是体系优势

早在装备米格-21时期,苏联就在建军路线与设备研发上落实所谓“信息优势”的概念。图为上世纪60年代驻

早在装备米格-21时期,苏联就在建军路线与设备研发上落实所谓“信息优势”的概念。图为上世纪60年代驻扎在库宾卡的米格-21。

苏-57单机强悍还是体系优势

米格-31和苏-27所达到的功能与现在的网络战概念非常接近。

米格-31、苏-27所达到的功能与现在的网络中心战非常接近。当然,在技术水平上必然会略为逊色。但是两款战斗机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的,拿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美国技术去打脸苏联是没有意义的。它们的“网络中心战”整合层次不如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美军是时代背景使然,而不是技不如人,更不是“后知后觉”追着美国跑。米格-31、苏-27的组网功能西方战机要到上世纪90年代甚至本世纪初以后才有,这反而说明苏联这方面的概念更超前。

在上述体系中,米格-31和苏-27必须强化电子设备才能实现既定功能,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绝对不是简单的事。这意味着米格-31与苏-27为了拥有这种超前的组网功能,必须以增重为代价。反观美国以预警机为中心构建指挥体系,战机自己可以更轻巧。

那为什么俄罗斯人要“犯傻”,增加重量去“炫技”呢?这就要从美俄的地理环境与空防需求看起。俄罗斯有广大领土邻近北极,不宜人居,无法布署防空雷达。用预警机就算能发现威胁,也没有足够时间调度飞机,因此就会需要让米格-31这种高速飞机自己建立预警体系,这种预警体系一发现威胁马上就能反应;另一方面,广大领空无法用预警雷达全面覆盖,自然就会更要求战机本身要建立自己的指挥体系。反观美国本土防空并没有这样的难关,而对外用兵时,属于攻势作战,几乎没有反应时间的问题,这时以预警机为中心的指挥体系完全足够而且更适合。

苏-57单机强悍还是体系优势

在机载设备方面,苏-35拥有与苏-57相似的能力。硬件水平的提升大大完善了俄军已有的作战网络。

从苏-35到苏-57

毫无疑问,苏-57战斗机的加入带来了硬件性能的提升,因此势必会补足之前俄罗斯网络中心战的短板,并强化整个作战网络的能力。不过,鉴于苏-57并没有大规模装备,仍带有实验性质。在某些方面,我们可以参考已经大规模装备的苏-35的能力来推断苏-57在今后俄罗斯网络中心战中的角色。毕竟在设计上,苏-35可以看作是阉割了隐身和超声速巡航性能的苏-57。

新的航电设备首先带来了作战体系在技术上的重新整合。过去,或许是技术上的限制,亦或是保密上的需要,俄军作战体系的整合度很差。海军有海军的,空军有空军的,空军飞机空对空用一套,空对地又用另一套。例如苏-27的TKS-2系统虽然功能强大,但只用于空对空通信。新的做法是建立统一的三军通用通信平台,例如苏-35的S-108通信系统内的AT-E终端机有俄版“Link-16”之称,其实就是一种陆海空通用数据链系统。至于旧有系统则会“转接”到新的平台。例如俄罗斯防空系统中出现许多指挥车,目的是将原有的防空系统连成网络,加强防空系统的信息能力,并且与更高层的指挥体系连结,既将底层防空系统的信息往上贡献,也可以接受上层更有效率的指挥。在新的架构下,所有的防空系统、飞机、船舰、预警机、预警雷达、无人机,甚至卫星信息就可以统筹到单一的指挥体系,同时单位作战能力又很强大。而苏-35也通过AT-E与陆海空作战体系连结,从体系内取得信息的同时,自己也是强大的信息源,这与F-35非常类似。

事实上,苏-35的信息来源种类、信息系统运算能力等都不亚于F-35,甚至以上所述的俄罗斯防空体系与美日建构的海军联合火控系统NIFC-CA在整合规模与作用范围方面都很类似。虽然具体的技术措施上美国系统看似技高一筹,但俄式系统却有容易建构、战力不易被瘫痪的特点。

简单的说,苏-35可以建立“大体系中的小体系”。这个小体系与大体系互通有无,可以像米格-31一样补偿陆基雷达与预警机视野的不足、可以与陆基预警体系搭配以拦截隐身目标、可以当指挥体系的节点,并且具有预警机所没有的高速、隐身免疫力与自主攻击力等特点,不论是防空还是攻击都相当强悍。

在探测能力上,苏-35对雷达反射面积为3平方米目标的探测距离高达400千米。如果说冷战时期4架米格-31可以对800千米宽、200千米深的空域进行预警,那么4架苏-35的预警空域将扩大到3200千米宽、400千米深,这种探测能力甚至超过了现役的预警机。在探测隐身战机方面,苏-35可在90千米发现雷达反射面积0.01平方米的目标,这种探测能力再配合陆基的米波、天波雷达具体指出方位,理论上完全可以在超视距对隐身战机发射导弹。而如果进一步考虑到多机战场中,隐身战机的平均雷达反射面积应以0.1平方米计,那么苏-35平均可在170千米发现隐身飞机,这与传统战机间的发现距离相当。因此苏-35构建的预警体系本身对隐身战机也是个威胁。

苏-35这么强,那还要第五代战机做什么?是的,类似的声音近年在俄军确实产生影响。现任主管军工的副总理尤里·鲍里索夫在担任国防部副部长时就主张,苏-34、苏-35已经符合俄军需要。因此在有限的经费下,可以用苏-35挑大梁,苏-57少量生产就好,直接过渡到六代战机。不过这样的意见在俄军与军工业之间仍有争议,军事工业部门与前空天军司令邦达列夫就认为,没有第五代战机将无法应付未来的威胁。

苏-57的独特地位

如果进一步了解苏-57在体系中的作用,就会了解军方的“苏-35够用了”以及“沒有苏-57不行”分别是基于什么理由:“苏-35够用了”是以满足作战需要、与外军较量不占下风为考量;而“非苏-57不可”是基于必须取得优势的考量。就体系战争而言,苏-57进一步具有以下特点:

隐身与超声速巡航:这是苏-57相对于苏-35最主要的差异。隐身可以减少被发现的概率,即便被发现,自卫系统的反制成功率也比较高,换言之就是生存性比较好,而超声速巡航可以缩短敌方反应时间,两者在攻势作战时作用最大。虽然有人会坚持强调苏-57的隐身能力不如F-22和F-35,但就事论事,在攻击时隐身战机的最大对手往往不是对方的隐身飞机,而是敌方的防空体系。只要隐身性能达到一定程度,搭配超声速巡航缩短敌方反应时间,就已经有相当大的杀伤力了。特别是苏-57可以内挂最多4枚射程近300千米的巡航导弹(如Kh-59MK2),就算它隐身性能不如F-22,但在300千米外发射武器后迅速逃脱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将武器射程与破坏力也一并考虑的话,苏-57在进攻体系中的攻击能力应该超过F-22和F-35。

苏-57单机强悍还是体系优势

苏-57被俄军认为是在与西方对抗时保持优势的关键节点。图为科研人员在测试苏-57的机载设备。

而在搭配防空体系的守势作战时,苏-35固然可以与隐身战机一搏,但理论上苏-35也全程在隐身战机的眼皮底下。某种程度上,在防空作战时,苏-35与隐身战机可说是“直球对决”。而用苏-57就不同了。在从防空体系获得隐身战机方位的情况下,来袭的隐身战机是以平均雷达反射面积面对防空体系,而苏-57可以用最隐身的雷达反射面积朝隐身战机前进。此时即便苏-57整体隐身性能较差,也将拥有隐身优势。

在对付一般战机时更不用说了,苏-57在速度、超机动性、探测能力、自卫能力、隐身方面全面胜出,可以保证具有巨大优势。苏-35虽然现阶段很强大,但美国也在F-15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改进。装备的大功率相控阵雷达让改进后的F-15同样拥有远距离探测能力,大航程和大载荷等特性也都是F-15与生俱来的优势。苏-35就算不居下风,也不会有显著优势,这时祭出苏-57就能维持优势。

更强的网络中心战能力:苏-35通信系统的最大传输速度与Link-16相当,约为1兆比特/秒。而苏-57的S-111通信系统的传输速度高达34.3兆比特/秒,已经达到世界最顶尖水准。这种速度足以即时传递高品质影像。高速传输功能的主要用途不是空战——因为空战时通常不需要传输影像,而是在对地攻击时使用——特别是与分布在战场上空的无人机搭配,接收无人机的侦察影像。因此可以推测,苏-57在对地攻击方面的指挥能力会比苏-35高很多。

不难发现,单纯考虑飞机的设计时,苏-57的隐身并没有F-22完美,但把飞机、武器、作战体系作为整体考虑,苏-35已经足以应付威胁,苏-57则足以取得优势。这包括防空作战时相对于隐身战机的优势,以及攻击时让敌方防空体系难以招架的优势。事实上,这也是为什么苏-57的隐身设计没有做得那么彻底的原因:不是做不到,而是因为在设计之初已经将其整体纳入考虑——综合考虑了作战能力、造价、维护成本等。就如它的计划名称“PAK-FA”代表的是“未来航空复合体”——不只是一款战机,而是包括武器与体系在内的—个整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