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湾空战反思录

 老黄牛的书馆 2015-02-10
                         本文最初见刊登于01年0304期世界军事杂志上,最近整理旧书翻到本文遂整理出最完整的版本,据说是根据参战飞行员的回忆录所写,估计其中也有些作者的艺术加工.... 但文中的一些关于bvr的技术细节非常值得一看,强烈推荐

海湾空战反思录
10余年前。美国针对伊拉克发起了海湾战争,谋取到了极大的政治利益和军事利益:在这场战争中,空中打击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决定性手段,夺取制空权的方式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这给传统战争理论带未前所未有的冲去:下面这篇文章,是根据当年参战美军飞行员的回忆所撰写的,其中披露了海湾空战中不少鲜为人知的内幕,更多的则是从专业角度,分析海湾空战双方的种种利弊得失,为我们展示了超视距空战中的技术和在实战中的应用战术。

大编队与小编队
在传统的空战中,为了保护轰炸机群,战斗机需要跟随轰炸机群前进以阻挡前来拦截的敌机。但如此一来,整个机群就更加庞大,航路也更加固定,敌军可以更容易地掌握机群的位置,更有效地调集拦截兵力,轰炸机群也就需要更多的战机来护航。海湾战争改变了这种状况:运用超低空飞行及隐身技术,攻击机群可以穿透伊拉克的防空网而不被察觉,不再需要护航战斗机跟随。但不论怎么隐蔽,从炸弹爆炸的那一瞬间起,再笨的敌军也会反击。于是,海湾战争开战首夜,当对地攻击飞机各显神通穿过边境时,由20架F—15C组成的制空编队在边境上空来回徘徊,沿着边境构成了一道“鹰之墙”在机场上空,20架F—15编队可是一个壮观的景象。但沿着数百公里的边境排列,它却渺小得好比沙粒一般,更何况伊军也有数百架战机!并且在这一夜,伊拉克空军的指挥系统还基本保持着完整。从数量来看,这20架战机可能连给对手塞牙缝都不够。数量优势是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同一个空域的战机数量是否具有优势,对于战斗的结果意义重大。而同一个空域中可以容纳多少战机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可以看到20架以上规模大型编队的混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0架飞机编队作战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到了喷气机时代,美军再也没有4架以上的编队战术、为什么呢?兵力越多越有利,但前提是数量不能超出你的指挥能力,喷气时代最大的不同是战机的回转半径由—战时的100-200米剧增到1000-2000米以上、虽然雷达的发明极大地延伸了飞行员的视野,但它只能扫描前方——块极窄的扇形空域,而对编队两侧的敌机. 飞行员仅能依靠肉眼来掌握。肉眼在一般情况下,能看到敌机的距离只有5- 10公里:如果战斗机以回转半径为间隔横向排开,飞行员最多只能看到第3架飞机,超过这个数目的编队.飞行员就无法目视掩护到每—架战机、编队也就失去意义。

为什么非要以回转半径为间隔横向排开呢?那是为了让每一个飞行员背后的死角都能被至少一架友机掩护到。越战时,越南北方的编队部是让僚机充分掩护长机的纵向编队。美军对这一编队深入研究后,先集中全力攻击僚机,僚机被打掉后,长机也差不多了。然而横向排开间隔小于回转半径的编队也存在致命弱点,飞行员在紧急反应时不得不考虑:“友机在哪里?我会不会撞到他?”这样一来。僚机在空战中惟—能做的事就是死命盯着长机跟着他的动作、完全不能瞄准敌机。所以在绵延数百公里的伊拉克边境上,美军只部署了5组4机编队完成制空巡逻。制空战斗机需要维持高度以节省油料并保持能量优势,当伊拉克防空网仍然完整时、制空战斗机不需要跟着低飞穿透的弟兄们进去吸引炮火,等到攻击机投弹完毕,伊军防空网觉醒时,美军制空战斗机使会排成一道 “鹰之墙”,像推土机一样推进到伊拉克领土,对威胁攻击机群的伊军战机发起攻击、F-15配备有4枚麻雀、4枚响尾蛇导弹,理论上4机编队就拥有击落32架敌机的能力。而在4架战机巡逻的空域中,敌机若敢集结32架、则其而对的最大敌人不是F-15,而是避免跟自己人相撞。

王牌对王牌
“沙漠风暴”空中行动成功的关键。在于美军预警机掌握战场态势的能力。从越战起美军就有种种预警设备,但仍然无法全时空地掌握对手的动态、也无法准确有效地通知制空战机拦截。这使得米格机可以凭借地面指挥,以最短距离截杀美军并顺利撤出战场、尽管美军不断增加护航战机的数量,然而不管有多少护
航战机,能及时到达拦截位置的战机数目毕竟有限。如果预警机能提供相当于地面指挥那样的全空域情报,及时引导护航战机拦截前来挑战的敌机,那么,不管敌军机场停了多少飞机,防守的一方都能有效地集结空中兵力,形成战场上的数景优势。海湾战争爆发的第一天凌晨2时30分,托里尼上尉率领的4机编队按计划在伊沙边境上空8000米进行空中加油。在还没有体会战场的混乱之前,托恩尼就先体会了自己人的混乱:此时周围一片黑暗,气流混乱,飞行员尽最大的努力只能保证不彼此相撞而己。3时整,攻击机投完最后1颗炸弹并开始返航,“鹰之墙”编队开始推进扫荡,但伊拉克在3点钟以前已经派出第一批战机迎战。原本的计划是由最东侧第7l中队的4机编队领先进入,但此时预警机通知距离伊军拦截机最近的托里尼上尉前往阻拦。托里尼上尉爬高到9000米,4架战机排成小号的“鹰之墙”、成为第一批冲进伊拉克的制空战机。深入伊拉克90公里、距离巴格达160公里时,托里尼上尉的雷达屏幕上立刻充满了数十个光点,启动敌友识别器发出询问电码,满满的都是友机信号:显然,这是刚投完弹的攻击机群。如果敌机混杂在其中,飞行员根本无法挑出来射击。

在攻击机群前方,有一个不明光点迅速朝托里尼上尉他们逼近。该光点在另一架由克尔克上尉驾驶的战机前方56公里、2000米高度的地方,属于克尔克上尉的责任区域。克尔克上尉迅速操作雷达将他锁定,然而雷达告警器却同时传来“哗哗”的警报声,显示敌机同时也锁住了克尔克上尉。克尔克上尉事后回忆:“这是一种恐怖的经验,因为你总是以为你不是第一个被敌机挑中的。”以往对超视距空战的讨论,总是认为如果能超越敌人目视距离就瞄准,便可以轻松击落敌机。然而,如果对方同时也能瞄准你呢?那空战该怎么玩下去?更糟糕的是:尽管目标如此凶悍,但克尔克上尉仍不能确定该目标就是敌机。因为许多第一波的攻击机也有空对空能力,很可能是一架攻击机的敌我识别器故障而无法正确回答讯号。再加上托里尼上尉的编队比计划时间提前进入,所以攻击机可以合理地推测托里尼上尉的编队是伊拉克派来拦截的机群,为了自卫,攻击机可能就会爬高。锁定克尔克上尉并准备攻击。克尔克上尉决定寻求预警机的协助,因为预警机的敌我识别能力较强。然而,这个空域的目标数量如此之多,每架飞机都在以每小时1000公里的速度飞行,预警机需要时间去分析雷达显示的资料;更糟的是有一堆友机也侦测到可疑目标,同时要求预警机协助,无线电频道上充满了此起彼落的要求与回答。克尔克上尉等不及了,如果现在是白天,他可以赌一赌,用目视辨别目标,但现在是黑夜,目标持续锁定自己,持续爬高,甚至可能已经发射导弹!克尔克上尉闭上眼睛,扣下扳机,对无线电喊出口令:FOX-0NE!。

闭上眼睛的原因是在夜间发射导弹时,强光会让你暂时失明;开火时要喊口令不是代表纪律,而是在战况变化迅速,友机难以目视辨别的空中战场,任何的火光都会被解释成可能的敌机攻击,故飞行员不管发射任何导弹,都必须让友机知道。许多评论对超视距空战的看法就是“先看到、光射击、先击落对方”,然而实际情形远为复杂。克尔克上尉先看到对手,但是对手可以确定克尔克上尉是敌机,克尔克上尉却不行,所以先看到不一定可以先开火。延误了这么久的时间作决策,克尔克上尉几乎可以假设敌机已经发射超视距导弹。不过,导弹也不是无敌的,先射击并不表示可以先击落。敌机首先开火,那我就先闪再说!克尔克上尉射出“麻雀”导弹后,迅速作了一个急转、并投出大量干扰丝。“麻雀”导弹在以往被认为是“害人害己”的武器,因为发射后必须维持制导雷达照射目标.战机必须继续朝向目标,使敌机也同样地有机会射下你。但其实雷达天线锁定目标时,仍能容许偏离60度以下,所以战机在发射后仍能作闪躲动作。转弯的同时,闭上眼睛的克尔克上尉清楚地听到导弹弹射出去的声音,但当他想再按按钮把副油箱也丢掉以减轻重量时,居然没有任何动静。克尔克上尉连忙检查仪表,令人惊讶的是,显示屏上不只副油箱,连导弹也都好好的挂在上面!此时克尔克上尉再度面临抉择,应该转回去再射一发还是继续维持飞行方向?如果转回去的话,就缩短了敌机导弹需要飞越的距离,在此之前,敌机就算还没射导弹现在也来得及把克尔克上尉打下来。如果溜掉,彻底远离敌机的导弹射程,就等于让这道“鹰之墙”轻易地被敌机冲开一道缺口。

克尔克上尉决定相信自己的感觉,持续维持转弯,直到敌机雷达脱锁才转回来准备第2枚导弹。但第1枚导弹并没有让他失望,此时在远处炸开一团巨大的火球, 目标在雷达幕上永远消失了。克尔克上尉形容道: “火球持续了几秒,整个天空再度回复黑暗。”此时已是凌晨3时10分,倒楣的伊拉克米格—29成为海湾战争中第1架被击落的战机:米格—29和F—15都是拥有超视距战力的第3代战机,在海湾战争的第一战,也是两种战机之间的第一次对决中,F—15先发现了对手,但是没有用,因为F—15分辨不出对手,故双方实际接战距离远小于雷达的搜索距离。F—15迅速开火、回避,而米格一29除了直直冲进导弹射程之外,还来不及开火就被击落。这说明了光是搜索距离远没有用,还得要你的判断、决策和反应。即使敌机先开火,空战也只是刚开始。运用及时快速的急转、电子干扰措施等,还是可以躲过对手的第一击。米格—29的火控系统设计有“自动”模式。雷达或是红外线搜索及追踪器均可以自动搜索目标,并进行敌我识别、自动开火。显然,设计师是希望大部分的射击动作由“自动模式”代劳。然而从实战中米格—29的表现可以看出,飞行员总是死命朝敌方飞去,以让“自动模式”完成射击控制,但在对方开火、甚至击中米格机之前,米格—29的火控系统却还无法完成射击诸元的解算,无法发射导弹。看来,电脑的判断速度比起高强度训练的飞行员差距实在不小。

咬人的“狐幅”
美国官方报告表示,没有l架多国部队战机在空战中被击落,但F/A—18的飞行员们却不这么认为。同样是开战首夜,凌晨3时40分,所有空军的制空机群及攻击机群都已退出巴格达战区,该是海军上场的时候了。海军飞行员安德森率领一批F/A—18执行防空压制任务,他们从红海上的“萨拉托加”号航母
起飞,携载高速反辐射导弹朝巴格达附近机场的防空阵地飞去,先摧毁防空导弹阵地的雷达以掩护攻击机群进入。除了2枚高速反辐射导弹外,F/A—18还可以携载2枚麻雀、2枚响尾蛇导弹,具有很强的空对空火力,是一种同时可以对付拦截机和防空导弹的多重任务机。

当安德森领着F/A—l 8机群接近到巴格达西边80公里时,雷达侦测到巴格达近郊机场有一架战机迅速起飞爬升。雷达可以读到目标的各种参数,由此安德森可以判断出这不是任何一种联军拥有的机种:因为目标空速高达1.4马赫,而且还不断地在爬升当中!世界上只有一种战机会这么作,那就是米格—25“狐蝠”。漆黑的夜色中,安德森看到了难以忘怀的景象:“我可以目视到加力燃烧器排出的长长黄色尾焰,就跟我以前看过的米格—25一模一样。”安德森迅速用雷达锁定米格—25。米格—25是20世纪60年代的产品,虽然雷达功率强大,但搜索能力远不如第3代战机的雷达,所以这架米格—25不能像米格—29一样同时锁定美军战机。然而没有雷达并不表示毫无胜算,米格—25还有2项法宝:雷达告警器以及飞行员的正确处置。米格—25一被锁住后就开始反应:迅速右转,脱离安德森的导弹射程。更让人吃惊的是,米格—25不是转向逃逸,而是又向左转,变成以逆时针方向企图绕到安德森的后方。

美国的战争报告总是将伊拉克空军描述得毫无斗志、战技拙劣,但这架米格—25显然想要保留住伊拉克空军的最后光荣。在敌机以优势雷达锁定的情况下,他闪躲并反而威胁美军。安德森一面跟上敌机的转弯,一面要求预警机准许他攻击,但预誓机不是万能的。当敌机转向时如果飞行方向与雷达波方向垂直,则多普勒雷达暂时会将其视作地形杂讯而消除,当然,空中并不止l架预警机、故敌机飞行方向不可能同时跟每一道雷达波垂直,然而问题是,不同预警机会以不同的频率指挥所属的战机,而此时安德森的无线电无法跟看得到米格—25的预警机联络。对指挥安德森的预警机而言,安德森是在原地对着一个幻影绕圈圈,对其它的F/A—l 8来说也是一样:另一位飞行员阿尔巴诺回忆:“我听到安德森的警告,并迅速用雷达搜寻那架敌机,然而他绕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而雷达搜索空间有许多的限制,根本跟不上变动如此快速的战斗空间。我只知道有一架敌机如入无人之境地绕过我们。”在毫无支援的情况下,安德森企图跟上这架高速的敌机,不幸的是,米格—25突然把加力燃烧器关掉,此时,米格—25已绕出安德森的雷达搜索角度,使得安德森无法用任何方法找到敌机。一架60年代设计的米格—25就这样仅凭着超音速及正确的闪躲动作,连闪数架第3代战机及预警机的追踪,消失在美军的后方。安德森很想继续去追敌机,然而多用途战机并不表示真的就有完整的空对空战斗能力。首先,挂上了额外的空对地武器,战机就变得更重、更不灵活,而且航程更短。如果此时执着于一场空战,就可能会把燃油用光,再也不能完成主要任务。其次,传统空对地攻击行动需要时间与空间的精密协调,F/A—18如果不能及时压制防空导弹,后来的攻击机群就可能会遭遇防空导弹射击;而整个机群的油料都是如此的紧张,不可能要所有机群在敌境上空盘旋,好让安德森去追一架“可能”的敌机。或许,还有一个美军不愿承认的原因:米格—25只是一架载着“真空管”的老飞机,就算打下他又怎么样?

没有多久、F/A—18飞行员发现必须对这架飞机保持崇高的敬意。当安德森转回原先计划的路线不久,他就看到右后方天空炸出一团火花。当时他不以为意,但返回航母后得知史贝奇驾驶的F/A—18没有回来,他才意识到史贝奇的位置正是他看到火球的方向。美国的官方报告将史贝奇的死归咎于地面防空炮火。但他的队友们并不这么认为,因为当时的地面防空炮火虽然浓密,但并不会对他们的高度造成威胁。相反,一架高速、技巧纯熟的米格—25,如果可以旁若无人地穿越前锋的拦截,当然也有可能从后面对毫无知觉的F/A—18准确地打上一发。可惜的是,该机坠落地点深入伊拉克西侧境内,而后来地面部队只占领了伊拉克东侧,故美军没有取得证据去证明史贝奇究竟被什么击落。这架米格—25极可能创下伊拉克惟一的空空作战胜利纪录,从而保住了伊拉克空军的尊严?或许美国官方也正是害怕有损美军的形象,死也不肯采纳飞行员的说法。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架米格—25的表演只是一次偶然,不过,随后你还会看到米格—25及其飞行员们再次证明自己的能力。

抓不到鱼的猫
开战后的首日,美国海军第一波日间攻击瞄准的是伊拉克的H-3机场,该机场位于伊拉克最西侧,是英国人在1920年建造的。H-3有强大的战斗机群、众多的“飞毛腿”导弹发射器,它的四周建有5-6个萨姆-5对空导弹阵地,并且可能还建有“鹰”式对空导弹阵地。在对这一重要目标发起的进攻中,美海军运用了多种战机混合编成的传统嗒编队战术,其中F-14担任的是“清道夫”的工作,负责空中掩护。

下午2点,天气晴朗,能见度良好。最先进入的4架F-14由费茨佩德里克率领,一线排开。进入伊拉克境内不久,雷达便侦测到88公里外的H-2机场上空有4架战机向他们飞来。

超视距作战中,第一件事情当然是要先侦测到目标、第二件事情是要分辨它是敌机还是友机、第三件事情就是所谓的威胁顺序判定,判定哪个目标对你的威胁最大,必须先加以攻击。例如:遇到战斗机护航的攻击机群时,就要先把战斗机解决,剩下的攻击机就只是个靶子而已;若是反过来先打攻击机,则护航机就可能会把你给打下来。若是集体行动,长机必须决定每个人的责任区域,由该责任区的飞行员负责攻击来犯的目标,其他飞行员仍然维持警戒,以免遭遇偷袭。如果敌机不只一架,就要分配谁攻击哪个目标,因为每架战机的载弹量有限,如果多架飞机重复攻击同一目标,就会浪费火力,使以后的战斗没有导弹可用。

正当F-14飞行员在分配目标时,费茨佩德里克的雷达告警器突然侦测到左后方有人用雷达锁定他。这是空战中最可怕的情况,因为现代战机的武器与传感器不论如何设计,绝大多数的火力仍然是指向前方,若敌机从其他方向来袭,其攻击便具有致命的威胁。费茨佩德里克马上作出了空战中对付敌机可能开火的标准反应:急转,再投下干扰丝,而且边做动作、边用肉眼搜寻空中可能的导弹尾烟。出乎意料的是:空中什么都没有……

在实际作战中,每架战机的油料都很有限,由不得你任意虚掷光阴;再加上雷达告警器不是万灵丹,它可能在飞机被锁定时没有反应,也可能没被锁定时反而乱响,所以费茨佩德里克朝原先侦测到的敌机继续接近。经过这番折腾,4架F-14与4架敌机的距离已经缩短到射程内了,F-14飞行员连忙请求预警机管制员下达开火许可。一旦接获许可,4架F-14将各瞄准一架敌机发射两枚“不死鸟”导弹,以确保击落。这是F-14设计者梦寐以求的壮观景象:同时发射多枚导弹、并在遥不可及的视距外击落多架敌机!尽管F-14曾两度与利比亚军机发生空战,但从未使用过“不死鸟”导弹。“不死鸟”导弹同时攻击6个目标的情况也只在研制试射时有过1次。这些F-14飞行员压抑住兴奋的情绪,依照开火规定开始发射准备,以免误伤自己人。海湾战争中的开火规定是:飞行员必须有2种以上的根据证明目标是敌机才能开火,然而现在F-14只有敌我识别器一种根据。眼看着两军的距离已经接近到30多公里,再不先有所动作就要变成视距内空战,与“不死鸟”导弹首次实战击落多个目标的“光荣记录”错过,于是F-14决定自己找出第二种证据。与同代美国战机相比,F-14多出了一具远程电视跟踪仪。这具电视跟踪仪号称可以辨别“不死鸟”导弹射程所及的目标,而且此时又是视野良好的白天。但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是,电视跟踪仪可以帮你放大目标影像,但你却必须先把它瞄准目标,而瞄准的唯一方法就是使用单一目标追踪雷达模式,再让跟踪仪与雷达天线同轴。而此时,雷达死死盯住目标不断发出电子脉冲,敌机上的雷达告警器马上就会告诉飞行员,有人瞄上你了。果然,目标一被锁定便立刻转向,并俯冲加速离开。

在两伊战争中,由于伊拉克长期与伊朗的F-14作战,故已经掌握F-14雷达的工作频率;加上F-14的雷达年代久远,当时的电子科技水平无法设计出跳频能力,故伊拉克很容易判断出F-14的雷达波。在后来的作战中发现,由于F-14的雷达功率强大,敌机在很远的距离就可以察觉到,所以当F-14执行护航任务时,伊军战机往往刚被F-14的雷达锁定就立刻避而远之。攻击机的飞行员甚至半认真地询问:“有没有一种电子吊仓可以发射类似F-14的雷达波?那样攻击机就可以把敌机吓跑。”但现在F-14的飞行员对这种现象却是欲哭无泪。尽管F-14的“不死鸟”导弹最大射程号称高达160公里以上,而此时敌机转向后的距离仍在30公里左右,却已经离开了“不死鸟”导弹的最大动态射程。因此可看出战机的闪躲动作对导弹的射程影响到底有多大。

到口的敌机就这样飞走了,虽然4架F-14赶走了敌机,却没有打下任何一架,从这里我们可以反问:超视距空战真的这么神奇吗?尽管有举世无双的远程雷达、远程导弹,没有远程识别能力,一切都是枉然;而当敌机一旦开始闪躲,则理想的最大射程会缩小到几分之一,一旦接近到近距离才开火,体态巨大的远程空空导弹反而变成影响格斗机动性的累赘。因此美国空军飞行员曾经表示其对“不死鸟”导弹的看法:“它的射程的确很有用,但如果它能减轻更多重量、降低更多阻力,我才会希望挂上它。”

狐蝠的复仇
开战第2天,美国空军出去总数达80架战机的大型编队,轰炸伊拉克西部沙漠所谓的“生化武器基地”。由于攻击机群被伊拉克人察觉已是不可避免的事,托里尼上尉的4架F-15编队又回到战场,负责在攻击机进入之前先清除空中的敌机。与开战首夜的任务有所不同,这次空袭战机最先进入敌领空,所以任何出现在前面的战机都可以确定为敌机,不需要额外的敌我识别,可以说,这是超视距空战最理想的战场。

一进入伊拉克边境,空中预警机就发出敌机通报。敌机有两群:两架米格-25在F-15的正前方80公里外;2架米格-29则在东北方相同距离。托里尼打开雷达搜索,大约在65公里的距离发现预警机所指示的目标,编队最右侧的皮斯已经锁定了东北方的米格-29。然而米格-29却转向北方,这表示他们可能是在进行固定航道的巡逻任务,或是企图引诱美军追击。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就经常以战机进行低空慢速的巡航以引诱伊朗战机攻击,等到伊朗军机接近时,才发现自己陷入了浓密的地对空炮火中。但F-15没兴趣搅这趟浑水,既然米格-29不挡在路上,他们也不想去追。于是F-15编队集中注意力在持续接近的米格-25上,托里尼及克尔克用雷达各锁住一架敌机。以开战首夜与伊拉克米格-29交手的经验,这会是一场轻松的对决,更何况这次还不需要进行敌我识别,远在目视之外,F-15就可以开火。双方以3000米的高度彼此接近到32公里,托里尼及克尔克负责开火,另外2架F-15则保持搜索模式以警戒空中可能出现的其它敌机。正当F-15准备开火时,米格-25却先他们一步向西方突然转向,托里尼的雷达立刻脱锁,其余3架F-15的雷达荧幕上也立刻失去了米格-25的踪影。换句话说,不用隐身涂料、不用隐身外形,米格-25凭着飞行员准确的操纵,就在第三代战机的雷达上“消失”了。

这种技巧又称为“侧转”,其实并不新鲜。然而,如果急转过了头就会使雷达再度发挥作用,要想让飞机完全失去踪影一段时间,除了需要飞行员高超的飞行技巧、对空间方向的掌握、对敌机性能的了解外,还要有一些运气。托里尼上尉完全被米格-25的闪躲吓倒了,因为米格-25并不只是避开了攻击,而且还完全失踪,一架看不见的敌机是最容易击落你的。F-15飞行员赶紧将雷达转换到自动搜索模式,努力地搜索米格-25。

一般雷达的远距离搜索模式虽然号称可以侦测上百公里远,左右数十度的空间,多数人不清楚的是,雷达波束此时上下却只有几度角而已。在上百公里的距离上,几度角就可以覆盖几公里的高度,但当距离只有十几公里时,上下几度只代表几十米的高度而已,敌机若跟你有相当的高度差,雷达将完全扫不到他身上,这就是现代战机的雷达盲区。侧转动作虽然可以逃避雷达的追踪,但缺点是当你转向侧方时,你也一样不能攻击敌机,而且会逐渐远离对手,如果你想要再度指向对手以进行拦截,则又会暴露在雷达中,所以纯粹的侧转必须视情况而用,并不是空战的万灵丹。不过侧转可以利用现代机械扫描雷达上下角度不足的盲点,如果敌机在远处侧转脱离你的追踪,由于你还会高速接近,如果他再绕回来,你的雷达则看不到这么下方的角度,而他却可以面向你并发起攻击,这又形成了一套进可攻、退可守的战术。而使用自动搜索模式时,雷达会先在前方上下左右20度的范围内搜索,所以可以扫到相当低的近距离目标,雷达会自动锁住最近的一个目标,也就是最具威胁的敌机。在这场较量中,一架米格-25在雷达上重现时的高度只有150米,距离只有8公里,在F-15前方由西向东以每小时1300公里的高速狂奔,接着再来一个侧转!不过此时这个动作已经失去效力,因为飞行员已经可以用目视看到目标了。

最右侧的皮斯发现目标后通知领队托里尼,并翻下身去追击,但由于米格-25的速度是如此之快,一下就脱离了皮斯的雷达范围。所幸的是地面云层使米格-25的背景对比很明显,简单目视便可以发现目标,皮斯又将雷达切到自动搜索模式,迅速搜索到敌机。然而,米格-25的飞行员不知道是雷达报警器性能特别优异,还是脑子里对F-15的反应了若指掌,改以顺时针方向作了一个相当大的转弯。如果一开始的侧转动作可视为空战动作的完美处置的话,那么现在这个大转弯就有欠考虑了。因为米格-25虽然有极高的空速,但机动性却不佳,想要与F-15比赛小半径转弯实在是自取其辱;况且高空的F-15此时还可以将转弯方向略微朝下以换取更快的转弯率,而米格-25已经在极低空,不能再往下转了。但如果米格-25维持着每小时1300公里以上的速度,甚至再加速,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它可以爬到高空甩脱速度不是对手的F-15,再从高空翻腾而下, 转而威胁F-15。然而,更致命的问题是米格-25没有一种可以快速反应,且导向性能可靠的空战武器,否则刚才就可趁F-15看不到敌机之际先加以攻击,然后高速脱离战场。皮斯轻而易举地咬住了米格-25的尾巴,对着它庞大的尾喷管打了一枚“响尾蛇”导弹,此时以“狐蝠”的机动性来说实在是动弹不得了,但俄国设计师们还有一个绝招——干扰弹,皮斯的‘响尾蛇’导弹失去了准头。皮斯不依不饶,再射一枚‘麻雀’导弹,心想:“雷达导引的,你总该没办法躲了吧?”此时的米格-25已经做不出防守动作,只是死命地往北逃命,但仍然固执地投出干扰丝,号称全世界抗干扰能力最好的AIM-7M导弹却居然被这简单的手段骗过了!皮斯完全疯狂了,目标直飞,不作闪躲动作,该死的空对空导弹居然就是打不到。再射一枚“响尾蛇”,还是被干扰弹诱开,两机距离已经近到机炮射程,皮斯一面再射一枚‘麻雀’导弹,一面准备使用空战历史最悠久的武器:机炮。

原本托里尼是皮斯的长机,但由于此时皮斯有较好的攻击机会,故托里尼变成了掩护他的僚机,这就是“两机流动”战术的含义:谁为长机、谁为僚机是由射击机会所决定的,而不是职务或资历。眼看皮斯的导弹一枚接一枚的落空,托里尼急忙从上方再补一枚‘响尾蛇’。不过最后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皮斯最后一枚‘麻雀’击中了米格-25。此时克尔克跟另一架僚机威廉姆斯已经在这番折腾中把油给用光了,所以马上离开了现场去空中加油。但面向西方的皮斯又用肉眼看到了第2架米格-25朝他们飞了过来,并将机翼翻成垂直,似乎要再往北方转弯,变成“侧转”动作。托里尼的雷达也发现了这架敌机,他一个右转咬住了
米格-25的尾巴,但米格-25的机体特征类似F-15及F-14,所以托里尼有点迷惑:这到底是不是敌机呢?由于目标使用加力燃烧器喷出熊熊尾焰,托里尼使用了一个简单的分辨方法,在无线电上询问:“谁在开加力?”没有人回答,他知道可以开火了。托里尼先发射一枚‘响尾蛇’导弹,米格-25的干扰弹还是成功将其诱离,不过,第二枚“麻雀”导弹还是将米格-25解体。

托里尼事后评论道:“这次表现实在称不上好,我们让他们太靠近了。”米格-25用正确的转向阻止了超视距导弹的发射,逼迫F-15进入视距内格斗,又用干扰弹抵消了“响尾蛇”导弹的优势,如果他们有同样优秀的空对空射击能力,F-15起码要付出至少1架的代价。我们不禁要问:现今科技真的达到超视距的梦想了么?没错,雷达宣称的侦测距离很远,导弹的推进器也很有力,但是雷达的有效范围内有许多的盲点,导弹的射程也是建立在目标会持续固定航向的假设上。越战时,自然界杂波和电子零件的故障时导弹失效的罪魁祸首,于是战后工程师停止了对远射程的盲目追求,转而致力于导弹现有性能的可靠性上。

在海湾战争前,人们大多把目光集中在伊拉克的米格-29战机上,但在实战中,米格-29的表现却并不出众。仅有的20多架米格-25战机,却在开战首夜穿过F-14的扫荡、躲掉安德森的F/A-18,并击落了史贝奇。据非官方消息,这架米格-25甚至还对一架A-6发射了导弹,并一度威胁另一架A-7。另一架米格-25也射过了8架F-15的追击,对2架EF-111发射了3枚导弹,迫使EF-111离开干扰位置,造成被掩护的F-15E机群被地空导弹击落1架。这还不是米格-25的最后表演,1月30日下午2点,空战开始2周后,2架米格-25从巴格达起飞,以每小时1850公里的速度突袭执行巡逻任务的F-15四机编队,并对其发射了空对空导弹,再以接近2马赫的高速,接连闪过8枚‘麻雀’导弹与2枚‘响尾蛇’导弹,将美机诱入巴格达地空导弹射程,虽然没有将美机击落,但2架米格-25也安全返航。可惜的是,在空战中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伊拉克空军的米格-25空有绝世的躲闪能力,但攻击能力却不相称,在多次攻击中只击落一架F/A-18。8年后美军再次空袭伊拉克,米格-25也再次成功躲过‘不死鸟’、AIM-120等多枚超视距先进空空导弹的攻击。在超视距空战的历史上,米格-25以其老迈的年纪,在‘躲闪’的成功率上,却足以雄视当今各国最新战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