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同类型肺隐球菌病丨CT征象分析

 新用户68665845 2020-01-27

来源:熊猫放射

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是由于感染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一种肺部真菌病。该病好发于免疫低下人群,但也常见于免疫正常人群。以往研究发现免疫低下及正常者均可感染隐球菌,免疫低下者更常见,而近年研究中免疫正常人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甚至较免疫异常人群更多见。

病灶的总体表现类型:

  • 结节肿块型
  • 片团实变型
  • 混合型

CT征象

  • 病变以结节肿块型多见,其次为片团实变型及混合型,病灶总体分布较局限,主要累及单侧肺、单个肺叶。
  • 病灶密度较高,以多发为主,大小不等,但分布较为局限,多聚集于肺野外带近胸膜处,部分病灶融合。
  • 各型病变的病灶均主要累及肺野中外带,且以双肺下叶略多见。
  • 毛刺征更易发现于晚期病灶中,而晕征( 早期渗出) 在免疫正常者中更常见。
  • 结节或肿块内可出现空洞,其主要位于病灶中心区,形态多不规则,壁厚不均匀,内缘凹凸不平,部分空洞内可见残留坏死物。空洞多见于免疫缺陷或低下者。
  • 片团实变型病灶长轴多与胸膜平行,收缩征常见,较具特征性。片团实变影的密度多较高,其内支气管充气征常见,但支气管远端多变窄,部分可贯穿整个病灶。

结节及肿块多见可能与PC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隐球菌感染后可直接在肺部形成非干酪性肉芽肿,也可为渗出性病灶,因患者多无明显症状,病程多较长,后者随着病程迁延,部分可转变为局限增生性病灶,最终也表现为结节或肿块。

病程中随着病灶吸收及非干酪样肉芽肿和纤维结缔组织形成、增多,早期较为弥漫的实变影趋向局限,并逐渐出现各种收缩征象,最终表现为中外带分布为主的片团状影。

免疫异常与免疫正常者在病变分布及类型方面的差异不明显。

不同类型肺隐球菌病丨CT征象分析

男,43岁,右肺中叶外带片团影伴周围少许磨玻璃影,其近端肺血管及支气管聚拢( 收缩征阳性)。

不同类型肺隐球菌病丨CT征象分析

女,52岁,双肺下叶中外带片团、实变影,间断累及胸膜,病灶长轴与胸膜平行,远端缩小并与胸膜夹角呈锐角( 白箭) ,左肺下叶体积缩小,邻近斜裂移位( 黑箭) ( 收缩征阳性)。

不同类型肺隐球菌病丨CT征象分析

不同类型肺隐球菌病丨CT征象分析

女,24岁,HIV患者。A.右肺下叶外带多发结节影,呈聚集性分布,结节大小不等,边缘模糊、毛糙; B.较大结节内可见空洞形成,空洞较大,形态不规则,壁厚薄不均,内缘凹凸不平,其内可见内容物。

不同类型肺隐球菌病丨CT征象分析

男,39岁,右肺下叶胸膜下致密结节影,结节部分融合成哑铃形。

不同类型肺隐球菌病丨CT征象分析

不同类型肺隐球菌病丨CT征象分析

女, 32岁,A. 左肺下叶实变影,其长轴与胸膜平行,邻近胸膜间断受累( 黑箭) ,病灶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周围多发磨玻璃影; B. 抗真菌治疗1.5个月后复查,左肺下叶病灶明显吸收减少,病灶周围磨玻璃影吸收。

鉴别诊断:

  • 肺结核:多发生于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一般结节较小,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常合并空洞、钙化等,或表现为较大结节伴卫星病灶; 此外,结核患者常有低热、盗汗等较为典型的临床表现。
  • 肺癌:一般单发,空洞多为偏心性空洞,内缘可见壁结节,外缘不规则,并可见分叶、毛刺、棘状突起等征象。
  • 大叶性肺炎:常累及整个肺叶,呈楔形大片状实变影,强化较为明显,其内支气管正常,无收缩征象,胸膜下肺组织多弥漫受累,临床上患者可有高热、白细胞升高等表现,一般抗炎治疗后病灶吸收较快,而PC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或较轻微,白细胞不高或仅轻度升高。

总之,PC肺部病变累及范围通常较为局限,各型病灶的CT表现均有一定的特征性。

结节肿块型病变较为常见,病灶一般多发、大小不等,主要累及肺野外带并多呈聚集性分布,部分可伴不规则空洞形成;

片团实变型病灶主要累及肺野中外带,其长轴一般与胸膜平行,收缩征常见,邻近胸膜间断受累为主。

PC的CT表现与患者的免疫状态及病程所处阶段紧密相关,熟悉不同类型病灶的特征有助于早期做出准确诊断,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