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文化的发展史

 十点历史君 2020-09-02

记得小时候,每逢家人给点零花钱,我都会用钱去买各种各样的糖果。在我那个年代,兜里能揣上一把糖,那在小伙伴当中就是“孩子王”的存在。那时候的经济虽然没有现在发达,但是糖果的种类却不少,在我记忆里最深刻的就是各种口外的棒棒糖,还有一口气能吃好几个的水果软糖,其中最有意思的还是泡泡糖。每次我们都一口气嚼好几个泡泡糖,和小伙伴们一起比谁吹的泡泡大。那时吃的糖,除了享受甜甜的滋味外,更是一种怀旧的情怀,是我们逝去的青春。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糖并非现代发明的产物,而是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被我们祖先发现了。小小的糖果,也包含了历代祖先的辛勤的努力与创造,每一个朝代的变更,都有糖文化的传承。跟我一起看看糖文化的前世今生吧。

“糖”文化的发展史

殷、商、周时期,人们就已经懂得了糖这种东西

糖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那个时候的人们虽然没有糖的概念,却已经接触到了糖这种东西。在远古时期,人们获得糖的方式更多是来自瓜果和蜂蜜,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是远古人们的确懂得采摘水果,品尝瓜果的甜滋味,只是并不懂得如何将糖分分离出来。

后来发展到了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期,人们就已经懂得从谷物瓜果之中提炼麦芽糖的工艺。

《诗经》之中有记载: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意思是周人迁徙到了周园地区,发现这里的土地肥沃无比,种出的瓜果蔬菜也和“”一样甜。这件,在周朝时期,人们就已经发现并提炼“”这种糖分了。

“糖”文化的发展史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饮用糖浆

糖文化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糖已经有了部分的分类。在《礼记·内则》中有记载:

甜食者,“枣、栗、饴、蜜”。

而里面的饴,其实就是现代社会的麦芽糖。人们懂得将各种糖分类,可见人们对糖类已经产生了不同的需求,在获取糖浆方面,也有了详细的记录方法。

《楚辞·招魂》中说:

腼鳖包羔,有柘浆些。

里面的柘浆,指的就是甘蔗的糖浆,在战国时期专门供人们饮用。而饴糖却是在麦芽之中提炼出来。

“糖”文化的发展史

《楚辞》里有证明:

巨妆蜜饵用长是也。饴饧用麦蘖或谷芽同诸米熬煎而成,古人寒食多食饧,故医方亦收用之。”

《书经》也有提炼饴糖的方法:

稼穑作甘。

可见在战国——秦汉时期人们用麦芽或者谷物之中将饴糖熬制出来,甚至也可以作为医用。

“糖”文化的发展史

秦汉时期,糖作为贡品,成为了稀罕物

秦汉时期的人民,在之前提炼饴糖的工艺上,又加以创新。随着丝绸之路的开放,更是引进了各种各样的外来文化,而糖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改进。

刘歆《西京杂记》曾记载:

“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 。

里面的石蜜,就是在甘蔗里提炼成的固体蔗糖。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过解释:

“石蜜, 白沙糖也, 凝结作饼块者为石蜜”。

糖从液态到固态,不仅是工艺上的进步,也是糖文化的一大跃进。

“糖”文化的发展史

而在秦汉时期,这种“石蜜”还是稀罕物,甚至作为贡品上贡用,里面的高帝,就是指刘邦。小小的糖块居然也能登上宫廷,可见在那个时代,石蜜也是贵族的一大享受。

甚至也作为解酒饮品登上历史舞台。《郊祀歌》中有记载:

泰尊柘浆析朝酲。

可见,这蔗糖汁也可以用来解酒之用。

“糖”文化的发展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熬“饴(糖)”的技术成熟,种类增多

在三国时期,人们吃蔗糖已经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在《三国志·吴志》中记载:

吴主孙亮曾使黄门(宦者)取交州所献“甘蔗饧”食用。

意思是孙亮曾经让他手下的宦官取甘蔗饧来喝,其实就是甘蔗熬成的糖浆。在三国时期,比起石蜜来说,人们更倾向于这种软糯的汤汁。

发展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熬糖的工艺不仅得到提高,还形成了一套井然有序的系统。在《南方草木状》有记载:

“诸蔗一曰甘蔗,交趾所生者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断而食之甚甘。笮(榨)取其汁曝晒数日成饴,入口消释,彼人谓之石蜜。

在这一时期,人们熬糖的技术已经有了详细的记录,可见人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熬糖的工艺。

《南中八郡志》在熬糖工艺上也有记载:

“笮(榨)甘蔗汁,曝成饴,谓之石蜜。”

到了南北朝时期,糖的种类也开始增多,《齐民要术》上就记载了“白饧”“黑饧”“琥珀饧”等20多种糖。

“糖”文化的发展史

唐宋时期,糖的工艺大幅度提高,是历史上糖文化发展最快的时期

“糖”这个词最早是在唐朝时期被提出来的。

唐朝文化经济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唐太宗对当时的制糖方法不满足,便派人去摩揭它国学习先进的制糖经验。

《新唐书》记载: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摩褐陀国“献菠萝树类白杨;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榨沉如其剂,色味逾西域甚远。”

《唐会要》也有记载:

“西蕃胡国出石蜜。中国贵之。太宗遣使至摩褐陀国取其法。令扬州煎蔗之汁。于中厨自造焉。色味逾于西域所出者。”

“糖”文化的发展史

在唐朝时期,太宗派人学得的制糖办法,无论是气味还是品相已经远超西域出的糖。更是将脱色技术显著提高,滴漏法就是将当时颜色深沉的蔗糖,过滤成了红砂糖,这在当时是一项很先进的技术。

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有记载:“

沙糖中国本无之,唐太宗时外国贡至……至此中国方有沙糖。”

宋代王灼所著《糖霜谱》,将前任所记载的制糖技术做了总结,并将糖的提炼方法,包括脱色、结晶等技术进行了记录。

“糖”文化的发展史

元明清时期,出现了真正的白砂糖

唐宋时期的蔗糖,即便通过了脱色,但是碍于技术缺陷,砂糖的种类只要红砂糖,而白砂糖,却是在明清时期出现的。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甘嗜·蔗品》里有记载:

凡狄蔗造糖,有凝冰、白霜、红砂三品。糖品之分,分于蔗浆之老嫩。

在明朝时期,人们已经懂得提炼凝冰,白砂糖,红砂糖三种糖类,在熬制工艺上只要注意熬制的火候和时间长短即可。

在制造白砂糖的工艺上,也有详细记录:

其法先取蔗汁煎之,搅以白灰,成黑糖矣。仍置大瓮漏中,候出水尽时,覆以细滑黄土,凡三遍,其色改白。

“糖”文化的发展史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泥法”。

糖文化发展到了清朝,在提纯上也有了改进,但是基本延续了先前的制作工艺,后来到了现代,无论是脱色还是结晶提纯,都较古代有了质的飞跃,人力已经完全被机器所取代,在质量和生产速度上,都是古代无法比拟的,这也是科技发展带给我们的福利,小小的糖也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这就是糖文化的发展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