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才取士”:透过古代日本贡举制发展,聊聊日本的“学习之路”

 思明居士 2020-01-27
“德才取士”:透过古代日本贡举制发展,聊聊日本的“学习之路”

科举考试

在历史上,中国古代文化一直深深影响着的许多周边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科举制度。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吏制度的重要内容,对整个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漫长的古代岁月中,日本和中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日本不仅积极向中国学习先进的科学制度,并且大规模引进中国文化,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日本的发展。之后日本开始积极效仿中国的科举制, 实行了考试选拔的贡举制,尽管其实行时间与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远不及中国,但同样有着独特的内容与发展历程。

一 、古代日本贡举制度的起源

隋唐时代开始的以“德才取士”为标准的科举考试制度, 破除了汉代以来“门第取士”的观念, 将中国的选士制度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尤其是唐朝施行的科举制, 不仅对中国后世的发展,也对日本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自 630 年日本政府开始派遣遣唐使以来, 律令制度成为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 645年的大化改新之后, 日本开始积极效仿中国,颁布了《养老律令》(718 年制定、758 年实施) 等一系列法典,效仿唐朝科举制度设立了贡举制度。

其中,根据《养老律·职制律》:所谓“贡举”,《养老令·职员令》疏曰: “贡者,依令,诸国贡人; 举者,若别敕令举及大学送官者, 为举人。”

也就是说,“贡举”就是由下向上推举人才参加考试,贡人是来自地方举荐到中央应试的学子,举人则是由中央或者地方设置的官学系统举荐参加考试的学子。式部省是掌管选拔和任命官职的部门,由其直接主持贡举考试,在十月、十一月间每年举办一次。由此,由式部省主持每年举行一次的贡举考试制度正式在日本建立。

“德才取士”:透过古代日本贡举制发展,聊聊日本的“学习之路”

二、古代日本贡举制的演变历程

1、 奈良时代的“贵族世袭”

日本从 8 世纪的奈良时代就开始仿照唐朝的科举制度,建立了“贡举制度”,此后至 10 世纪的近三百年,是“贡举制度”在日本最为兴盛的时期

就贡举制的内容而言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四科和医、针二科,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秀才科的选拔与考试, 最为注重“博学高才”。能够参加考试的学生分为贡人和举人,贡人由地方诸国直接贡送,举人由天皇临时制举或由大学寮经过寮试而来。来自大学寮的举人需参加国学考试,内容基本与唐朝科举各科相同,合格后还需地方长官推荐。以秀才科最重要,明经科、进士科、明法科依次递减。

换言之,日本的贡举制在考试科目内容、评判标准依据、等级分配和及第授阶方面都主要仿照唐朝科举制。唐朝考试内容比日本难,选拔标准也比日本高,但日本的贡举制度中贡举者的出身最为重要。它要求考试的参与者必须来自中央或者地方的国学系统,但能进入中央和地方国学读书的基本都是达官显贵的子弟

由地方或者中央官学贡举上来的学生,通过考试后也会被授予一定的官位。然而,这历经艰难辛苦换来的官位,不论是地位还是实际掌握的权力,都远不及士族子弟靠家族地位获得的官阶,不可能进入到参与朝政、讨论国策的核心阶层。所以我认为不是大学的学艺养成了官吏,而是血统造就了官僚。大学所发挥的不过是官僚之人成就自己的一个功能而已。日本实施贡举制恰逢贵族势力上升的时期,推崇平等的科举制度与传统贵族存在不可消除的冲突,因而难以在日本继续下去。

“德才取士”:透过古代日本贡举制发展,聊聊日本的“学习之路”

古代日本官员

自大宝律令颁布,实施贡举制度的一百年中,能够受重用的秀才、明经二科的及第者仅有数十人。十世纪以后,由于贵族涉政、官宦世袭,进士科已经废除,贡举制基本上由贵族控制,并且也不仰仗才学,全凭借资历和名望,进一步增加普通百姓进入仕途的难度与复杂程度。一时兴盛的贡举制日渐流于形式和世袭。最终朝廷只有向贵族妥协,导致古代日本的贡举制度丧失其公平选拔人才的初衷而变成一具空壳。公元 1177 年,大学寮被烧毁,此后再未复兴,贡举制度就此衰落。

2、江户后期的 “学问吟味 ”

经历了数个世纪的动乱之后, 1603年 ,日本进入了平稳发展的江户时期 。进入江户时代以后, 日本的教育主体与对象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自平安时代的王室, 经历了中世的禅林, 转变为江户时代的庶民。

这一时期, 幕府尤为重视城市的建设,庶民文化,尤其是商人文化开始走向繁荣。作为新兴文化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的商人,并没有局限于儒学的道德观念,而是提倡一种人的自由情感与商人的伦理观。江户幕府初代将军德川家康采取文道治国的方针, 大力推行注重儒学,创办学校,鼓励出版的文教政策,推动日本文化走向发达与兴盛。

“德才取士”:透过古代日本贡举制发展,聊聊日本的“学习之路”

日本幕府

于 1797 年将著名的民间教育机构林氏私塾变为幕府直属的最高学府——昌平板学问所,该校也改变了士庶兼收的惯例,而只允许幕府官员(旗本、御家人)子弟才能入学。昌平板学问所之后又强制推行相当于国家考试的“学问吟味”和“素读吟味”。所谓“素读吟味”是指对十五岁以下的幕臣子弟进行有关儒家经典的基础性考试,每年举行一次。所谓“学问吟味”是指对十五岁以上的幕臣子弟进行有关朱子学经典的学术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

“学问吟味”作为一种竞争性的选拔考试,是江户时代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方式,被称为“江户版”科举考试。这种考试旨在考核“朱子学”的学习者对四书五经典籍的掌握程度,考试对象从之前的贡举之人扩大到所有“朱子学”学习者。考试分为“初试”和“本试”两场,前者是为期一天的预备考试,后者作为较正式的考试,为期四天,分为经义、历史、作文三科,考试合格者“根据成绩分为甲乙丙三等,各自给予褒奖。”

不过,如同日本古代的贡举制度一样, “江户版 ”科举制度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政治体制的根本问题。科举制度的实施是中国官僚政治体制的基础和标志 ,科举制度造就了中国的官僚政治,中国的官僚政治也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发展。但是,日本江户时代政治体制的实质, 却并不是一个官僚制国家,倒不如说是一个贵族制度或者武士阶层的国家。在这一前提下,所谓的日本科举制度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开放而且公平的社会系统。而且,随着西方的学问思想不断涌入日本,“学问吟味”是否具有真正的实用价值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质疑。

“德才取士”:透过古代日本贡举制发展,聊聊日本的“学习之路”

3、明治初期的 “进士及第之法 ”

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 1853年被迫打开国门的江户幕府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才缺乏的危机 。受到中国魏源《海国图志》 “英国篇 ”与 “美国篇 ”的影响 ,幕府末期思想家桥本左内在向政府提交的 《建议书》中提到 :“若由局外者视之 ,政府诸有司选举之法, 未尽其术, 故诸民自生不服之意。”不拘一格重用人才或许是这一时期日本的一大要务, 但是就 “选举之法”而言 ,可以说桥本左内排斥了中国的科举制 ,更为倾向于西方的文官选拔制度。

1869 年,进入新政府的神田孝平提出“进士及第之法”的建议,提倡以中国的科举制度为参考, 树立近代日本的官僚考试制度。但神田孝平的提案并没有得到明治政府重视和推行。明治政府并没有依仗科举考试制度来选拔人才,反而异常重视普及教育的学校制度。近代学校的兴起却使日本科举制度的未来发展打上了一个巨大的休止符 ,神田孝平的 “进士及第之法”提案 ,成为了日本科举制度的最后一声回响。

“德才取士”:透过古代日本贡举制发展,聊聊日本的“学习之路”

三、总结

综上所述,纵观日本的科举考试 ,可以说它并没有足以发挥中国科举考试所注重的贤能治国、广泛取士、注重修养、强调公平的一系列功能。科举制的实质是用考试的办法来进行公平竞争。而日本古代的贡举制 ,江户时期的武家社会的幕藩体制,明治初期的藩阀掌权的政治体制, 皆没有为科举考试提供一个广泛取士、公平竞争的政治基础。与科举制擦肩而过的日本,也从未形成能掌控国家形成的知识阶层,一切都依靠武力解决问题。不得不说,这多少与日本抛弃科举制相关。

参考文献:

1、《日本科举制的兴亡》

2、《中国科举制与日本贡举制之比较》

3、《从贡举制的演变到科举制的产生》

4、《科举考试与日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