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代穿着风俗《貂裘佛妆》

 思明居士 2020-01-27
辽代穿着风俗《貂裘佛妆》

契丹与养蚕纺丝,穿着绫罗绸缎的中原农耕民族不同,作为以游牧渔猎为主、身处高海拔地区四处游走的 契丹人来说,野兽和牲畜的皮毛是他们衣服原料的首选。

辽代穿着风俗《貂裘佛妆》

根据 《契丹国志》 和 《辽史》 等史料记载,野猪皮和牛、马、羊等兽皮是他们衣料的主要来源。后来随着与中原民族交往日益密切,契丹社会也出现了原始农业与纺织业,有了丝绸和织品等衣料。衣服也不仅仅限于御寒蔽体,也成了区分等级的标志。

辽代穿着风俗《貂裘佛妆》

辽太宗 时,正式定制衣冠之治:“北班国志,南班汉制” 《辽史》 卷五六 《仪卫志》。但是由于辽地处北方,天 气严寒,所以貂裘是辽代君臣的主要御寒衣物,“贵者被貂裘,貂以紫金色为贵,青色为次;又有银鼠, 尤清白。贱者被貂毛、羊、鼠、沙狐裘”。 《契丹国志》 卷二三 《衣服制度》 东北的寒冷天气在王安石的 使辽诗 《余寒》 中有一段描述十分生动:“余寒架春风,入我征衣裳。扪鬓只得冻,蔽面尚疑创。士耳恐 犹坠,马毛欲吹僵。牢持有失箸,疾饮无留汤。”在梅尧臣送人使辽所作诗中多次提到了东北天气寒冷,即 使穿着貂裘,也依然不能使人感到暖和,如:“白裘貂帽着不暖” 《送石昌言舍人使匈奴》、“貂裘不见 风霜劲” 《送马仲途司谏使北》、“地寒狐腋着不暖” 《送王景彝学士使北》、“紫鼠皮裘从去者,飞 龙厩马借来乘。天寒将遇碛中雪,鼻息暗添髭上冰” 《送吴仲庶殿院使北》。许多宋使到达东北地区后, 更是不约而同地在诗中对这一辽代东北地区特色服装进行了记述,如欧阳修的 《奉使契丹回出上京马上作》 云:“紫貂裘暖朔风惊,潢水冰光射日明”、 《奉使道中五言长韵》 云:“绣甘鞯跃跃,貂袖紫蒙蒙”、苏 颂后使辽诗 《契丹帐》 云:“酪浆羶肉夸希品,貂锦羊裘擅物华”、苏辙使辽诗 《赠右番赵侍郎》 云:“骈 马貂裘寒自暖,连床龟息夜无声”、刘敞使辽诗 《寄永叔》 云:“赠君貂襜褕,努力犯霜霰”等等。这些都 表明了在辽代的东北地区,貂裘是人们抵御严寒的一种主要衣物,它不仅深受辽人的喜爱,并且还是辽朝 君主赐予宋使的物品之一,是辽代东北地区极具地方特色的服装。

辽代穿着风俗《貂裘佛妆》

在宋朝派往辽朝的使臣中,彭汝砺诗作颇丰。他不仅关注了辽人的衣着,同时他还将辽人的发式和妆 容记入诗中,这在其它诗歌中是很少见的。他在 《胡雏》 中写道:“秃鬓胡雏色如玉,颊拳突起深其目。 鼻头穹隆脚心曲,被裘骑马追鸿鹄。”这几句诗不仅描述了契丹人的相貌特征,更将契丹男人的发式记入其 中。辽代男子依照契丹习俗多作髡发。髡发,即将头顶的头发剃光,在两鬓或者前额部分留下少量的头发 作为装饰。有的在耳边披散鬓发,有的在前额留一排短发,有的把左右两绺头发剪成特殊的样式,下垂至 肩。

辽代穿着风俗《貂裘佛妆》

辽代妇女有一个十分特殊的妆容称为“佛妆”。这种妆容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女子将额际间涂黄的装扮, 在唐朝盛行,到了辽代则正式被命名为“佛妆”。这与当时社会佛教的流行有很大关系。南北朝时期,佛教 在中国开始进入全盛期,到了辽代,佛教依然十分盛行,上至贵族,下至平民,都崇佛礼佛。因此,在这 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佛教造像艺术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佛像面容安详端庄,借助金粉的明亮光辉, 给人们的审美观以新的启发。于是,妇女们也开始流行在额间涂黄的装扮。契丹贵族妇女是在冬月以栝蒌

辽代穿着风俗《貂裘佛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