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南北朝寒门子弟的出仕困境,看魏晋之后士族门阀的发展

 思明居士 2020-01-27

魏晋以来,士族门阀阶层逐渐得以壮大,并发展成为能够左右时局的重要力量。魏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南朝自刘裕建宋后重用寒门,北朝也涌现六镇等冲击阀阅之事,但士族门阀阶层并没有因此消失,自两汉、魏晋发展而来的士族门阀,在南北朝时期依旧颇具影响。从南北朝时期的寒门子弟出仕所面临的困境,便能够看出魏晋之后,士族门阀的发展状况。

从南北朝寒门子弟的出仕困境,看魏晋之后士族门阀的发展

士族门阀的发展

对于士族门阀的发展,大致被认为是自两汉萌发,魏晋时期得以发展壮大,在南北朝时期逐渐衰落。曹魏时期,在察举制基础上推行九品中正制选官法,利用中正官品评地方人才,评价标准当中包括人才自身才学等要求之外,还把出身家世当做重要品评标准。

在重视家世的选官制度下,士族门阀阶层得以更容易的出仕为官,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便是说明当时士族门阀比寒门出仕更轻易的情况。士族子弟往往在九品中正制下,被评定高品进而出仕高官,而寒门子弟则因家世不足,获得中正品评为低品,出仕之后官品也大多低于士族子弟。此消彼长之下,士族门阀阶层愈加成为左右时局的最为重要力量。

等到两晋时期,士族门阀的发展更为迅速,尤其是到东晋建立以来,江左政权由士族门阀掌控。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士族门阀,压制司马氏皇权,让士族门阀步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在东晋这种以门阀为主导的政权当中,官员选拔标准自然也以士族门阀子弟为优先,寒门子弟出仕情况愈加艰难。

刘裕代晋称宋之后,虽然鉴于东晋士族门阀压制皇权的弊端,对士族门阀力量进行压制,大量启用寒门,但却并未改变士族门阀在南朝的地位。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高门士族,依旧是南朝各代保持其地位。

相应的在北朝,孝文帝迁都之后,有“帝宗属或诸国从魏者”的八氏、十姓,和“世为部落大人”的三十六族、九十二姓。这是奠定了北朝门阀制度的发端,北朝选官用人,也多依据姓氏出身选拔人才。

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

魏晋以及南北朝士族门阀的发展,与朝堂出仕用人的情况有着紧密关系。家世当中数代出仕情况的不同,决定了族望地位如何。而寒门庶族世代无人出任高官,在士族门阀力量昌盛的魏晋时期,自然也无法因家世而获得更好的出仕条件。而士族门阀子弟,因家世当中多有高官,便以其膏粱、华腴、甲姓、乙姓等家世,而获得更加便利的出仕条件。相较之下,寒门子弟便面临更为艰难的出仕困境,而这种寒门子弟的出仕困境,并非只存在于士族门阀兴盛的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的寒门出仕依旧面临非常多的困境。

南朝寒门出仕的困境

刘裕建宋之后,所采取的任用寒门打压士族的措施,被认为是对士族门阀阶层的压制。但从刘宋时期,以改变士族侵占人口的士断改革推行情况来看,还会发生力主土断雍州的王玄谟,被当地士族抵抗,最终王玄谟回朝任职的情况。由此来看,即便是在打压士族门阀力量较有力度的刘宋时期,依旧难以彻底断绝士族门阀力量。

从南北朝寒门子弟的出仕困境,看魏晋之后士族门阀的发展

而且刘裕对士族门阀力量的限制,并非彻底断绝士族门阀阶层的存在。刘宋时期的士族门阀力量在失去了东晋时期的那般尊崇地位之后,在南朝为了保持其特殊地位,反而愈加重视对其门阀地位的推崇,导致南朝的士族与庶族之间的差异对待更甚于魏晋。这也就造成了如侯景投南梁,向梁武帝求姻亲于王、谢,被梁武帝拒绝的情况,以及素有武功的宋武帝刘裕,实施土断改革,也给士族门阀力量留下晋陵等特权地域,让士族门阀继续保有特权。由此来看,原本被认作应当会逐渐削弱的士族门阀力量,在南朝时期依旧拥有特殊的地位。

晋世名家,身有国封者,起家多拜员外散骑侍郎。——《宋书·谢弘微传》

时王俭虽贵而疏,晏既领选,权行台阁,与俭颇不平。俭卒,礼官议谥,上欲依王导谥为“文献”,晏启上曰:“导乃得此谥,但宋以来,不加素族。”——《齐书·王晏传》

在南朝时期,选官任官多会根据家世而定官。晋朝世族出身的家族子弟,如果家世当中拥有封号,出仕做官最开始便是员外散骑侍郎的官职。这还是在以压制士族启用寒门著称的刘宋时期,依旧保持着对家世族望的任官标准。及齐、梁、陈世,对于士庶之间的差异对待更加明显。南齐时期的王俭,为东晋王导的五世孙,但与王晏素来不和,王俭死后要定谥号,礼官想要依据王导的谥号“文献”加给王俭,但王晏却以“不加素族”来拒绝。王俭当然不是什么素族,王晏拒绝的理由当然出于素来与王俭的仇怨,但南朝时期对于士庶之间的差异对待,能够在要不要加尊显的谥号这件事上可见一斑。

在南朝的出仕做官情况上,士族与庶族之间拥有着极大的差异,并且这种士庶差异不仅是统治阶级和士族阶层自己强硬推动的,就连寒门庶族自身也默许士族门阀力量以其家世得以位居高位。即便庶族能够出仕为高官,也难免会被世人所轻视。

显达谦厚有智计,自以人微位重,每迁官,常有愧惧之色。有子十余人,诫之曰:“我本志不及此,汝等勿以富贵陵人!”家既豪富,诸子与王敬则诸儿,并精车牛,丽服饰。当世快牛称陈世子青,王三郎乌,吕文显折角,江瞿昙白鼻。显达谓其子曰:“麈尾扇是王谢家物,汝不须捉此自逐。”——《齐书·陈显达传》

陈显达官居高位,但却依旧以自己出身寒门而“常有愧惧之色”。甚至还劝解他的子嗣,不要以现在的尊崇而自傲。当时陈显达的儿子与王敬则等世家子弟一起乘牛车穿华服,陈显达的世族称作的牛车被世人称作四“快牛”之一。陈显达知道此事之后,责备道“麈尾蝇拂是王、谢家物,汝不须捉此!”意思是说,像华服、精牛、麈尾蝇拂等物,都是王、谢这些士族门阀子弟应该拥有的,自己出身寒门,没有资格跟他们一样。由此来看,当时士庶之别在南朝拥有着明确的规范,即便身居高官如陈显达,也忌惮士族门阀的地位尊崇。

南四朝之世,“门寒,为豪族所排”的情况,仍然有很多。南陈之世,章华因为没有士族出身,被朝中官员地址,最终被去除大市令官职。综上来看,士族门阀的地位并没有因刘裕的打压而有所削弱,反而士族与寒门之间的地位差异,在南朝提升到了更加悬殊的状况。

士族门阀失去了在东晋时期掌控朝政的那般尊崇地位,进入以皇权为中心的南朝后,为了保证其特权地位,愈加宣扬其士族门阀的尊贵地位,用族望、世代官位、家学等方式,来彰显其自身的特殊性。用来区别毫无家世的庶族寒门,以达到其在南朝依然能够优先出仕等目的。

相应的,寒门出仕为官便需要面临士族门阀所创造的这种“桎梏”,像陈显达那般即便身居高官,依旧不忘其寒门身份,“常有愧色”的情况,更能看出南朝士庶之别的情况。南朝寒门子弟出仕,所面临的艰难境况可见一斑。当然了,南朝因其承袭魏晋士族门阀发展溯源,士族门阀能得以一直影响南朝,但相对于南朝来说,北朝对于士族门阀与庶族寒门之间,在出仕为官上的差异对待,同样能体现出士族门阀阶层的发展情况。

从南北朝寒门子弟的出仕困境,看魏晋之后士族门阀的发展

北朝士族门阀与庶族寒门出仕情况对比

北朝在逐渐实现北方统一局势之后,也逐渐开始效仿汉民族政权魏晋之世的制度、文化等,其中在确立士族门阀地位和选官任官制度上,也同南朝有着非常多的相似情况。

窦瑗,除大宗正卿,宗室以其寒士,相与轻之。——《魏书·良吏传》

齐文襄为尚书令,沙汰诸曹郎,隐以地寒被出。——《北史·赵隐传》

普泰中,仆射司马子如荐为尚书二千石郎中。寻以地寒被出。——《周书·吕思礼传》

北朝各时期,对于当初由孝文帝等确立下来的门阀制度愈加看重,如窦瑗、文襄和吕思礼出身寒门,得以出仕为官之后,被士族阶层抵制去官的情况,在史料当中非常多见。孝文帝所立三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是北朝士族门阀阶层的主要构成。相比南朝当中以世代为官情况定膏粱、华腴等家世,北朝因其胡族入华的特殊性,以鲜卑贵族、北方望族等族姓,定立了北朝的士族门阀阶层。

北朝士族门阀阶层得以确立之后,因其在朝堂之上所占据的优势地位,也逐渐形成了如同南朝那般,对庶族寒门形成出仕阻碍。即便如窦瑗、文襄和吕思礼能够凭借其才华、武功等自身实力,得以在北朝出仕高官,但面对北朝鲜卑贵族、宗亲等士族阶层,依旧不得不选择退避辞官的结局。而且,在北朝士族门阀阶层得以发展壮大的情况下,也同样形成了士庶之间差异明显的情况。

初,思同为青州别驾,清河崔光韶先为中从事,自恃资地,耻居其下,闻思同还乡,遂便去职,州里人物为思同恨之。——《北史·贾思伯传》

清河崔氏在北朝时地位尊显,“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孝文帝纳卢崔郑王四家女子充后宫,让这四家成为北朝尊贵士族。而身为豪门士族的清河崔氏崔光韶,在贾思伯的弟弟贾思同手下任职,不满贾思同的寒门身份,以在贾思同手下任职为耻。这能看出当时北朝士族门阀阶层,对待寒门庶族的态度非常倨傲。在这种如同南朝门阀充斥朝堂的情况下,寒门庶族出仕的处境也依旧十分艰难。以至于即便孝文帝想要立李彪为秘书令,都要特别为其下诏确立其身份,可见北朝寒门子弟想要出仕高位十分艰难。

总结及归纳分析

综上所述,寒门子弟在南北朝的出仕情况依旧艰难,士族门阀阶层在南北朝依旧保持其尊显地位。而仅从士族门阀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几个:其一是统治阶层需要借助士族门阀来巩固统治。南朝几个开国皇帝都为寒门,对于政权的巩固需要借助素来占据朝堂的士族门阀力量。而北朝除了利用门阀制度来奠定其统治合法性之外,还有利用门阀制度来缓和胡汉矛盾等目的;其二士族门阀阶层一旦确立,便会想方设法区别于寒门士族,以保证其地位和特权。尤其是在永嘉之后,魏晋以来发展而来的士族门阀,需要宣扬其家世特殊性,来保证自身得以在乱世中立足。另外,还有区别胡汉等原因,都导致了士族门阀即便在魏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依旧保持着很好的发展。

从南北朝寒门子弟的出仕困境,看魏晋之后士族门阀的发展

南北朝的寒门子弟出仕面临的困境也包括几方面,一方面是需要面对士族阶层所形成的桎梏,以及统治阶层对士族门阀的出仕便利。这是保证士族门阀子弟能够拥有更多出仕特权和便利所造成的结果,但这恰恰是对没有家世背景的寒门子弟所要面临的出仕困境;另一方面来看,士族门阀经历两汉、魏晋的发展,已经让世人形成了难以轻易扭转的士族有别观念。在这种观念下寒门子弟即便能够出仕高官,也会因自身家世不如士族而“有愧”;再有就是士族阶层对寒门庶族的倨傲态度,让士族与庶族之间多有不和,这也造成了没有家世背景的寒门仕途艰难。

总而言之,士族门阀在魏晋发展到鼎盛之后,在南北朝时期依旧保持其特殊地位,这与时局和政权形态有着很大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士族门阀阶层依旧占据尊显地位的南北朝,寒门子弟出仕依旧面临极大困境。而从寒门子弟出仕困境当中,也能看出魏晋之后士族门阀的发展状况依旧兴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