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葛仙米

 天地虚怀xia 2020-01-28

  

葛仙米葛仙米

 

葛仙翁,是我国晋代的一个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冶金之方术大家,姓葛名洪,字稚川,号抱朴子,系丹阳句容人(今江苏)。生于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卒于东晋兴宁三年(公元364年)。据志载,为避战役,他迀居江南,传说曾到南京、杭州、普陀、灵峰、罗浮山等地暂居,著书立说,结茅炼丹,后终于罗浮山。葛洪一生写过许多著述,其中如抱朴子七十卷,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等均传留后世。尤以抱朴子最为著名,这本书集战国以来道家理论之大成,合古今炼丹术之精华,为国内外大量学者所推崇,至今仍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葛洪在隐居南土时,灾荒之年采以为食,偶获健体之功能。后来葛洪入朝以此献给皇上,体弱太子食后病除体壮,皇上为感谢葛洪之功,随将"天仙米"赐名"葛仙米",沿称至今。

葛仙米(拉丁名:Pogostemon auricularius(L.)Kassk;学名:拟球状念珠藻)俗称天仙米、天仙菜、珍珠菜,水木耳、田木耳。葛仙米蓝藻纲,念珠藻科。藻体呈胶质状、球状或其他不规则形状,蓝绿色或黄褐色。细胞球形,由多数细胞连成念珠状群体,外包胶质。异形胞位于丝体的细胞间,幼藻丝体常位于顶端。繁殖时多数产生厚壁孢子,常为串生成链状。湿润时呈绿色,干燥后呈灰黑色。附生于水中的沙石间或阴湿的泥土上。中国各地均有分布,以四川产的最著名。可以食用。具有固氮能力。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及多糖等活性物质。具有清火、明目抗衰老、抗感染等治疗功效。

葛仙米中含18种氨基酸,其中含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干物质 葛仙米葛仙米总蛋白高达56%左右,粗脂肪8.11%,碳水化合物12.69%,灰分10.88%,叶绿素30.98 mg/g,抗坏血酸5.50 mg/g,维生素C含量接近鲜枣,比山楂高5倍多,比柑桔高5倍;维生素B1、B2高于一般菌藻类:含矿物质15种,最丰富的有磷、硫、钙、钾、铁等,较少的有铅、硅、镁、钡、等,微量元素有锌、铜、锰,还有淀粉和糖类,其含钙量高于一般蔬菜,是一种极好的天然富钙营养食品。

通过对野生葛仙米的营养成分分析,得出野生葛仙米蛋白质含量达48.61%,含17种氨基酸,其中含人体7种必需氨基酸为44.619%;尤其在野生葛仙米中赖氨酸、苏氨酸的含量较高,因此将野生葛仙米与大米、玉米、小麦的加工制品配合食用,以提高蛋白质效价。

野生葛仙米脂肪酸含量为8.11%,以中碳链为主。由于中链脂肪酸组成的三酰甘油酯尚可抑制脂解作用,因而可降低血浆中必需脂肪酸的需要量,减少胆固醇的合成,另外中链脂肪酸不经过淋巴,而经过门脉血大量被肝脏截获,不会引起高脂血症。表明野生葛仙米的脂肪酸组成具有研究价值。

野生葛仙米富含维生素,VB11.2mg/100g,VB211.8mg/100g,VC550mg/100g,VE7.0mg/100g,β-胡萝卜素114mg/100g,比一般食物中含量高。野生葛仙米能起到补充人体从常用食物中获取维生素不足的作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葛仙米

【拼音名】 Gě Xiān Mǐ

【别名】地软、地木耳、地耳

【来源】藻类蓝藻纲念珠藻科念珠藻属植物念珠藻Nostoc commune Vauch.,以全植物入药。夏秋雨后采收,洗净,去杂质,鲜用或晒干。可食。

【性味】 淡,寒。

【功能主治】清热,收敛,益气,明目。用于夜盲症,脱肛;外用治烧烫伤。

【用法用量】 1~2两;外用适量,研粉调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葛仙米

【出处】 《纲目拾遗》

【拼音名】 Gě Xiān Mǐ

【别名】地耳、地踏菇、鼻涕肉(《野菜博录》),天仙菜、天仙米(《纲目拾遗》),地软、地木耳(《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念珠藻科植物葛仙米藻体。夏、秋雨后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藻体为多数球形的单细胞串连而成,外被透明的胶质物,集成片状,与木耳相似;湿润时开展,呈蓝绿色,干燥时卷缩,呈灰褐色。

【生境分布】雨后林间湿地上发生极多。分布我国西南及西北各地。

【性味】 甘淡,寒。

①《纲目拾遗》:"性寒,味甘爽。"

②《陕西中草药》:"味淡,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明目。治目赤红肿,夜盲症,烫伤。

①《药性考》:"清神解热,痰火能疗。"

②《纲目拾遗》:"解热,清膈,利肠胃。"

③《陕西中草药》:"清热收敛,益气明目。治汤火伤,夜盲症。"

④江西《草药手册》:"治目赤红肿。"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1~2两。外用:研粉调敷。

【附方】

 ①治夜盲症:地软二两,当菜常食。(《陕西中草药》)

②治汤火伤:地软五钱。焙干研粉,菜油调敷患处,或加白糖三钱,香油调敷患处。(《陕西中草药》)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葛仙米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1.《梧州府志》:葛仙米,出勾漏草泽间。采得曝干,仍渍以水,可作羹入馔,味甚鲜。原非谷属,而以象形,故称米尔。

2.《纲目拾遗》:葛仙米,生湖、广沿溪山穴中石上,遇大雨冲开穴口,此米随流而出,初取时如小鲜木耳,紫绿色,以醋拌之,肥脆可食,干则以水浸之,与肉同煮,作木真味。性寒不宜多食。四川亦有之,必遇水冲乃得,岁不常有。他如深山背阴处大雨后,石上亦间生,然形质甚

【拼音名】 Gě Xiān Mǐ

【英文名】 nostoc

【别名】 地耳、地踏菇、鼻涕肉、地踏菜、天仙菜、天仙米、地软、地衣、地木耳、地皮菜、地捡皮

【来源】药材基源:为念珠藻科植物念珠藻或其同属植物的藻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ostoc commune Vauch.[Stratonostoc commune(Vauch.)Flenk.]

采收和储藏:夏、秋雨后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藻体为多数球形的单细胞串连而成,外被透明的胶质物,集成片状,与木耳相似;湿润时开展,呈蓝绿色,干燥时卷缩,呈灰褐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夏、秋季雨后潮湿草地或湿水滩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藻体形似木耳。质坚固,外被透明的胶质物。干后卷缩,呈灰褐色,易碎裂,鲜品蓝绿色。具青草气,味淡。

显微鉴别藻丝体由念珠状单列有异形胞的藻丝组成,藻丝细胞短桶形或近球形,多数长较宽小,长约5μm,异形胞近球形,直径约7μm。繁殖细胞和营养细胞等大,极罕见,外壁平滑无色。

【化学成份】含肌红蛋白(myoglobin),β-胡萝卜素(β-carpteme),海胆烯酮(echinenone),鸡油菌黄质(canthaxanthin),磷脂,甾醇(sterol)及其葡萄糖甙、香树脂醇类(amyrin),蛋白质 (protein),铁,钙和维生素(vitamin)C等。

【性味】 甘;淡;凉;寒

【归经】 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明目;收敛益气。主目赤红肿;夜盲症;烫火伤;久痢;脱肛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2两。外用:研粉调敷。

【注意】 《纲目拾遗》:“不宜多食”。

【附方】

①治夜盲症: 地软二两, 当菜常食。 (《陕西中草药》)

②治汤火伤: 地钦五钱。焙干研粉,菜油调敷患处,或加白糖三钱,香油调敷患处。 (《陕西中草药》)

【各家论述】

1.《药性考》:清神解热,痰火能疗。

2.《纲目拾遗》:解热,清膈,利肠胃。

3.《陕西中草药》:清热收敛,益气明目。治汤火伤,夜盲症。

4. 江西《草药手册》:治目赤红肿。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