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拳这点奥妙,我不说,你不看永远不知道!

 青青CCB 2020-01-29

太极拳有一个极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特别的重视阴阳。毫不为过的说,离了阴阳,即非太极。但阴阳是一个总的概念,如何在练习太极拳中把它落到实处,这才是尤为重要的。

阴阳是对立矛盾的两个面,它的神奇性就在于,能够涵括宇宙间一切对立的物质与属性。比如说,快慢,刚柔,大小,进退,收放,左右,前后,内外等等。而这些却没有一个能够反过来涵括其他任何对立的物质与属性。因此我们的老祖宗非常的有智慧,仅仅用这两个字就涵括了一切。

我为什么说这个,就是想通过这个让我们在理念上首先认识到,第一,我们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绝非伸胳膊动腿,慢慢悠悠的摆姿势那么简单,第二,通过对阴阳这个总的概念的认知,而延伸到各个方面的应用。

在古拳谱当中有句话说的很好,说“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它说的什么意思呢,就是指在练拳当中,这种对立的属性从始到终,任何地方都能分得出来,从粗到细,从大到小。但是无论怎么划分,它都有一个基本原则,总的原则,核心的原则,就是所谓的“总此一虚实”。

所以说,当我们对阴阳虚实总的概念进行了一个明确后,就可以延展到太极拳的练习当中了。因为,阴阳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你比如任何一个人,你不管练不练拳,你都是阴阳的结合体。又比如说,无论你练的是什么太极拳,太极拳无论是多少个式子,哪怕就一式,这里面都有阴阳,哪怕你不动这里面都有阴阳,所以就更别提你动了。

所以我到任何地方做公益课讲座的时候都会首先明确一点:天下太极是一家。我们一定要出离门派的观念。有门派的观念,这是因为不同特点下的一个意识形态问题。但从大的方面来讲,是不应该有的。这种东西会束缚我们。而且,无论多少招式,无论什么门派,你再怎么区别,阴阳这个东西是没有区别的,你没有办法区别,你不能说,我这没有阴阳,你不讲阴阳。如果你不符合阴阳,你这个门派,你这个拳,你这个式子就出问题了。因此呢,很多太极拳深刻的内容它是超越这种形式上的东西。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它的高屋建瓴之处都是无形无相的。即使于有形有相上做一番功夫,也是以外带内,借假修真罢了。“无有入无间。”无形无相的东西才是我们这个最高等民族文化所独有的。但是,人们只能看到有,认识不到无。这就好似只有阳,没有阴,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我们从那个西方的文化进入中国之后,从晚晴就开始逐渐出现了这个情况。原来是咱们中国文化在影响整个世界,但是随着欧洲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它开始有一个大的飞跃,它形成这么一套文化的理念观念,以及学习的模式和交流的模式。随着这种文化侵蚀以及这种商贸之间的往来,自我的文化变弱了,它就乘虚而入。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一直到现在,这些东西对我们潜移默化的改变,悄无声息的影响,让我们养成了一个用有形有相看待世界的一切,来作为判断衡量的标准。但这种衡量往往限制了我们对事物真相的认知——无论是高度还是广度,乃至深度。因此呢,一定要在这个理念上也要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常讲,师有多种形式,不拘一象。其中之一即以理为师。正所谓,有理恭习开智慧,无理痴练老亦非

刚才提到无形无相这个事情。很多拳里的事,乃至生活里的事用有形有相去看,你看不明白。就像佛法所言的大致意思:用眼睛看世界,很多东西都是假相,即使你看的好像是真的,可实际上也是假的,因为很多事情的真相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那只是表象。因此,《金刚经》说的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通篇讲的都是变化之道。这些都是和太极拳练习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事情。正如本门秘本里所言:“一阴一阳,万法之王。”

有很多东西必须是你进入到那种相应的状态,进行深刻的体验,感知。只有在深刻的体验和感知当中你才能够感受到,才能超越用有形有相的手段所无法达到的效果。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髓。做为文化,它其实也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概念,不具体。那怎么能把它具体化呢?就是通过载体,与它匹配的载体去体现它。太极拳就是太极文化的最好载体。这个载体呢,对于阴阳的理念和概念,于身心上进行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诠释,感知与体验。

之前我讲过阴阳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可是既然无时不在,无时不有,任何的太极拳流派,太极拳招式当中也都有阴阳的影子,那为什么我们在练习当中,且具备着这样的条件下,却无法实现我们所希望的效果呢?这层道理可能很多人也有考虑。但这种东西你用脑袋想,你是想不明白的。前面已经提到过了,或许你们没有放在心上:有理恭习开智慧。有理就是合理,合理的练法就是恭行。所以,必须通过练,而且还得是正确方法的练。只有通过正确方法的练,你有实际的获取之后,你就渐渐知道阴阳是怎么个匹配法了。你没有合理的正确练法,你就是有阴阳也匹配不上。这也是现在练拳者多如牛毛,但是呢,有成就者却凤毛麟角的一个原因所在。关键就是你没有法。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想看看书,听听理,看看视频自学自学就能如何如何……哪有那么轻巧的事儿呢!

说到我们人人的阴阳在具备的情况下,怎么样得到整合,然后产生作用以达到效果?关键就在于这个中。这个中,我一提到,我们有些人就会想到中正,中定,中和,无过不及等等。没错,太极拳的中确实包括这些内容,但是我要跟你们讲的,将阴阳能够匹配整合到一块的中不是这些,而是中间的那个媒介。我们的太极拳发展到现在,丢了好多东西,对过去老玩意儿,核心的东西认识不上去。这是我们在当前致力于古传古法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做的。所以,这个中我必须要在这里重点说一说。

这个中在丹道修行当中有一个说法,称之为媒妁。因为过去的人在嫁娶的时候,必须经过媒人进行撮合才行。必须有这个中间人,你才能够谈婚论嫁。没有这个中间人就不行。这个日常的原理和丹道文化的修行是一样一样的。丹道修行有实际部位的中,有虚拟性质的中。虚拟性质的中就是意,但这个意不能是凡意,得是真意。而练太极拳有“用意不用力”这么一说,实际也是这么个道理。太极拳本来就是一种修行的方式,只是大家认识不到,不去按照修行的方式去遵守而已。人体周身的阴阳,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还是有形和无形的,你少了这个意的作用,它自己是不会有效应的。意是中间人,它是能让练拳产生诸多实际效应的那个重要的中。你用力就实现不了效应。否则,人人都早已有效应了。因此,我常常在讲课教学中提到一句话:道,不以力求!

整个的中国文化是个闭环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为人们受的教育是一根主线,在这个主线不偏离的前提下,不断分支,延展。但再延展也像大树的树干一样,你离不开那个根。这就像一个细胞通过裂变之后,你无论它演变成的什么,是脑袋,四肢,还是器官,组织啊,但是它那个成份终归就是那一个。因此呢,在练拳当中,如果没有一个中,没有这个中间人,你有阴阳,你具备阴阳,你练的再是阴阳来回变转的式子也没有用,因为你缺“中”这个玩意儿。

那么,怎么样把“中”这个东西落实了呢?我讲道理,做铺垫,折腾了半天为什么?就是为了让我们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然后我们才能好好的思考,跟上我的思路,进而去重视,去把这个中找到。这个中怎么找?就是在练中找的。怎么来练?有两个方法,一个是身体上有形有相的变化,这个叫做“借假修真好手段”。实际上,真正修的不是这个身体上的有形有相。但是不通过这个,你就实现不了你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所以,身体产生的变化,是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和目的必须具备的前提。

套路在以前叫拳架子,它不叫套路,以前没有套路这两个字的。套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从解放以后,被所谓的学院派们弄出来的新名词。原来没有套路这个名词,以前就叫拳架子。什么是拳架子呢?就是按照拳理,拳论的要领要求而对身体的骨架结构产生一个结构性的变化,简称拳架子。在此基础上的练拳,过去将之称为“行功走架”。外表看的是走一个个不同的姿势,实际走的是内里的骨头架子,还得是带着气功来走才行。想通过习练太极拳受益,无论是身体健康,还是技击理趣,这个我们必须得要认识到,非常重要。

练太极拳离不得阴阳。但阴阳很笼统,很抽象,只有通过具体的载体,具体的行为去来落实才行,否则就成了说教。为什么有“前人功夫好,今人理论高”一说?就是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合理的法把说的头头是道的理能够落实。所以,法是最重要的。因此,过去有“法不轻传,道不轻言”一说。但在太极拳发展到今天参与的人越来越多,真正的东西掌握的越来越少的时候,我们还是打破祖宗立下的门规,将法有选择性的呈现到世人面前。

阴阳的概念和意这个中的运用,在身体上必须得有具体落实的内容和部位。这个就是十三势是功法不是拳法的高屋建瓴的所在。练它就是为了把那个东西落实下来,把原理变成现实。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整个练习当中,对这个身体结构的变化要有充分的认识,重视它。一定要在古谱白纸黑字当中所加载的“行功走架”这四个字当中重视前面那两个字——行功。你没有功,那怎么行呢?因此你必须把这个功练出来。习练太极拳有一定年份和深度的人都知道有拳功一体这么一说。什么叫拳功一体?就是在行功走架的时候,外有其形,内有其物。

有其形,指的是在阴阳原理下的骨架之间彼此的变化。如提顶、吊裆为一对上下的阴阳对立;含胸、拔背是一对前后的阴阳对立。它们本是相矛盾,相对立,反向的,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通过用意将这些变化进行整合性的串联。这种串联离不开有形的中间物——脊椎,和无形的中间物——真意。你没有中间脊椎这块的变化参与,你上下怎么做都没有用。而含胸拔背,松肩坠肘等等这些这都有助于肋,脊的变化,通过他们的变化才能把上下,前后,左右进行一个衔接整合。同时,也可通过含胸拔背把两个手臂进行整合。左右亦为阴阳。拳谱里有“灵通于背”一说,如果你不产生这样的身体骨架变化,你这两个胳膊就彼此说不上话,就做不到左右这个太极圆的建立。

李亦畲对此说的好:“两膊相系”。说的就是两臂要变成一体。而相系一个指的是两个手的劳宫要纵保持相吸的状态,这为虚的阴阳建立;另一个是后面这个背,因为两个手臂是有实际生理连接的,连接点在背。用背的这个实的部分进行连接,用劳宫这个虚的也进行连接,这个就是练拳当中“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落到实处的练法范例。一个后,一个前,一个虚,一个实。这样的话,练起拳来就像球形滚动一样——手里看似无球。却又犹如有物一般,练的就不一样了。

而下面的两条腿这对阴阳也极为有讲究。它们的阴阳效果并非是两个胯建立的。因为两个胯仍然不是一个整体。它得通过后面那个尾骨作用才行。这都是练法当中秘诀的关键点。只有通过这里,才能把分成两半的结构给它真正的串联上。而不是盆骨给它串联的有形有相的认识。盆骨是死的,尾骨是活的。得用活的才能操控两个胯的来回合理转换。如果你不在那个点去注意它,去作用它,它自己就会不发挥作用。就像筷子放在那,如果你没有意识去拿筷子,那筷子就不会有变化。你得有意识做这个事才行。你没有意识当然就不会做这个事情,这个东西月就不产生作用。所以说,上下肢的阴阳,躯干上的阴阳是通过什么连接的?是有形有相的部位,这些部位的前提必须全是处于“中”的。而这些有形有相的中”又是由“无形无相”的中所控制的。因此,练太极拳要“用意不用力”。

在练拳当中,这些地方必须得产生结构性的变化,以前秘传的太极拳就是这么练的,现在普及了后大多不是这么练的了。最起码我们见到的广场上的,以及竞赛套路等等就都不是这么练的。我常讲,你别管它叫什么太极拳,咱得讲道理。你符合其理,你肯定就会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你练的不合理,那你练什么拳都没有意义。其实,当我们把问题看的简单了就会发现,无论什么太极,你怎么练都没离开人体。怎么练,那些要领要求你都不能不去遵守。遵循那些要领要求,你的身体是不是和原来相比产生了实际变化?你如果没有什么变化,和你原来的骨架架构没有什么不一样,而只不过是形式不一样了。

你说我练太极拳,我会各种招式了,与原来怎么能一样呢?但我告诉你,你那只能叫做表象,因为实质性的结构和意识作用没有发生它应有的变化就不叫做拳。因此,练来练去你还是那么回事。你顶多是比别人会打,熟能生巧。看着挺好看,但你出不来太极独有的那点东西。因为你缺东西。

我讲的这些东西,哪个跟门派有关,哪个跟招式有关?跟这些都没有关系。它是人体实实在在的变化,而这种实实在在的变化可以放之于四海,通用于一切的太极拳习练当中。你只要是想出效果,无论你是为了健康,你还是为了练出功夫来,或者想品味、体会它其中的理趣,你都必须按它这个来。你不按照它这个来,就不可能实现这个效果,这是老祖宗研究这个东西特别缜密的原因。

我们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怎么能够让练拳在阴阳上符合原理,产生好的效果?一个是将阴阳范畴内的两两相对的事物将之平衡,一个是在平衡当中进行衔接转换的串联。否则的话,就不能实质性的真正解决问题。现代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理论家遍地都是。一练,周身与理不合,这都能说明问题。法,才是真正重要的!

有一句话说的好:皇天不负有心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什么是有心人?有决心,有信心,有恒心的人。想练好太极拳必须得有这三个心。练太极拳不能急功近利,上午种树,下午就想乘凉的想法要不得。要知道,欲速则不达。这是千古不易的道理。要把太极拳做为这一辈子,直到断气才算完结的事才行。之前,我从有形有象上讲怎么匹配阴阳,匹配阴阳你能够做到和不能做到会怎么样。匹配阴阳必须得通过身体结构产生实质性的变化,让各个地方的中,把相矛盾,相对立的身体这些部位结构整合,然后成为一体,这是有形的。无形的是里面的劲,这在你整个实质性的阴阳串联上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你光整合身体结构,但里面没有劲,你仍然是整合的不完善,不彻底。所以,太极拳通过借假修真的练,就是为了开发那个整体的劲儿。而想练出这个劲,不仅要形体结构有变化,你还得做好松的功夫。

你不松的话,跟身体原来的状态没有什么区别。你不松的话,你想通过用意而让形产生合理的变化绝不可能,你实现不了。而提到这个松,我们好多人搞不清楚,一是认为放松,二是松的稀里哗啦,这些都不对。实际上这个松怎么回事,它就是为了中和那个紧的。它是为了松紧适中。否则就是不及或者过。

说到这,又得说到阴阳。它必须符合阴阳的那个原理。原来的身体没有平衡,达不到平衡,所以我们说紧,有隐患。你通过松平衡了紧,就符合道,它就是道。你有紧无松,偏紧或者偏松这个都不行。因此为了解决偏紧的问题,就得用松中和它。但是你不能在整个中和的过程当中,你从一端跑另一端去,你不能在两个极端。这就好像两个天平似的的,这面重100斤,那边重200斤,然后那边200斤一看,不行了,这边整300斤,弄来弄去的,你老是没办法平衡,没法做到水平。

所以说这个太极拳的这个松字,在开始练习的阶段就是为了中和那个紧。中和意味着逐渐平衡。因此,真松者不松。是整整好好,无过不及。你在这种状态下,你所形成的新的做功模式,做功状态以及劲力,它就不硬,也不软。它整整好好,这就是劲。因为它是在中和的条件下而形成的劲,中和就是太极态,所以太极态下形成劲就叫做太极劲。

而提到这个劲,我们要继续说了,怎么把它实现?刚才讲了,通过这个松去中和这个紧来实现的。没错,但是我仍然要讲借假修真,你得有具体部位,实际练法。因为,阴阳的概念太抽象了,必须在身体具体部位上把抽象的东西落实,因此我们就有了拳谱当中所说的其根在脚,我们在练习当中就要先做到松到脚下。怎么去实现,就是通过无极桩。为什么从下一节一节往上松,从大道之理而言:反者,道之动。你从上往下来,就是常态性的,常规性的,不符合“道可道,非常道”。与之相反,你就合乎道。那样,道就会动起来,否则在那它不动,就像筷子在那相当于道。如果你不这么去做,就是不按照拿筷子那个性质去做,那筷子肯定不会动。你只有符合其理,按照它的性质去做了,这个筷子被拿起来,它就动了。

道和筷子一样,无论你做或不做,它都在那里。是随时随地都存在的。关键就看你的方法与它是否能匹配上。所以古人讲的好:道不远人,而人远道矣。说的意思就是你的方式、方法与之对应不上。我在公众号的文章当中曾提过,这个道就像无线电波。空中都是无线电波,但是你如果不成为接收器,或者你不通过细调,微调,调到那个频段,那么,电波即使有,可它进不来。但你不能说它没有,不存在。只是我们自身的练法出现了问题。所以说,练法非常重要。

我们这种练法与别的大众化练法就是不一样。前两天有一个人加我微信号:xuewenyu618,就跟我讲,说薛老师,我看了你的文章,也看了直播当中视频,怎么跟我学的站桩不一样呢?我说怎么不一样?他说我练浑元桩,我这个站了好长时间,偶尔有点感觉,但不是那么回事,更多时候是没有感觉,反正我每天就是站。我说你不对,你越级了。怎么越级了呢?你手一拿,你重心必然会起来。这是人体力学原理。你想啊,你手放在身体两侧垂着不动,你的重心都不容易沉到脚上去,你就更别提你手都拿起来了。站桩也好,练拳也好,都得先把根基打好,总是让你的重心在下面,就是我们所谓的气沉丹田,伏气。

把气伏住的,你怎么动,气不往起拔,你这才能练那个。过去人讲,服气须伏气,伏气不伏气。服气指的就是吃气,吸气,纳气。而伏气则是指自己的重心始终在低下,如不倒翁。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练那个站桩。他说,这个讲的有道理,可是现在都两手抱在胸前。这么教,这么站。我说,这个你就不懂了。怎么讲?武术这个行当也属于江湖,水深着呢。不是练武术的人就都有德。而且有时跟德没有关系。他这样做一个是为了自己生存,第二有的时候挑徒弟,他用这个考验人。那么会怎么样呢?它教东西会给你掐头去尾,你有没有感觉,站着也有感觉,但是能不能练出来,练不出来,缺东西。缺什么?你没有根,你没有沉下去。你只想往上练,你总是浮着的,你手一拿起来,你想练根你练不到。你手拿起来,你练的就不是根了。

正确的练法是脚底下有东西之后,开始再往身上去练。这个就像人长个似的,先得脚下有,一点一点上到腰,再上到身上。这个时候再涉及到撑抱。你底下都没东西,你说撑抱,你拿什么撑抱?那不是人为想象的承抱,你底下有东西了,到腰了,腰能够把这个劲借上来了,你这一借就上手。能一样嘛?他一听,说真是那么回事,要不我怎么练好几年了都不行呢!

所以,我每每都苦口婆心的告诉大家,一定要从无极桩上练。它从哪一点上来讲,都是合理的。无论从道理上,还是它那个次序上,作用上,它都是最合理的。为什么从脚下松?打个比方,这是一摞砖。你从上面一块一块拿,你砖拿下去了,可是并没有解决你底下那些砖的放松,如果你从底下把砖往下一撤,你会发现整个砖会往下落,我们拿常识范例来说这种松,和那种松有什么不同,可能仍然无法很好来说明。那么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人体平时是处于什么样的体重分配?是在我们的下肢作为支撑点的同时,脊柱也在帮下肢分配着地球引力和自身的重量。这是很科学的吧?所以,我们只有把太极拳与人体在结合实际的情况下,才能够掌握好练习的方法。

今天我从八点到现在讲了一个多小时,专门给大家说了,在具备阴阳的情况下,在练习的内容当中,有阴阳的情况下,怎么能让我们把阴阳发挥好,进而让我们有好的结果和效果。无论从哪个方向,哪个角度实现我们所要的目标,怎么才能做到?就是这个中——有形有相的中和无形无相的那个中。在他们之间进行整合建立而达到我们的目的。

希望今天讲这些对大家在练十三势当中能够起到三心的坚持:决心,信心,恒心这样的效果和作用。千万不要以为我们练的东西多么简单。要牢记大道至简。简单当中练的东西并不简单。你动作一复杂了,很多东西你根本就顾不过来。今天就说到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