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经典注释--- 张肇平

 小功架 2016-09-07

    1【原文】

  太极拳十三式,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实即八卦、五行之合称。

  【注解】

  太极拳原名长拳,又名十三势。观张三丰真人《太极拳论》后段“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式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方正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中载“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也”,所述十分明白。

  2【原文】

  十三式者,一炁之演练也。

  【注解】

  “炁”。指真炁言。一般学者将气分为三成,即米谷之气、自然大气与真炁。可谓言简意赅。这里称“一炁”,自然是指“真炁”。真气又称元炁、丹炁、真元之炁、真阳之炁、纯阳之炁,一般称作先天的虚炁一炁、真一之炁、真一之精、天然元炁、清空一炁等,这个真炁本来是无任何征兆和感触现象的,它是后天精气神的根本。如果没有后天有形之气,则如“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则先天真一之炁也就没有生发的基础,哪里还谈什么“一炁演绎”呢?不过这里既称一炁演绎,就如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绎化为六十四卦。由一炁演绎为十三式。有演绎就有归纳,即由十三式而复归为一炁。正如六十四归为八,为四、为二、为太极一样。

    3【原文】

  天下之武术,莫不存有此十三势。

  【注释】

  天下之武术,大别有之内家与外家、武当和少林。其拳的种类繁多,一般分为247种。太极拳则可分为8种。但无论哪一种拳,都离不开“八门”、“五步”十三势。

  4【原文】

  中定者,九宫也,也为先天元炁之所藏。亦即真炁穴之位。上对夹脊,下对尾闾,与灵性涌泉呼应契合。

  【注解】

  中定,为太极拳十三势中最后一势。从掤和捋到顾和盼十二势中,势势都以中定为主,势势都从中定中出来,有中定然后又一切势,一切势都不能离乎中定。太极拳千变万化,都是先有中定而后能有变化,即一切变化皆从中定中出来。太极拳论云“其根在脚”。无论行拳与对敌,上身之重量必须寄于下盘,使着地之脚如生根,这就叫中定。任他变化无常,这中定却是永远的,不变的。中定属土,天地万物都以土生,土中含有一点先天元炁,此炁为十三势之基,无此炁五行八卦不能生化。人的重心在腰椎骨,拳家称为九宫。两手两足两肩两胯为八卦。腰椎骨在腰之第3节,统称为真炁穴,在仙骨之上一寸三分,其前与丹田相对,上对脊,下对尾闾,并与灵性涌泉呼应契合,所以腰椎一动,全身都动。夹脊在胸背,尾闾在尾底,灵性在人头顶,涌泉在脚下,此所以腰一动则全动也。

  5【原文】

    势者,内涵炁机,是活的;架者,则无生机,是死的。

  【注释】

  势,势为由力量所激发的动向。转圆石于千仞之山,曰势。洪水之就下莫之能御,曰势。方动之始,正有可乘之机。有机可乘,谓之得势。郑曼青老师说:“太极拳之力,譬如薄于一纸片,其对方击出之力,譬如长江大河滚滚而来,何以御之?若与正面御之,虽千斤铁索,不足为用也;然以一纸片沿其流、顺其势而去之,则纸片又何其伤也。这与道家所说“知其力,用其势”,儒家所说“虽有智慧,不如称势”,同期旨趣。”可知这势是活的、柔的、有生机的、自然而然的。而架只有形体的存在,没有气机的内容,是死的、硬的、无生机的、壁立不动的。所以三丰真人定名为十三势,良有以也。太极拳谱十三架势所载“势架程序”所称“势架”,系指十三势拳架五十五个势子排列顺序,势指十三势,架指十三势套路五十五个势子。观各家之所著,式与招有时是同义字,势称十三招,可以称为十三着,但不能称为十三架。

  6【原文】

  分者拳势之变化,属演绎,目的在于走化粘随;合者劲气之凝聚,属归纳,目的在于攻人发放。

  【注释】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者,一阴一阳也,一动一静也,一分一合也。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再分可以发生无限的变化,科学家称此为演绎法。拳术家可以用以走化,以黏连粘随对付任何来犯的敌人。合则有凝聚十三势的劲气合二为一的意思,准备发动劲气,攻击敌人。科学家称此为归纳法。拳术家用以凝神聚气,蓄势以待敌人。天下事有分就有合,有合就有分;有归纳就有演绎。故合者,归纳也,一气之凝聚也;分者,演绎也,一气之鼓荡也。

    7【原文】

  拳势之伸缩变化,步法之进退穿插,皆依元炁而生化。

  【注解】

  练太极拳,讲求的是气势,不是端死架子。一伸即变化,或旋或扭,八卦即成,八手即可合而为一,分而致万,使敌人不知如何抗御;一缩即凝聚,则不动如泰山。虚以待敌。此亦是太极动而生八卦,静而仍归一炁之谓。太极拳之进退穿插,全仗步法。这步法不是随便乱动,而是都依元炁而化生。今日一般人多走外架的盘练,忽视人体的结构,不研究内窍外穴,殊为可惜。称元炁,指元真之炁言。

  8【原文】

  鼓荡内敛者,一炁分合也。即先天化后天,后天合先天意。

  【注解】

  鼓荡,动也、气也、一炁之分也,即由先天化后天之意;内敛,静也、神也、一炁之合也,即由后天合先天之意。故真人习拳,特别重视起势和收势。

  9【原文】

  练习十三势必须与一炁相结合,否则便是死架。

  【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是三丰真人为道门弟子及社会人士精心设计的祛病强身延年益寿之动功。特别重视八卦五行,行拳者必须在八卦五行中求生克之理。八卦五行皆由土生,土中含有一点先天元炁。此炁为十三势之基,若无,五行、八卦不能生化。这即是说:无先天,后天便无法生出,如果只有后天而无先天元炁为基,即成有架无气之空架。

    10【原文】

  十三势之外形要求,固为沉肩、坠肘、松腰、坐胯,如不能使神经、筋脉、骨节之元真扭结不散,随着伸缩钻翻,贯注于内窍外穴,仍难生效。

  【注解】

  技击家将拳术分为两大类:一为外家拳,一为内家拳。外家拳看重练外形,内家拳看重练内气。太极拳十三势虽为内家拳,着重练内气,但亦重视练外形。十三势练外形时,特别要求:沉肩、坠肘、松腰、坐胯。而于每一要求中,必须与内气结合,使神经、筋脉、骨节之真元扭结不散,随着伸缩钻翻,贯注于内窍外穴,方合规矩,才生效验。不能只求其外形架势之美观。

  11.【原文】

  迈步时,应以尾闾上下对直,并与支持身体重心的脚跟结合,身体才能正直,不偏不倚,中劲相聚,神炁贯顶,此为三元步法。

  【注解】

太极拳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所以特别讲求步法。如步子不合,重心即有偏差;重心有偏差,身体即不稳;身体不沉稳,一动便倒矣。所以迈步时,必须以尾闾上下对直,并以支持身体重心的脚后跟相合,身体才能正直,不偏不倚,中劲相聚,神炁贯顶,这步子就叫做三元步法。如忽略此点,妄谈顶头悬气与一气贯穿也。

  12【原文】

  一伸即变化,一缩即凝聚,是即太极。动而生八卦,静而归一炁,这就是太极拳。

  【注解】

  太极一动,即分阴阳。伸为动,为开,属阳,可以千变万化;缩为静,为合,属阴,乃即归为一炁。所以行功时应精神专一,默默用神意去内听自己的炁机与内窍外穴转动的节律,配合外架之旋扭伸缩,开合伸缩,变化凝聚,是即太极动而生八卦,静而归一炁也。故无阴阳,即无太极;无阴阳变化,就不是太极拳。

    13【原文】

  听劲有二:一称外听,一称内听。前者系指推手时以收去听对方之劲炁而应答随化,后者系指盘架时以灵去听自己之劲炁而合关窍玄机。

  【注解】

  太极拳论虽曾释听劲之要诀,但均未说明听劲之种类。其实听劲有两种,即外听与内听。外听即习推手时所用,是听对方的劲炁而予应答随化;内听乃是自己盘架时应六神合一,以灵觉去听自己的劲炁,配合关窍之玄机。久久习之,自己身中的炁机与转动,才能使各个筋骨关节都能慢慢相结合致用。

  14【原文】

  太极拳要慢要松,旨在内听自己之炁机,流行全身,结合窍穴之玄妙。这是练成内功的秘诀。

  【注解】

  敬、静、定、慢、匀、柔、圆、松、整,是练太极拳的九字要诀。其各字之用法,笔者在《论太极拳》书中言之详矣。一般人谈太极拳要慢要松,意在气能流通全身。这话虽然不错,然其真正之目的,在于求虚求静,固结神炁,使炁机与形体(即先天与后天)密切相合,并可以听到自己体内之炁机流行全身,与各窍穴相结合。形体可以控制炁机,这是练成内功的妙法,应该注意。

  15【原文】

  无形支配有形,是政治之秘;有形控制无形,是练功之秘。

    【注解】

  天地之间,都是无形支配有形。只有练太极拳,才是有形支配无形,方为入道之真谛。因为先天赋予后天所现形于天地者,为宇宙自然生化转变之法则,人身同于天地,当亦不出天地之数。练太极拳的人同修道的人一样,是以后天之身,返回先天之机,即有形控制无形,如此才能成其金刚不坏之身,与天地同寿,同道能不深悟!

  16【原文】

  十三势既喻八卦、五行,就不能忽略卦气,就不能不知生克。不知内窍外穴,强配呼吸而练,怎么不出气病。

  【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是一种深奥难练的武术。不但要遵照老师的指导勤于苦练,尤需虚心研究人体的结构,了解内窍外穴。如果你不懂生理卫生、气血营卫,勉强将动作配合呼吸,不仅练不出功夫来,恐怕反而会引出许多毛病。试想:十三势既喻八卦、五行,就绝不是勉强附会的几个名称,凑成八数即谓之八卦,凑成五数即谓之五行。既说卦,就不能忽略卦气;既说五行,就不能不知生克。是深入了解者。

  17【原文】

  中定属土。内中含有一点先天元炁,此炁为十三势之基,无此炁,则五行八卦不能生。

  【注解】

  八卦,有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之分。前者为伏羲氏八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后者为文王八卦,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巽东南、艮东北、乾西北、坤西南。五行为:东、南、西、北、中,金、木、水、火、土。十三式,炁、捋、挤、按、采、炁、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中央戊巳土,所以中定属土,途中含有一点先天元炁,万物都由土生,十三势若无此炁为基,五行、八卦就不能生化。故五行之所以能相生、相克,八卦之所以能千变万化,全赖此种一点先天之炁也。

    18【原文】

  十三势八法,为后天八卦,故其形象圆。即一切动作,都在圆中生化。

  【注解】

  十三势既有先、后天之分,因取名炁、捋、挤、按、采、炁、肘、靠而喻为后天八卦,则其形象圆,既为圆形,则一切动作都应由圆中生变化。不管发、放、收、化,都在腰椎扭转,配合旋肩、运肘、坐胯。外面的八势形成,而内在的元真相催,如此发人才能有劲,所以势者,劲炁之变化也。十三势者,十三种劲势之内含也。

  19【原文】

  太极拳一动,其劲即合于八卦圆圈之中,无论手法或步法皆在圆中求启(契)机、求变化。

  【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既为圆形,则其一举动,其劲即含于八卦圆圈之中,出手一旋一扭,迈步一进一退,八卦即成。其中八种劲炁内含相随,连绵不断,尽在圆中求契机、求变化。

  20【原文】

  太极拳利用圆中之劲,旋弹于敌,这旋弹劲为八势合一,即后天还于先天,故发人而不见其形也。

  【注解】

  太极拳技艺精湛者,往往没有看到彼动,即将敌人发出寻丈之外,这并不玄妙,而是彼利用圆中之劲旋弹制敌。这旋弹之劲,即为八势合一之劲。所谓八势合一,即为后天还于先天,其所发之劲,即成先天混元一炁,所以发人而不见其形。这就是内功拳。如果不重内功,只片面分作八个架子来练习,十三势之精华便完全没有了。

    21【原文】

  太极者,一阴一阳也。太极拳者,即借阴阳变化之招式而称为拳。举凡无阴阳即无太极,在拳术中无阴阳变化,就不是太极拳。

  【注解】

  太极者,一阴一阳也。这一阴一阳,在太极拳来说,便是一动一静、一刚一柔、一开一合、一进一退、一伸一缩,变化万端。若行拳时无此阴阳变化之招式,就不是太极拳。一动而无阴阳,即非太极。所以我们不可武断,指说某派是死架,不是太极拳。当然,所谓阴阳,自然包括外形与内炁两方面。因为不管何事,总有正反两方面的,有外就有内,有有形就有无形。万不可疏忽。

  22【原文】

  太极拳内之炁、捋、挤、按、采、炁、肘、靠之用法,就是由五行而生,由五行的阴阳变化而来。

  【注解】

  炁、捋、挤、按,即坎水、离火、震木、兑金,四正方也;采、炁、肘、靠,即乾金、坤土、艮水、巽木,四隅角也。四正四隅,合为后天卦位。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之五行也。后天卦主用,所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即太极拳内八字之用法,就是由五行而生,由五行的阴阳变化而来。比如用炁字,如果一炁到底,就没有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阴阳。没有阴阳,就不能称之为太极之式。又如采,原有虚实不定之意,彼若真实,我则采之,未有不跌。彼若虚受,还我以靠,我如真采,彼被彼靠而翻仰。若我之采为虚,彼靠则扑空,扑空则未有不倒。所谓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生克变化,其用甚宏。应予深切研究。

  23【原文】

    太极拳之阴阳变化,并不只是阴变阳,阳变阴,虚变实,实变虚,而是无穷无尽的。

  【注解】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一开头就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生变无穷无尽。可知阴阳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太极拳招式之变化也是无穷无尽的,如有其穷尽,而将招式固定起来,则“太极”之意已失矣。岂仅是“阴变阳,阳变阴,虚变实,实变虚”一点而已哉?

  24【原文】

  前进有阴阳,后退亦有阴阳,故前进是要用腰胯之旋扭而上,以右手化,即以左手发,以左手化,即以右手发。

  【注解】

  进为阳,退为阴,左为阳,右为阴,这是大原则,不可以把它看成死的。须知前进时有阴阳,后退时亦有阴阳。在观念上不能把阴阳分开,如一分开,就有间断,有间断,就造成旧力新力的说法。所以用直劲发人,或用直劲后退,都会造成不良的结果。因此,前进时要用腰胯之旋扭而上,以右手化,即以左手发,以左手化,即以右手发。所谓化,就是发,发就是化。如腰部扭一往直前,或双脚叉着不移动,身体前俯后仰,这就是致败的架子。

  25【原文】

  八卦是阴阳自然生化而成,所以是活的。

  【注解】

  圣人画卦,观天察地,是自然的,八卦是阴阳自然生化而成,不是人造的。凡人造的都是死的,天地阴阳自然的生化,才是活的。所以太极图的旋转是自然的。

    26【原文】

  天地一阴阳,物物一阴阳,故阴阳不是只在手上,即脚上、腿上、膝上、胯上、腰上、肩上、肘上、腕上、掌上、指上,以及体内。即窍穴真炁都是一举动间,阴阳连接变化,为一整体。

  【注解】

  三丰祖师在“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中说:“二炁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炁为阴阳,阴静而阳动,阴息而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生化,始育万物。”可知天地为一阴阳,万物亦为一阴阳也。比如我们打太极拳,不但是手上有阴阳,即脚上、胯上、腰上、肩上、肘上、腕上、掌上、指上,以及体内的关窍与元真之炁,都在一举动之间,阴阳连接变化,为一整体,如此才能产生大力量。

  27【原文】

  在一举动之间,本身的阴阳相结之炁,能与天地元真之炁结合成一整体,是为太极拳之高手。

  【注解】

  研究中国文化的人,都知道太极拳“天人合一”的道理。尤其老庄哲学,认为人与万物同源。三丰祖师创造太极拳十三势,教人“功拳并练”,告以“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并济,动静相因,始成太极之象,相辅相行,方以致用”。久久习之,则在一举动之间,本身的阴阳相结成炁,亦能结合成一个整体,这样的拳式,才能称为太极拳之高手。

  28【原文】

  拳理就是道理,道理就是以道为体,以理为用。拳架不守道,如何能用,用而无理,则非太极。

  【注解】

  拳通太极而称之为太极拳,当然与太极的自然生化有关,有其道,有其理。比如太极拳论、太极拳歌,都是太极拳理,这拳理就是真理、道理。它处处以“道”为体,以“理”为用。如果我们练拳架不守“道”,此势如何能“用”?“用”而无“理”,这就不是太极拳了。

  29【原文】

  迈步不用腰,即为死步。

  【注解】

  太极拳的步法很多。不管你用什么步法,都有一个原则,那就是阴阳分清,配合腰胯。如果迈步不用腰,所迈之步皆为死步。步子死了,那就只有挨打的份儿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