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正德三年的时候,西南大山深处,大风呼啸,在苍茫林海之间穿梭,偶尔传来一两声凄厉的狼嚎声。 在一个岩洞之中,有着一副石棺,石棺中坐着一个面容憔悴,略显消瘦的中年男子,岩洞旁有几张石床,几个年轻的仆人在那里睡的鼾声大作,而这个蓬头垢面的中年男人则睡意全无,他坐于石板之上,仿佛是混同于尘世的明珠,又好像是天地灵发之物。 然而在毫无征兆的时候,一声惊雷从天而落,这个男子一阵颤抖,忽然瞪大双眼,呼啸跳跃,手舞足蹈,摇头晃脑。 仆人们当时惊醒,看着主人这一幕,心想:“主人难道疯了吗?这三更半夜为何如此闹腾?” 而这一切真正的原因,只有主人自己内心明白,这一刻他“彻悟”了。 读到这里的时候,很多人也都明白,这个人正是王阳明。 王阳明此时位于贵州西北的大山深处,万山丛林之中,这个地方名叫龙场驿,而这一个事件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龙场悟道。 被人称为心学圣人的王阳明,正是在这个山洞之中,揭开了他生命中的重要篇章。 王阳明,其实本名叫做王守仁,字伯安,是浙江余姚人,曾经在绍兴会稽山的阳明洞隐居修道,后来又创办过阳明书院,被人称为阳明先生,所以现在的人都称之为王阳明。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和作用,而他的心学思想也是围绕着悟道之后的八个字引述的智慧: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根据历史记载,王阳明出生的时候,带着一些传奇色彩的故事。 王阳明出生那天,他的祖母梦到一群天神,架着五彩祥云,浩浩荡荡从天而降,云中有一个仙风道骨的神人,怀中抱着一个婴儿,神人飘然而来,将婴儿放到祖母手中,然后径直离开,祖母惊醒的时候便听到王阳明呱呱落地的声音。 这个时候他的祖父喜出望外,觉得这是天降神子,后来为孩子取名时,觉得这个孩子是神人驾着五彩祥云送来的,便为孩子取名为“云”。 但是事情总是喜忧参半,让王家人高兴了一段时间之后,却发现有一个事情让他非常头疼,王阳明5岁的时候仍然不会说话,就在他的家人为小孩是否是聋哑人而表现的忐忑不安时,一个云游和尚经过这里,摸着王阳明的头就说:“好个小儿,可惜道破了天机。”说完飘然而去。 他的祖父抓耳挠腮,想了很久才明白,原来这是被自己取的名字给道破了天机,于是把名改去,从《论语》中取自“守仁”二字,全名为王守仁。 据说王阳明刚开口说话的那一天,就一口气将很多圣人之言一口气背了出来,很多人大惊,问他为何能有着这般成就,王阳明说:“以前我虽不说话,但是父亲读书的时候,我把内容暗暗记下了。” 这些都是历史记载,虽不可信,但是也为王阳明的传奇人生添上了浓墨的一笔。 王阳明是一个神童,从小他的神童色彩就流露无遗,10岁的时候就能够一挥而就提笔写诗。 有一次,他的祖父带着他和朋友一起陪老友叙旧,几人想以酒会诗,王阳明见状就跟祖父要笔,洋洋洒洒写出一首诗: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诗词倒是平凡无奇,但是其中的意味却让人回味无穷,因为诗词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写的,其中体现的更是王阳明观察事物的角度,从这里也能找到王阳明未来心学的影子,因为古今中外的哲学史,核心其实都离不开辩证法思想的论证和引述。不管是中国的老子和庄子,还是国外的怀疑论鼻祖皮浪,包括康德的哲学,都是以事物的不同角度来出发,认知事物的多重展现。 王阳明这样一种思考事情的思维方式,也为他后来的心学成就,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后来过了几年,王阳明被父亲送去读书的时候,就告诉自己的老师,自己有当圣人的志向。 后来在15岁的时候,又一个人就骑着高头大马,独自离开家游历长城,登上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站在巍峨雄壮的城上极目远眺,并且立志要以武定天下。 就是这样,从小就带着传奇色彩生长的一个孩子,似乎注定就要肩负着不一样的使命,而王阳明接下来的人生,更是验证了这一种猜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