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短气的中药治疗

 fang library64 2020-01-30

  【证治方药】

  (一)水饮内体

  1,临床表现:形体壮实,短气而气不得续,呼吸迫促,但无痰声。可兼见胸闷气塞,背冷如掌大,眩晕,心下坚筑,口渴不欲饮,有咳喘、哮病史等。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弦,可两侧或单侧脉见之。

  2,病因病机:水饮停留,阳气不化,饮邪阻于胸中,气不下行而上逆。

  3,治法:化饮温阳,理气降逆。

  4,方剂:橘枳姜汤(《金匮要略》)合茯苓杏仁甘草汤(《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陈皮6~10g,枳实6g,生姜10g,茯苓15~30g;杏仁10g,甘草6g。

  方义:陈皮、枳实理气和胃,茯苓利水化饮,生姜温中降逆,杏仁宣肺止咳,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若背冷形寒,脉沉者加桂枝,生姜改为干姜,以温阳化气。

  5,变通法:若有咳喘不熊平卧者加麻黄,干姜、半夏、五味子、细辛,即可用小青龙汤(《伤寒论》),降逆平喘、化饮宣肺。

  (二)肺气虚弱

  1,临床表现:形体虚弱,短气不足以息,少气懒言,动则气促,声音低微。神疲乏力,自汗易感,面色苍白。舌淡或红。脉虚细或兼数象。有肺痨等久病史。

  2,病因病机:肺主诸气,肺气不足,气道不行,故致短气声微。

  3,治法:补肺益气。

  4,方剂:四君子汤(《局方》)合补肺汤(《永类钤方》)加减。

  药物:生黄芪10~15g,党参10~15g,白术10g,茯苓15g,炙紫菀10g,五味子6~l0g,甘草6g。

  方义:黄芪、党参益气补虚,茯苓、白术健脾助运,紫菀润燥止咳,五味子益气敛气,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若气短促者,倍党参加自芍,益气敛阴,“使肝胆之邪不敢犯也”(《脾胃论》)。若腹寒、背冷者,加肉桂助阳温寒,即合保元汤(《博爱心鉴》)用。若舌质红,脉虚细数,为气阴两虚者,用生脉散(《内外伤辩惑论》)合麦门冬汤(《金匮要略》)法,加麦冬养阴,半夏和胃。

  5,变通法:若久病产后,年高体衰,正气耗散者,短气不足以息。虽有痰火,亦不可作有余治。当予大剂生脉散为君,少佐陈皮,扶接元气为主。失血后虚火上逆,或发热唾痰者,见有肺肾不足者,可予生脉散加黄芪、生地补益肺肾。

  【评述】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则短气。”“夫短气,有微饮,当扶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两篇相关文字,对水饮内停引起的“短气”证治述之周详,故录以备存,可资师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