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侯国:藤国

 zqbxi 2020-01-31

滕国,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之后分封自己的十四弟姬绣于滕(今山东滕州),是为滕叔绣。公元前414年滕国被越王朱勾所灭,不久复国。后又被宋(一说齐)灭掉。共传23世。古滕城是滕国的国都,距离山东滕州7公里。有一种观点是,滕始封可能在卫地,后改封山东。滕国灭亡后,其王室后裔纷纷外逃,为了不忘国耻,永怀故土,遂以国为姓,改姓为滕氏。

滕国

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前1046年立国,前414年被越王朱勾所灭。始封祖是文王之子错叔绣(封侯爵)。今滕州市西南14里处有古滕城遗址。该国与鲁国关系密切,并依附于宋、晋国,参加大国的会盟和战争。公元前415年为越国所灭,不久复国。后又被宋(一说齐)灭掉。共传23世。

  滕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滕错叔 姬绣 前1081年—?年

  

  姬嗀

  (世系不详)

  滕宣公 姬婴齐 前651年—前641年

  滕昭公 姬元(姬寿) 前640年—前600年

  滕文公 前599年—前574年

  滕成公 姬原 前573年—前539年

  滕悼公 姬宁 前538年—前513年

  滕顷公 姬结 前512年—前491年

  滕隐公 姬虞毋 前490年—前484年

  滕考公 姬麇 前483年—?年

  滕元公 姬宏

  滕仲

  滕侯 姬苏

  滕命仲

  滕侯 姬虎

  滕伯 姬文

周公东征后封其弟错叔绣于滕,今山东省滕州市西南7公里有古滕城即其国都。有认为滕始封可能在卫地,后改封山东。春秋初期,滕、鲁关系密切。《春秋》鲁隐公七年(前716年)已有记载。前712年,滕侯、薛侯朝见鲁公,争行礼之先后位置,滕侯以姬姓得为先。战国时,孟子曾到滕国拜见滕文公。战国初期,滕国即被宋康王所灭。

周公东征后封其弟错叔绣于滕,为滕侯。 滕国与鲁国关系密切,并依附于宋、晋国,参加大国的会盟和战争。

春秋初期,滕、鲁关系密切。《春秋鲁隐公七年(前716年)已有记载。前712年,滕侯、薛侯朝见鲁公,争行礼之先后位置,滕侯以姬姓得为先。

战国时,孟子曾到滕国拜见滕文公

战国初期,滕国被宋康王所灭。

滕国故城位于滕州市西南,距市区约5公里。据史料记载,“故城周围二十里内有子城”。现故城城垣依稀可见。“外城”略呈方形,车西横陈。沿外城西墙南云,有一段堑壕,俗称“西海子”为昔日的护城河,外城内东南两端可有洼沼一片,积水成泽,昔日植满莲藕,有“两池荷花,一城芙蓉”之称。“子城”在外城中央,略呈方形,周长10余华里。近百年来当地居民在原城基上围土筑寨,以抵御兵祸水患,现“子城”高出地面3-4米,城墙顶上植满槐树,绿叶成荫,花香四溢。城内有滕城村,村四周是一片葱绿的果园和农田,焕发着勃勃生机。城东北隅有一高台,为“文公台”,亦称为“灵台”,台下有一池,传为“灵池”。《孟子·梁惠王上》记载:“文王以民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为灵台,谓其沼为灵沼”。滕文公效法文王筑灵台,掘灵沼,取与民欢乐之意。明万历年间,台上修筑了真武庙,该庙左掖门两侧有清代朱榜秀才魏积查砖刻楹联:“古迹近荆流,曾向高台怀世子;遗封原叔绣,莫将飞阁误滕王”为证。高台东侧古建有“文昌阁”、“吕祖阁”、“功德祠”、“休息祠”等。另有一功德石,刻有一段神奇动人的故事。台面有一巨石,上刻李白手书“壮观”二字,台前有两株古槐,苍劲古朴,左右对峙,枝繁叶茂。传为唐贞观年间所植,距今1000多年,当地百姓尊为“神树”。

1992年滕州市人民政府对文公台进行了重修,台上殿宇回廊,雕梁画栋,青砖碧瓦,殿堂耸立,重现昔日辉煌。殿内陈列着“文公问政”的蜡像,文公求孟子治国方略,及然友、毕战等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台东侧新建的碑林,陈列着历年来征集的碑碣、墓志、唐王室诠造像碑,唐兴国寺碑,唐梁山耶娘碑,金太平院碑,金大定碑,宋太祖赵匡胤圣谕碑,元大清碑及华士奎等人的书法艺术石刻等,供游人浏览观赏。

滕州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滕州故城的美好风景,是人们世代追怀向往的文化胜地。

古文公台为滕州八景之一,滕文公礼聘孟子,“法先王,行仁政,施善教”,誉为善国。全镇辖83个行政村,8.6万人,总面积84.48平方公里。市污水处理厂、新源电厂、武所屯电厂、庄里煤矿、武所屯煤矿、赵坡煤矿坐落其中,北留路、济枣路两条省道贯穿东西,区位优越,资源丰富,素有“滕西粮仓煤海”之称。2003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5亿元,镇级财政收入203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22元。被枣庄、滕州市授予“文明乡镇”、“经济强镇”,有8个村被评为枣庄市“经济百强村”。 

战国时期,滕国国君滕文公以方圆五十里的小国,在八百诸候并立,七雄称霸的境况下,不但没被大国吞并反而被誉为“善国”,“卓然于泗上十二诸候之上”,这不能不说是一历史奇迹。而且我门这里离孔子故里五岳之尊泰山泉城济南都很进如果古城建成我想以后可形成山东济南、泰山、三孔、孟子、滕国古城、微山湖的旅游黄金线,成为鲁南新的观光旅游胜地。投资回收期6年,,合作方式 合资、合作、独资或分别投资承建一处景点。

“滕”,上溯其源,历史悠久。关于“滕”字的出现说法不一。一说‘滕’,古为塍,有滕州出土的金文可证。《说文》:“滕,田畦也。”《苍颉篇》:“塍,畔也。”皆指田界而言。《尔雅·释宝》:“塍,虚也。”与沟壑坑堑隍池同类。因滕与塍同音,古代经传即以“塍”假为“滕”,取泉水腾涌之义。其实,应以滕为是。二说:“滕”字未见于甲骨文,经典上“滕”,从水、金文为“”,从火。《续滕志·金石志》载:“滕虎簋”上的铭文拓片:“虎敢肇乍(作)……。”及1978年在滕县庄里西(村))(今滕州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之“滕公鬲”上,铭字七字:“吾乍(作)(滕)公宝彝。或说“”当是一火图滕氏族的徽号,由于崇拜火神,取火之威烈腾耀作为自己氏族的象征。后来,由于世代定居立国,进一步有了兵、农,祭祀造器的发展,于是承先祖号志,把姓氏铭制于造器上,为“”。又因古滕地域,群山环抱,草茂林繁水丰富,适于氏族人群定居,但夏洪季节,东部万山之水皆注之,腾涌泛滥,非氏族部落所能抗拒,告之于天地,神灵,或因而演变为“滕”,《滕志》诸版本均云:“滕者,取水之腾涌名也。” 

据《国语·晋语》胥臣云:“黄帝之于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十二姓中有滕姓。《山东通志·封建》:“黄帝第十子封滕。”志书称之为“黄帝滕”。据有关黄帝“胙土赐姓”的记载,当为最早出现的滕氏族。相传黄帝为我国古代北方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距今约五千年前),这个部落联盟南下,到达黄河流域,与原居东方的夷人融合(或者说就是滕氏族),即为定居于这一地区——荆水(今名城河)之域的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先民,因就有了“滕”这个地方。 

殷代滕国 殷代有滕伯,名文,为滕君,滕为方国之地。据《史记·索隐》云:“殷之世有滕伯名文者,黄帝裔也,为滕君,世系无考。”按“伯”在我国古籍中为部落首长的名称,是管领一方的长官。《辞源》注:“殷之州长曰伯”。这说明今滕地曾是古滕部落方国地。《续滕县志》说:“黄帝所封之滕,历唐尧、虞舜、夏殷至商末年而灭。”但详情不知,今亦无考。所言当反映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是原始社会末期,以黄帝为首的部落氏族联盟中,一个部落氏族是居于滕姓的。黄帝有二十五子或二十四子,不一定真是黄帝自己亲生这么多的孩子,而是反映出当时已经到达了父系氏族家长制时期,每一个出自黄帝的姓,不过是指黄帝领导下的一个部落氏族。由此可见,“滕于我国历史进入奴隶制国家出现的初期,已是一方国存在。” 

周代之滕 关于滕国的始封,文献有明确记载:《世本》:“错叔绣,文王子”(《汉书·地理志》)师古注引。“错叔绣封滕”。《世族谱》:“滕,姬姓。文王子错叔绣之后,武王封之居滕。今沛郡公丘县是也。”《本世》(秦嘉谟辑本)说:“滕氏,周文王第十四子滕侯之后,子孙以国为氏”。《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曰:“《系本》亦云‘错叔绣,文王子’”。根据这些文献的说法:可知周代滕国的始封者是错叔绣其人,为文王之子,被武王封于滕,此就是周代之滕。 

滕国疆域据《左传》记:称真“绝长补短方五十里。”《孟子·梁惠王下》:“滕,小国也,间于齐楚。”据《禹贡七期·战国疆域变迁考》序例(续):“滕在今滕县西南约东界倪,北界邹(驺),南及西界鲁。”   

滕国的发展状况 由于文献记载的阙佚,除滕的始封以外,关于西周时代的滕国历史,知之甚少,但是从考古材料上看,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址,滕地至少发现了**处,这些遗址反映出西周时期滕国的居民人口稠密,考古工作者在这些遗址中采集到铜鼎、石斧、石镰、陶质的鬲、豆等器物。在姜屯镇庄里村西边,还发现一座西周初年墓。出土一批重要器物。从这里可以证明滕地做铜器的技术相当高。由于滕国国君所做之器,很可能是本地铸造的。如果是这样,就足以说明滕地冶铜业在当时有高度发展水平。如果是滕国国君向外地定做,那么,作为铜器的补偿价值,滕国也要拿出一大笔价值相当的财富来与之交换回赠。此墓还出有玉器、玛瑙珠,表明当时的制玉手工业达到了一定水平。这些重要的随葬品反映出滕国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繁荣。从考古出土文物上看,古滕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相当先进的。商代时滕地,其经济水平与中原地区相同。在洪绪商墓葬出过一件锢鼎。形状与中原地区商代铜鼎相同。当然,其铸造地点有滕县之外的可能。如属滕地所造,那么,就说明当时滕地之铸铜业已达到和中原地区一样的水平。如果是中原地区铸造的话,就说明商代的滕地与中原或其他地区的商业贸易、行政往来都非常密切。东周时期,滕国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原地区,且人口相当稠密,经济较发达。从以上资料表明,古滕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当高的,其社会经济和进展与中原地区是并驾齐驱的。

君主列表

 谥号

国君名

  在位时间

备注

  滕文公

  绣

约前1045年─?

  周文王第十四子,周武王之弟

  中间约十世失考

  滕仲



  冯峰《枣庄东江墓地出土金文人名释解》,见《滕侯苏戈》

  滕侯苏

  苏

  吴镇烽谓西周晚期

  滕仲之子,见《滕侯苏戈》

  中间约一世失考

  滕侯


  ?─前716年


  滕侯


  前715年─?

  前任滕侯之子

  中间一世失考

  滕宣公

  婴齐

  ?─前641年

  滕叔绣十七世孙,见《春秋释例

  滕孝公

  郑

  前640年─?

  杜预引《世本》谓宣公后有孝公郑

  滕昭公

  元

  ?─前600年

  滕孝公之子

  滕文公

  宏

  前599年─前575年

  滕昭公之子

  滕成公

  原,《公羊传》名泉

  前574年─前539年

  滕文公之子

  滕悼公

  宁

  前538年─前513年

  滕成公之子

  滕顷公

  结

  前512年─前491年

  滕悼公之子

  滕隐公

  虞毋

  前490年─前484年

  滕顷公之子

  滕考公

  麇

  前483年─?

  滕隐公之子,杜预引《世本》谓隐公后有考公。赵岐《孟子章句》谓考公即定公

  中间三世不明

  滕定公


  ?─前327年

  滕考公之后。赵岐《孟子章句》谓考公即定公

  滕文公(一说即滕元公)

  弘

  前326年─?

  《世本》谓定公之子。

  以下年代及世系均不明

  滕侯







滕国古城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枣庄市十佳名胜古迹。位于山东省滕州市西南约7公里处的姜屯镇东滕城村,是古滕国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外游客观赏游览的好地方。滕第八路公交车可直达景区。

公古台为古滕八景之一。历史上曾先后建有文公楼、文公祠、文昌阁真武庙等。1991年重修,现滕国古城面积500,000平方米,其中文公台面积2700平方米,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古城墙东、西、南遗迹尚存。子城内东北隅建有文公台亦名灵台。原系滕王宫寝所在。几千年来,台上先后建有文公祠、滕王阁、真武庙、文昌阁等。昔日灵台、灵沼、古刹、古槐,依殿宇滕阁之势,梵诵笙管之音,晨钟暮鼓,绿天如暮,殿壁森森,颇具规模。现今修复的文公台坐北朝南,东西长60米,南北长45米,台高7米,正中为滕文公楼,两侧为厢廊,台门两侧有序连接东西厢廊,左厢廊东为走廊。台东为碑林。厢廊墙壁石刻记载滕国十大名人,依次为:叔绣、滕悼公、滕文公、然友、毕战、司马懋、陈相、薛烛、徐行李洞并附生平简介。台前有一片开阔地为古时阅兵马的广场。石阶脚下两侧各一古槐,突兀参天,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据记载为唐代僧人所植,当地人称为神树。向南大路两侧各建一灵沼,一池绿波,粉前映日,碧盘滚珠,鱼跃水面。相传滕文公效法周文王而经营之,取与民同乐之意。文公台东南约500米处建有上宫馆,传为滕文公继位后请孟子于上宫讲学,大兴强国富民方略。至今上宫馆遗迹依稀可见。

城西北200米处为庄里西村的鬼城,现存有突出的高台,传为滕国贵族的墓葬。近些年来出土的滕侯鼎、滕皇编钟等大量宝贵文物,是人们研究滕国文化的真实依据。

昔日 滕国绝长补短方五十里,相传三十一世,历时达七百余年之久。在八百诸侯并立、七雄称霸之时被誉为“善国”、“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创造了富民强国,自强自立的光辉范例。

主要的景观有:文公楼、善国碑林、周灵沼、唐古槐、壮观石、古砖刻楹联、吕祖阁、上公馆雍城遗址等。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有文公楼、唐古槐、善国碑林。

文公楼:建于文公台之上,座北朝南。一楼正厅内塑有滕文公、孟子等滕国历史人物彩塑蜡像,塑像生动再现了《孟子*滕文公章句》中所载的滕文公问政于孟子,群臣聆听史官笔录的生动场景。二楼“滕国史迹展”以珍贵的文物、图片、史料和书画展现滕国三千年的灿烂历史。

唐古槐:文公台前,两株古槐东西对峙,突兀参天,高约10米,周粗约3米。冬日虬龙当空舞,春来新绿遮碧天,苍劲古朴,古韵盎然。此槐为唐贞观年间僧人所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被当地人称为“神树”。

善国碑林:位于文公台上,文公楼东侧。汇集了从汉至今数十块碑碣,其中有汉画像石、唐造像碑、宋太祖圣谕碑苏东坡的《西园诗碑》等。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又具书画鉴赏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