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人的造诣

 CeizhuPan 2020-01-31

童旭东 一极课堂

判断一个人太极拳的造诣,不独以打人论高低,还要根据其行拳时的象与势。

太极拳人的造诣

有人问:孙氏太极拳练到最高境界是何状态?

犹如一团气势在流动,浑然天地人一体,而不觉其法。虽未击人,已使人慑服。

——这是当年那些亲眼目睹过孙禄堂先生演示太极拳的人对孙禄堂先生行拳风神的描述。

另外一些当年见过孙存周先生演练太极拳的人,描述孙存周先生的行拳特点是——轻灵潇洒、一片神行。太极拳行拳时这种境界的象与势在当代已经见不到了,但这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孙剑云老师曾说:“练孙氏太极拳时,要练到自己如同一个气球 (这个气球其大无外、通天立地)在鼓荡飘行,差不多就算入门了。”

那么如何达到呢?

第一步要弄清楚拳架中的劲路以及劲路中的劲意和劲势,从起落开合、浑圆一气之意中呈现劲路、劲意和劲势。我讲过多次,拳路不通,拳打万遍一场空。

第二步使劲路中的劲意、劲势渐臻充实浑厚,于虚无空灵中自然形成巍然雄浑、大气磅礴的气势。这种气势是自然而成的,绝非刻意能成。这种虚无空灵的气势蕴寓着强大的技击功能,绝非仅仅是一种表象。

若此,基本就算具备了孙氏太极拳初级阶段走架的造诣。

太极拳人的造诣

遗憾的是,当代一些多年练习太极拳者,有的每日练拳十余趟,甚至练拳几十趟,然而他们在行拳时没有将拳架中起落开合、浑圆一气之意走出来,更没有于虚无空灵中产生顶天立地、巍然雄浑、大气磅礴的气势。而这是孙氏太极拳拳式本身具有的气势。

究其因,他们身上多有三大拳病,所以习拳不得门径:

1)顽空之病。行拳看上去也没有大的走形,大形还算规整,但是不了解拳架中各个式子的劲路以及劲路所蕴含的劲意与劲势,于是无法于每式中走出起落开合、浑圆一气之意。如此行拳,下再多的功夫也是枉然。练习孙氏太极拳走架,在初级阶段起码要有:中平直圆的功夫、古茂浑朴的气势、空灵逸宕的意境,才算入门,缺了这些,太极拳的用法就失去了根基。

2)加减之病。一些人练拳多年,但身上仍旧是顽空一片,于是练拳时就加些“病”态,如起伏、摇晃、乱舞、较劲等,自以为是矜式,其实乃大病也。也有些人因不明拳意,把拳中一些很重要的运动轨迹给丢掉了。如此就是病上加病。但因为一些人已经有些名气或教着徒弟,天长日久,这些病就成了各自的风格,并进一步发展成所谓的派系。形意拳早已如此,如今太极拳也是一样。

3)囫囵之病。练拳多年而不求甚解,对于拳中劲路,行拳时有时无,对于拳理,理解似是而非,深入不进去,终不能获得真实的进步,总是在原地打转。

太极拳人的造诣

当代人中犯以上三病者最多。如何医治呢? 于是先要从认识和规矩这两个方面入手,先要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以后再通过下功夫、多实践、勤总结解决这三病。

解决认识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不断研悟的深化过程。

如何研悟?

第一,多研读孙禄堂先生的原著并要结合孙禄堂先生对具体拳式练法的说明进行系统地阅读,从具体到一般地进行相互关联、总结、提炼。

第二,在去“三害”、守“九要”的规矩基础上对拳中的规矩要不断细化,如后面将介绍的16句要诀等。

第三,打好两个基础:无极式和三体式。

那么如何认识太极拳呢?迄今为止,对太极拳最深刻的认识就是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之名称”一文,该文是认识、研修太极拳的最高经典。孙禄堂先生指出:太极拳是中和真一之气的体用之道。这个认识极为重要,由此首次构成了宏观太极拳的观念。希望习者能深入研读孙禄堂先生的这篇文章,篇幅关系,这里不在这个方面展开来谈。

关于规矩,孙氏太极拳有“三害”、“九要”等,研习孙氏太极拳者大多耳熟能详。但规矩练到身上,成为本能,就有一个对规矩不断细化和深入的过程,“16句要诀”就是在“三害”、“九要”基础上对拳中规矩的进一步细化,以后我会逐一讲到。

作者简介:

太极拳人的造诣

童旭东,现任中国交通建设监理协会副理事长、被授予中国交通建设监理行业30年来全国十大领军人物之一。

1975年接触武术, 1990年后从学孙剑云先生,协助孙剑云先生编写《孙式太极拳剑》,此后又独立编著《孙氏武学研究》、《中国武学之道》等武学著作。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第六届、第七届副秘书长。为中国武术史的拨乱反正发挥了重要作用,提炼出武术文化体系建构与解构的演化逻辑和近程有序、无限观构的研究方法,是当代研究武术史和武术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