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季《中国诗词大会》正在热播,你看了吗? 看选手们的精彩表现,让人佩服不已;听专家们的即兴点评,真的是很涨知识。
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诗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那些脍炙人口,一字不可改的句子。 '工匠精神'讲究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诗人何尝不是如此呢?
古人对于每一个字都力求完美,而今天我们在读这些诗句时,不止要体味诗词的意境之美,更要品析那些点亮整个句子的字。 赏析诗词的'炼字'之美,也一直是中考古诗词考查的重点和难点,怎么才能成功突破,得到满分呢? 以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考必考的40首古诗为例,教你2个方法,轻松得满分。 根据这些重点字所处的位置,我们可以分为两类: 1 人物场景后,作用有3种很多诗人,喜欢通过描写自己经历或者是想象的场景,抒发豪情壮志。 如《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是一首辛弃疾为众人熟知的一首词,描写了记忆中的军营生活和激烈的战斗场景,其中有很多字都写得非常传神。 如'五十弦翻塞外声'的'翻','可怜白发生'的'可怜'。 前一句虽然没有出现具体的人,但是隐含着弹奏音乐的将士,所以我们归为人物类。 这样的字词,它的作用是为人服务的。 作用有3个: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人的心理或者是思想感情。 具体的答题格式就是:'× × '的意思× × × × ,写出了……内容,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思想感情、精神风貌)。 再如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套用上面的格式,作用就是:'卷'字有席卷之意,写出了打猎者行走速度之快,精神抖擞,情绪高昂。 概括起来就是:意思+内容+心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赏析相类似的字,都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2 景物描写后,两类要分清
诗词中很多都有景物描写,大多是通过借景抒情,或者是融情于景的方式,来营造意境,表达情感。 '炼字'赏析可以结合景物描写的作用:写出景物特征,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但考试时要想得到满分,除了上述作用外,还要注意是否使用了修辞。 第一,无修辞。 景物特征。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中的'争'和'啄'。 作用:描写了黄莺和燕子争先恐后、啄泥衔草的画面,表现了春光的明媚可爱,春天的勃勃生机。 渲染气氛。如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沙场秋点兵'的'秋'。 作用:既点明了季节,又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的'啼'。 作用:'啼'有'哀啼'之意,子规鸣声凄厉,渲染并烘托了离别之痛。 第二,有修辞。 景物描写有时还喜欢运用修辞。 最常用的就是拟人,或以动写静,或赋予人的性情,把景物写得生动传神。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聚'和'怒',运用拟人,赋予山峰和黄河以灵性,'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怒'则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江春入旧年'中的'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和'惊',还有非常出名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有时还会用到'双关'的修辞,如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丝',运用'丝'和'思'的谐音,写出了思念的绵绵无尽,表达了对爱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有修辞的炼字,赏析时要想得到满分,除了作用之外一定要加上修辞,才可完美得分。
语文知识繁杂而琐碎,在学习时,除了注重积累之外,思考总结好的方法更能让你事半功倍。 而不管是现代文,还是古诗文的学习,更需要我们学会举一反三,善于总结,活学活用,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最后,祝大家在这个特殊的寒假,快乐学习,实现开学逆袭,成为尖子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