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反复性发作疼痛为主的症状。由于疼痛位近心窝部,古人又称“心痛”、“胃心痛”、“心腹痛”等。胃痛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病。胃痛的发生主要由外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寒等导致。 胃痛症状,可见于现代医学的消化道溃疡、各类胃炎、胃神经官能症及肝、胆、胰等疾病中。 脾胃虚寒 多因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生疼痛。 典型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神疲纳呆,手足不温,大便溏。其证要点为“隐痛”,因脾胃虚寒使运化迟缓,故胃痛隐隐,脾阳不振则四肢倦怠,虚则喜按,寒则喜暖,得温热则痛减。 饮食伤胃 多因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 典型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打嗝泛出不消化食的腐蚀味道)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得矢气及便后稍舒。其证要点为“胀痛”,并伴有食物阻滞胃脘难以消化,上下气机不畅的系列症状,治疗的原则为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脾胃虚寒 多因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典型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其证要点为“胃脘胀痛,攻痛两胁”,肝经布两胁,气病多游走,故胃脘痛,时攻两胁,并伴有肝气携胃气上逆的嗳气、返酸、呕逆的症状,治疗的原则是疏肝解郁,降逆止呕,理气止痛。 上脘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擅治吞酸呕吐之症,与中脘配合有降逆止呕的作用,擦热胁肋时可刺激到位于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内的期门和第十一肋端的章门,期门为肝之募穴,章门为脾之募穴,两穴位于胁肋,可调和肝脾,理气止痛。 在以上三种类型的胃痛中,均易在胃痛同时伴随出现胃胀的症状。 脾胃虚寒,中焦运化迟缓而胃胀; 饮食积滞,中焦气机阻滞而胃胀; 肝气犯胃,中焦气机横逆而胃胀, 如果症见胃胀,则可用八脉交会穴配穴法之公孙配内关。 T ips: 脾胃虚寒,摩热中脘,胃之募穴,六腑之会 饮食伤胃,中脘下脘,左滑肉门,功在胃底 肝气犯胃,上脘中脘,擦热胁肋,期门章门 胃胀而痛,多用公孙,八脉交会,配合内关 文字 | 程氏针灸 |
|
来自: 昵称15607564 > 《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