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氏针灸微信(20190120-20200304)

 小小小妙音妙音 2020-07-11

​胃足阳明之脉主场C位滑肉门 20200629

程氏针灸特色组方: 腹腔减压术:腹哀 章门 五枢 带脉 鸠尾等。

“胃下附肠部”、“软肉生质”,你想到了什么呢?胃之下为十二指肠,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由幽门括约肌相连,弹软柔韧,驰紧有度。当人平躺时,右侧滑肉门穴的腹腔内深层,即对应幽门括约肌,胃之下门。左侧滑肉门穴下深部,则为十二指肠。

《针灸聚英》记载:

滑肉门“铜人,灸五壮,针八分。主癫狂,呕逆,吐血,重舌舌强。”根据滑肉门深层解剖位置,这里的呕逆应与幽门和十二指肠的功能异常相关。

针刺左侧滑肉门,针尖通过皮下组织、腹直肌、腹膜下筋膜,抵达大肠壁,针尖有阻挡感时,轻微震颤,突然针尖下失去阻挡,针体顺势滑向深部,直至十二指肠与小肠交界处,课刺激十二指肠悬韧带,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引起的食入即吐。滑肉门治疗精神紧张。

左滑肉门还可以治疗痛经、抑郁、癫狂等问题,右滑肉门可以治疗返酸。详细的治疗机理及针刺手法,可以在【程氏针灸传承班网上直播课】第四季的第六讲来听,也可以到【那些错过的穴位】第一季的第六讲去听。

退热,除耳尖刺血,别忘“大椎穴”   20200304

大椎治督脉本经病变,还治太阳、阳明和少阳经病变。“大椎为诸阳之会”,针之泻之可清诸阳经之邪热盛实,通督解痉;灸之补之可壮全身之阳,固卫安营。

大椎总督诸阳,具统领一身阳气作用,泻之可祛阳经邪热。在各种热证中,尤其对表实热证,疗效显著,为全身退热首穴。

大椎穴具良好退热效可能是针刺影响了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下移而发汗中枢兴奋所引起。

另外,大椎可振一身之阳,散一身之寒,平时体虚怕冷、阳气不足者宜常灸,可每日一灸,用悬灸法,灸至沿督脉出现温热发散走窜感为佳。

脚上藏着的“乌发剂” :太冲 太溪 20200303

疫情期,你患“懒癌”了吗? 20200302

期不动,肠蠕动慢造成便秘,按摩天枢穴,中脘穴,摩腹部。

天枢穴:往里正对肠道,能促进肠道良性蠕动,增强胃动力,促进大肠向下推动糟粕,缓解便秘。便秘或腹部胀满引起失眠也可选天枢穴。

中脘穴:较好降逆胃气,调理脾胃。主治胃疼,腹部胀痛,肠鸣,呕吐,泄泻便血,脾胃虚弱。不仅缓解便秘,对脾胃一切症状,都可选中脘。

操作:中脘与天枢可用按揉法,拇指立起,拇指指腹固定穴位上,先向下按,固定10秒,再缓慢抬起,顺时针揉3次,如此一按三揉循环30次。

摩腹:也是较好促胃肠道蠕动,缓解便秘方法,脐周围为小肠大肠所在的位置,摩腹可大范围促进大小肠蠕动,既可助小肠吸收食物,又可促大肠向下排出食物。

疫情期提免疫力饮方、灸方和外熏方 20200222

红景天代茶饮:红景天15g,大枣10个,代茶饮。

艾灸穴位处方:1、足三里,2、气海,3、中脘,补充穴位: 1、大椎,2、太冲

调气血止痛经,按揉合谷、三阴交 20200221

若因寒而痛经,可点按合谷、三阴交。

“上火”怎办?中医祛火妙招 20200201

a.小肠火盛,少泽刺血,目赤肿痛,耳尖辅助

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火常由心火下移所致。

b.三焦火盛,关冲耳尖,耳痛外感,清热解毒

耳内疼痛连及咽喉,急性发作,伴外感症状,当辨三焦有热,医学多属病毒性感冒,治不及时会引起急性中耳炎、急性咽喉炎,甚至损伤听神经、面神经引起耳聋、周围性面瘫等,此时当以三焦井穴关冲和经外奇穴耳尖为主刺血,泄三焦郁热,以收清热解毒之功。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合称,主功能是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三焦火常表现为实火:

上焦(心、肺)火:表现头痛、目赤、口干、口苦、舌烂、溃疡、耳鸣、咳嗽等;

中焦(脾、胃、肝、胆)火:表现口臭、消谷善饥或不思饮食、呃气上逆、脘腹胀满等;

下焦(肾、膀胱、大小肠)火:表现便秘、小便短赤等。

心火多为虚火,需肾水相济才能平衡。当肾阴不足,则心神不交、水火不合,水不能渗于膀胱,因此还可伴心火和肾虚症状。常表现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感、或尿赤、失眠、口干、烦躁等。西医称泌尿感染。

少泽刺血可清泻小肠火。由于小肠经上行至内外眼角,还治上焦风热引起的目赤肿痛,配合可清泄上焦风热的耳尖。

c.阴虚火旺,然谷照海,虚火上攻,滋阴清热

再用心肺经井穴刺血以清上焦火,如少商、中冲、少冲刺血;

最后用神门、印堂安神,又收心肾相交之功。

d.脾经湿热,血海刺络,下注膀胱,再加委中

脾为生痰之源,脾虚生湿,聚湿生痰,痰瘀化火,乃湿热之源。可阴陵泉、大敦、委中、血海刺血。也可在委中、血海拔罐,3-5分钟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擦血渍。

下焦湿热也可委中刺血,如小便黄,大便粘臭,带下多色黄等。如找不到明显的小静脉,可委中用采血针多扎几下拔个罐子,留罐五分钟。

脾胃相表里,因此湿热困脾常伴胃热,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过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无度,内蕴脾胃。临现为脘腹胀满、肢体困倦、大便溏泄、小便色黄、食少纳呆、恶心呕吐,或面目肌肤发黄、色黄如橘色、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

血海穴,脾经湿热可在此穴点刺出血,采血针点刺3-5孔,后拔罐,5-10分钟起罐。

阴虚火旺,盗汗,即晚上睡中出汗,是典型阴虚症,扁桃体肿大、慢性咽炎、失眠都是热性症,两组症结合判断,为阴虚有热,虚火上攻,可用肾经穴滋阴清热,如涌泉、太溪、照海等;

胃痛?胃虚寒痛、饮食伤胃、肝气犯胃 20200131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反复性发作疼痛为主的症状。由于疼痛位近心窝部,又称“心痛”、“胃心痛”、“心腹痛”等。胃痛多见西医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等。胃痛主要由外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寒等导致。

胃痛可见于消化道溃疡、各类胃炎、胃神经官能症及肝、胆、胰等病。

a.脾胃虚寒

多因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生疼痛。

中脘于脐上4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胃之募穴,“募”有聚集、汇合意。是胃部气血聚集之所,最善调理肠胃。亦为六腑之会,可健运脾胃,调气机。适合温热刺激,摩热、热灸均可。

典型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神疲纳呆,手足不温,大便溏。其证要点为“隐痛”,因脾胃虚寒使运化迟缓,故胃痛隐隐,脾阳不振则四肢倦怠,虚则喜按,寒则喜暖,得温热则痛减。

b.饮食伤胃

多因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伤脾胃,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五味过极,辛辣,肥甘厚腻饮酒,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

典型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打嗝泛出不消化食的腐蚀味道)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得矢气及便后稍舒。其证要点为“胀痛”,并伴有食物阻滞胃脘难以消化,上下气机不畅的症状,治疗原则为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下脘位于前中线脐上2寸,滑肉门位于脐中上1寸,前中线旁开2寸。两穴功在胃底,可促进胃排空,点揉后有胃底发热感,热至而痛即止。

c.肝气犯胃

多因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致胃失和降而胃痛。

典型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其证要点为“胃脘胀痛,攻痛两胁”,肝经布两胁,气病多游走,故胃脘痛,时攻两胁,并伴有肝气携胃气上逆的嗳气、返酸、呕逆症,治疗原则是疏肝解郁,降逆止呕,理气止痛。

上脘位于前中线上脐上5寸,擅治吞酸呕吐症,与中脘配合有降逆止呕作用,擦热胁肋时可刺激到期门和章门,期门为肝募穴,章门为脾募穴,可调和肝脾,理气止痛。

三种类型的胃痛中,均易在胃痛同时伴随出现胃胀症状。

脾胃虚寒,中焦运化迟缓而胃胀;

饮食积滞,中焦气机阻滞而胃胀;

肝气犯胃,中焦气机横逆而胃胀,

如见胃胀,可用八脉交会穴配穴法公孙配内关。

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入腹会中极、关元与冲脉交通;内关通过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与阴维脉交通。两穴所联系的四条经脉的经气共同会合于胃、心、胸部位,搭配专治胃胀。

ips:

胃虚寒,摩热中脘,胃之募穴,六腑之会

饮食伤胃,中脘下脘,左滑肉门,功在胃底

肝气犯胃,上脘中脘,擦热胁肋,期门章门

胃胀而痛,多用公孙,八脉交会,配合内关


耳穴调节内分泌  20200130

内分泌失调在女性可表现为皮肤暗淡,脾气暴躁,肥胖,乳房疾病以及月经紊乱、不孕等妇科疾病。男性也会出现痤疮,还会导致睾丸内分泌异常病变,肾上腺、甲状腺、垂体疾病等。

内分泌失调的耳穴疗法选择内分泌、缘中、皮质下、肾、交感作主穴。再配以肝、脾、睾丸(男)、卵巢(女)

内分泌:位于屏间切迹内,耳甲腔前下部,即耳甲18区。有调节内分泌系统各器官的功能,抗过敏、抗风湿、抗感染、活血通络、调节代谢功能、消肿利湿。

缘中:有调节脑垂体功能及镇痉息风、益脑健神之效,还有抗过敏、抗休克、止血作用。

皮质下:位于对耳屏内侧面,即对耳屏4区。有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的功能,具有益脑安神、消炎止痛、止呕止呃等作用。

肾:可滋阴壮阳、补肾益精强腰脊、通利水道、明目聪耳;

交感:为止酸要穴,有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能缓解平滑肌痉挛和调节血管收缩,对内脏器有较强镇痛作用,能抑制腺体分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