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系姐:走出原生家庭的囚笼(下)

 方所说 2020-01-31

前几天有一位朋友找到我,她说读完我的文章非常伤感,共振之余我也深深感受到了她的困惑和无奈,身处人世间这个大熔炉,尽管程度和方式不同,但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埋藏着原生家庭所造成的的创伤,这种创伤会在灵魂深处刻下难以磨灭的伤痕,动辄苦涩四溢,几乎可以说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家庭是我们降生于世的第一个道场,年幼的我们还来不及分辨是非对错善恶,就被迫开始了每一段幸或不幸的家庭旅程,由此形成了我们独特的人生观,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为人处世。

而这也是我选择原生家庭这个领域进行创作的初衷,我始终信奉的人生哲学是——“是什么曾经拯救过你,你最好就用它来更好地拯救这个世界。”如果我的文章能够引发蝴蝶效应,带来思考和改变,我想我就已经在实现我的使命。

接下来我会陆续和大家分享一些原生家庭方面的书籍和观点,分享书中有趣有用的心理学概念,以及关系运转的逻辑和趋势,如果你也正好感兴趣,每天晚上我都会在这里等你一起学习。

好了进入正题,针对《有毒的父母》这本书,上一篇我们分享了有毒的家庭体系是如何运转并对我们产生影响的,这一篇主要聚焦在破局上。

让我们先细品书中的这句话——观念衍生出规矩,内心的感受使你必须遵循这些规矩,于是你的行为就产生了。”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一组观念与感受、行为的对照——

让父母高兴是我的责任观念→当我没有顺从父母的期待时,我感到内疚难过感受→为了取悦父母,我常常忽视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行为

我们应该无条件尽孝观念→和父母意见不一致时,我感到困惑痛苦感受→我经常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出痛苦的牺牲以取悦父母行为

“如果父母可以稍稍改变,我的感受会更好观念因为父母的不理解不支持感到愤怒感受我非常努力地改变着父母行为

“父母的感受比我的更重要(观念→当我做了自己想做却让父母伤心的事时,我感到懊悔(感受→无论我的感受如何,我总是向父母屈服(行为

“不管父母做什么,他们永远都是我的父母,我必须尊敬他们观念→当父母以任何形式伤害我时,我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感受→我经常表现出自己和父母之间一切都很好,尽管事实并非如此(行为

“父母完全无法控制我的生活,因为我一直都在和他们斗争观念→当父母企图控制我时,我感到愤怒(感受→我总是做一些父母不喜欢的事,向他们证明我是自主的人(行为

从这三组对照中我们可以看到观念、感受以及行为之间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

事实上,大到我们的人生方向,小到我们和原生家庭的碰撞融合,我们做出的种种选择以及行为,最初都来源于根植于我们脑海当中的观念,正是这些观念引发了我们的感受,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并以此指导我们的为人处世。

因此,想要从源头上重塑自己和父母以及原生家庭的关系,就要从这三个维度入手。

01 观念

综合以上的3个维度的对照,我们可以聚焦到以下几个相对致命的错误观念:

1“将父母的感受当成自己的责任”

这样的观念让我们错以为自己具有让父母或者其他任何人高兴或悲伤的能力。实际上,许多人类行为学家都认为一个人无法“使”别人产生什么感觉——每个人都要为自己选择的感受负责任

有毒的父母作者苏珊·福沃德却不这么认为,她认为我们的确有影响别人情绪的能力,尤其是那些和我们关系紧密的人,但这不代表我们需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每个成年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为自己的情绪买单的责任。越早明白这一点,才能越早获得情绪自由。

在和父母的角力中,假如我们对父母没有任何虐待、残忍的行为,只是与她不认可的人结婚,或者去外地工作,可是她却因此伤心难过,那么她有义务去自己平复情绪,重拾快乐。

你可以说一些类似“我很遗憾你不快乐”的话,这很恰当,但是你没有义务单单为照顾母亲的心情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计划。

当你为了母亲的心情而忽视自己的需求,你并没有为你自己,甚至你自己带来任何好处。你稍后不可避免地会愤怒,会埋怨她,这些情绪最终会影响你和母亲的关系。当你积极努力地解决问题,却仍不能使你的母亲满足快乐时,你会更加自责和不知所措。

当你把父母的感受当作你大部分人生决定的基础时,你正在放弃自己的自由选择权。如果在你心目中,父母的感受永远占首位,那么你的人生也将由他们驾驭。

2“我就是没办法丢下他们不管/我应该为父母的问题负责”

拥有这种观念,说明还没有进行“自我界定”,即能够不受家人影响,自由地拥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

虽说成年的子女对父母有赡养责任,但我们仍要区分哪些责任以及需求是父母的、而哪些又是我们自己的。

很多父母在孩子童年的时候没有尽责,甚至出现角色倒置的情况,孩子扮演了父母的角色,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仍会过度承担本来属于父母的责任,陷入互相捆绑的纠缠关系

这个时候必须意识到我们不需要对父母的错误以及问题负责任,应及早卸下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担的责任,归还给应承担责任的人,与父母之间树立明确的边界感,按自己的节奏生活。

当然受当前社会语境的影响,作为社会性动物,需要一定的感情上的相互依存,需要外界的认同,尤其当这种认同来自我们的父母

因此当拒绝父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我们常常会在他们指责我们自私、对我们进行情感勒索后,放弃自己的立场转而想对方妥协。

然而,一旦这种索取超出我们的界限,就必然会影响到工作以及生活,这种时候我们就应该对父母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说“不”,而不是因为没有办法丢下他们不管,把自己生活的自主权交到父母手上。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接受并且满足他们,但请记住这必须是自己理智思考权衡后的主动决定。

3“我永远都不可能战胜父母,我的父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很多在有毒的家庭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即使长大成年,仍然会误认为自己还是当年那个弱小得没有能力面对的孩子,因此还任由自己深陷家庭的漩涡。

但是请你相信,父母会衰老会变得弱小,而我们在不断成长,当心智模式足够成熟的时候,你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处在一段什么样的家庭关系当中。

停止在和父母的分歧中退让、屈服,顺从他们的要求,首先请停止这样错误的观念,让父母先走下神坛。

许多人认为,我们的感受是我们对外部事务的反应,但事实上,所有的感受,甚至那些最强烈的恐惧、快乐或痛苦,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在观念。

举一个例子,你很勇敢地告诉酗酒的父母,如果他继续酗酒,你将不会和他一起生活,他听完之后指责你目无尊长、忘恩负义,你因此感到内疚,并且认为是你父亲的话导致可你的内疚,实际上你只说对了一半,那是因为你脑海中深藏着“父亲是个病人,我应该照顾他”“应该无条件顺从父母”这样的错误观念,所以你父亲的话才能对你发生作用。

看见了吗,自我毁灭性的观念常常会带来痛苦的感受,找到感受和观念间的联系,你会惊讶于你很多的感受竟然都植根于你的观念,只要找到感受的根源,就可以开始控制它们了。

02 感受

1)重拾自己的感受

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拥有并对外表露自己的情绪这件事已经越来越奢侈了,整个社会都在追求“更好更快更强”,以至于我们都不太有时间,也不那么愿意去关注自己的脆弱和愤怒。

在与父母的关系上更是如此,为了避免被与父母之间强烈的情感灼伤,我们似乎习惯了把自己定位成一个麻木冷漠的人,相信自己没有任何感觉,不会付出爱和关怀。

如果这样,说明你童年曾遭遇十分强烈的情感,而你需要大量的自我麻痹才能过渡到成年期。甚至成年之后,会有劝导从四面八方袭涌而来,叫你要学会放下,学着去原谅

不加选择的原谅某种程度上等同于压抑自己的痛苦情感,情绪因此得不到释放。事已至此,你必须明白,你必须重新拥有感受,才能获得心理痊愈。

2)释放感受的3个阶段

正视自己的感受分为3个阶段:愤恨、悲伤和释放。

需要注意的是,跳过愤怒的环节直接进入悲伤的做法是错误的,愤恨必须先于悲伤。它们代表着不同的疗愈阶段。

一旦我们将责任归于应负责的人,就会对那些对我们施加痛苦的人充满愤怒。一旦我们在心底埋下了愤怒的种子,不管它是否被爆发出来,对我们及身边的人都具有毁灭性的影响,学会有效地控制愤怒对我们的健康而言非常必要,在书中,作者介绍了一些有效的管理愤怒的方法:

允许自己愤怒,不要压抑自己的愤怒

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出你的愤怒

增加运动量

不要让愤怒加深你心中消极的自我形象

把愤怒转化为自我定义的动力源泉,重新定位健康的亲子关系。

在有毒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成年后积累的愤怒要比一般人多,还有一点不是很明显,那就是他们心中的哀痛和悲伤也会比普通人多。在承认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愤恨情绪后,会进入下一个阶段——悲伤

悲伤是人在失去时的正常、必要的反应,只有经历和感受这些情绪,才能冲破它们对你的束缚,为了感受到悲伤,首先要认清自己所失去的——对自我的感知、失去安全感、失去快乐和积极性、失去爱和童真等。

也许你努力地不让自己自怨自艾,甚至强迫自己不为失去的童年悲伤。但是,只有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悲伤,才能释放内心深处的孩子,免除内心的内疚和自责,否则,你还会继续惩罚自己。

虽然悲伤的情绪很难消解,但是请你相信,这个过程不是无限长的,悲伤总会结束。你需要时间来将自己的重点从过去的痛苦转移到现在的新生和未来的目标上,方法很多,你总会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的,也许是找朋友倾诉,也许是去旅行。

最后一个阶段是练习释放自己的情绪。

无论如何,请停止自我惩罚只有释放了内心的愤怒和悲痛,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负责的人——你的父母之后,真正的解放才能降临。

在责任归位后,我们要尝试着和自己的各种感受和解,诚实地看待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同时负起真正应的责任,成为一个独立于父母的个体,重新获得自己作为成年人的权力和自信。

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努力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甚至会退回到之前的行为和思考模式中,但请确保自己走在前进的道路上,因为来日可期。

03 行为

12种不成熟的行为模式

在之前的文章我们分享过,紧密纠缠的亲子关系可以分为2种。一种是顺从型,即一概服从父母,把父母的想法和需求置于自己之上,对外表现出来的是顺从型行为。另一种则是对抗型,即一概对抗父母,甚至与父母完全形同陌路,对外表现出来的是反抗型行为

我们可以通过下列的事例理解这两种行为:

顺从型行为:“无论我的感受如何,我经常向父母屈服”“我非常努力地改变着父母,试图让他们理解我”“我经常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出痛苦的牺牲来取悦父母”“我经常向父母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对抗型行为:“为了向父母证明我是对的,我经常和他们争执”“我总是做一些父母不认可的事情,向他们证明我是自主的人”“我经常对着父母吼叫、诅咒”“我曾大发脾气,表示再不与父母往来”......

在我们的普遍认知当中,大部分人都知道顺从型行为是我们独立的阻碍,但对抗型行为却带给我们一种同父母抗争的、没有屈服的错觉。

这种类型看起来截然不同,但实质上仍然是由纠缠关系引起的,它用对着干的方式使自己受制于人,实际上是非常不成熟的表现,我们在青春期阶段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在和父母的关系上,不管你是屈服还是对抗,只要你对父母的感情很强烈,你就仍然赋予了他们在情感上折磨你的能力,使得他们可以继续控制你。

2)从源头上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观念衍生出规矩,内心的感受使你必须遵循这些规矩,于是你的行为就产生了。”想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你就要根据这个公式倒推回去,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感受,从而破局

中毒的孩子十分需要父母的认可,这种需要使他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诚然,大部分成年人都会与他们的父母在情感上有联系,如果问他们“你可以完全不受父母期待的影响,产生只属于自己的想法、行为和感受么”,很少人会做肯定回答。

请记住,我们和父母之间的角力是很正常的。很少有人可以绝对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生活,完全不需要父母的认同。我们成年后虽然人离开了家,但是心并没有离开。

在一个正常的家庭里,孩子与父母建立一定程度的情感联系是有益的,会令孩子具有归属感,也利于家庭的沟通交流。

但哪怕是在健康的家庭里,这种亲子关系都有可能会过头,更何况是在有毒的家庭里,其影响将难以估计。

因此,我们更要保持自我察觉,运用智慧分辨什么是真正值得我们去追求的,并且勇敢地走出第一步,自性自度,与自我、与原生家庭和解。

请记住,这只是你漫长恢复过程的开始,你无法在一夕之间痊愈。你过去的生活方式问题重重,甚至充满毁灭性,无论这种毁灭的力量是强是弱,你都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它。

你需要做的是开始质疑那些隐藏在你脑海中的错误观念和自我毁灭性的行为,将它们抛弃,拥有真实的自我。但是,在那之前,你得慢慢探寻你真正的自我到底是何模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