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诗句,我们耳熟能详。比如:
这些诗,我们课本里学过,写作文引用过,考试默写过,有许多还拿来劝解别人的人生。 但是,如果要问你,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出处是哪里? 估计你和我一样懵! 诗红人不红。 这就是文学圈的一个典型现象。 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这宝藏般的“片语只言”,获得超越作品本身的传播力。 而且我们还能读到,是我辈的幸运!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这就是金句的力量! 这些千古名句,作者不一定很出名,但也值得被我们知道。 我整理了50句中学时学过的,耳熟能详的诗句,找全了作者和出处。 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这些诗句的时代,一起体会作者的情感。 全文近8000字,建议静心阅读。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诗很出名,经常被引用在各种场合。 但是作者叫曹松,估计很多人都没有听过。 曹松,字梦徵。唐代晚期诗人。舒州(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 这一句选自其《己亥岁二首》。原诗如下: 其一:
其二:
这2首诗描写了安史之乱后的战争,兵荒马乱、生灵涂炭。 “ 一”与“万”、将军荣与“万骨枯”强烈对比,令人触目惊心。 顺带一提,曹松是54岁中进士,同年有5个老头,都是54岁以上的,被称为“五老榜”。 其中有2个过了古稀,王希羽和刘象。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诗可谓家喻户晓。但这两句并不是一联,而是一首诗中的2句。 作者其实也很有名,是宋朝的第三个皇帝宋真宗赵恒。 29岁登基,在位25年,初登宝座时他勤政爱民,是个难得的好皇帝。后来与辽国定盟和解,被认为是最懦弱的皇帝之一。 不过正因如此,此后大宋得到了一时的太平,也进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期。 这样皇帝,一生最尚文,喜欢研究诗词,更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劝学诗》。 原诗如下: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试卷里最喜欢考的一句。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 作者是夏元鼎,南宋学者。 他的生平史书记载不多,最出名的就是这首《绝句》。 全诗如下: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这首诗名气很大,但作者不详。一般认为是出自唐代一个女子之手。 这几句诗出现在《杜秋娘诗》的附注中,作者是杜牧。 在这首诗中,杜牧看见她又穷又老的景况,序简述了杜秋娘的身世。 诗中附了一段注:
杜牧在诗中并没有说这首七绝是谁所作,但后世多归入杜秋娘的作品,包括《唐诗三百首》。 吹面不寒杨柳风。朱自清在散文《春》里,引用了这句诗。 但这首诗的作者却失落无考。 有人考证,这首诗的作者叫志南,是南宋的一个僧人。 其实志南也只是法号,并不是姓名,诗人的真实姓名、生卒年份都已经失落无考。 原诗如下: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出自明代一个曹学佺的读书人之手。 一说是残诗,一说是对联。 曹学佺名气不算特别大,但他这两句话,却影响很大。 一直到现在,我们都可以在各种场合听到这句话。 郭德刚经常用这两句话做定场诗。 情人眼里出西施。有缘千里来相会。这句话最早在宋朝的时候就成了民间的谚语,在文人墨客中广为流传,皆称之为妙。 后来清代的黄增在《集杭州俗语诗》中将其囊括荟萃,整编而成,全诗是: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很多人知道这句诗,都是通过宋代晏几道的《临江仙》。
但其实原诗作者是唐未五代诗人翁宏,《春残》其诗云:
被晏几道借用后,大多人只知晏小山而不知翁宏也。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句话很豪气,尤其考完试后,在日记本里爱写这句。 但原诗作者是在反对尊古贬今。认为时代在发展和变化,纵然前人诗歌有着厚重的积累,极高的成就,但诗人们仍可以通过创新推进诗歌向前发展。 作者就是清代赵翼,全诗如下: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这句诗大家都记得,但原著却不见得读过。 出自《醒世恒言·卷一·儿女团圆 》,是一首定场诗,全文如下:
不爱江山爱美人。曾经有一首唱遍大江南北的歌,是这样说的:爱江山,更爱美人。 但意思却与原诗相反。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孔尚任的传奇剧本《桃花扇》完稿,演出之后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轰动。 《桃花扇》讲的是明朝末年,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为主线,揭露了南明小朝廷迅速覆亡的原因。 诗人陈于王大约也是在观看(品读)了《桃花扇》之后,是写下了流传甚广的怀古佳作《题桃花扇传奇》。 全诗如下: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两句出自《增广贤文》。 但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却是出自唐·王贞白的《白鹿洞》,全诗如下:
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记得小学时,我们教室里,挂着很多名言警句,其中有这句。 后来,才知道此诗的作者是黄聚禅师,唐朝时著名僧人。 他的这首《上堂开示颂》,借梅花比喻禅修的艰难。 指摆脱尘世劳苦是一件非常之事,需要下一番大力气。 全诗如下:
依样画葫芦。“依样画葫芦”,亦有“依本画葫芦”,俗称“照葫芦画瓢”,是模仿别人的意思。 由于这句成语形象传神,经常被人们引用。 其出处是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 北宋初年,有个翰林学士叫陶谷,在宋太祖赵匡胤身边担任起草各种文告的工作。 时间一长,他自以为有功,想到外地去做官,便托人在宋太祖赵匡胤讨个高官做。 谁知宋太祖却说:“翰林学士起草文告,无非是参照前人的旧本,其间不过换几个字句,充其量不过照葫芦画瓢而己,谈不上有什么贡献。” 陶谷深感失望,一气之下就做诗自嘲,其中有这样两句:
从此以后,“依样画葫芦”就作为一句熟语,流传在人们的口头笔下。 冲冠一怒为红颜。出自清代吴伟业的《圆圆曲》。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太仓(今属江苏)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 《圆圆曲》是长篇叙事诗,全诗组织结构严谨。以陈圆圆、吴三桂的离合故事为主要内容,但也揉合进了明末清初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极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部分原文如下:
为他人作嫁衣裳。作者秦韬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一作仲明。时人戏为“巧宦”,后不知所终。 这句诗出自其诗《贫女》,全诗如下:
这首诗,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 以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 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个作者其实也很出名,只是我们没有把作者和诗句联系在一起。 作者正是唐朝的颜真卿,大书法家啊! 典型的诗名为书名所掩。 全诗如下:
百无一用是书生。“谁说书生百无一用?” 这是《铁齿铜牙纪晓岗》片头曲的一句,唱出了几分无奈,几分豪气。 但原诗《杂感》却正是作者的呐喊。 黄仲则,清代人。少年时即负诗名,诗学李白。 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 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 其人孤苦有趣,瞿秋白、郁达夫、郭沫若等等都是其坚决的拥趸。 全诗如下: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里有一个典故“六尺巷”,涉及到清代的一对父子宰相。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人,对张廷玉的应该很深。 这首诗的作者,正是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当朝宰相。 “六尺巷”在安徽桐城很有名。我们对其故事也从小就听,耳熟能详,不多赘述。 全诗如下: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此句琅琅上口,许多人在旅游时,发圈时配这个文字,很“文艺”。 其实,这首诗是宋朝, 慧开法师《无门关》的第十九篇。 慧开禅师因为苦参“无”字话头而开悟,因此特别着重“无”字法门。 他将历代禅宗重要的公案斟选汇编,选择其中的四十八期,纂集成为“无门关”一书。 全诗如下:
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在哲学课本里,这是朴素辩证法的经典。 在物理课本里,是运动参考系的范例。 但,这首《摊破浣溪沙》是唐代民间词,是敦煌曲子词中的一首。 敦煌曲子词基本就是白话,也就是说市井老妪皆能歌的意思。 全诗如下:
今朝有酒今朝醉。这两句被很多人挂在嘴边。 更有许多人认为是李白的诗。 但其实是唐晚期罗隐的诗。诗名《自遣》。 罗隐是一个浑身负能量,特别特别丧的人。 也许是因为他运气太差,仕途坎坷到处踩坑,所以养成了很丧的性格。 他考试考了十几年始终没中第,于是愤而改名为“隐”。 虽名为“隐”,他的性子和飘逸、淡泊完全沾不上边。 他词锋犀利,喜欢讽刺,嘴角时时挂着嘲弄的微笑,也不知道是嘲笑这世道还是自嘲。 他诗中金句频出,到现在人们在喝酒的时候还常常引用他的诗句。 全诗如下:
他还有一首《蜂》,流传更广,也更毒鸡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因为«三国演义»这两句可谓无人不知。可是诗人杨慎就少有人知了。 杨慎明代文学家,状元及第,明代三大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句出自北宋诗人苏麟,是他给范仲淹献诗,全文已失传,只留下了这一句。 宋代俞文豹在《清夜录》写: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
苏麟以此句来表示自己不得提拔的不满。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这句诗出名到什么程度? 到处可见它的改写句,标准模板'XX一入深如海,从此XX是路人。' 但是诗人崔郊却声名不显,这是他唯一一首被收入《全唐诗》的作品。 留下的唯一一首诗,在现代火到这个程度,也是他没有想到的吧! 诗句《赠去婢》,原诗如下: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很励志的诗句,作文里的常客。歌词里也经常用。 出自唐代僧人黄蘖禅师的《上堂开示颂》,全诗如下: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句很出名,来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被誉为“孤篇压倒全唐”。 首先,这首诗写的是真好; 其次,他没什么其它能拿出手的诗了。 全文太长,这里就不放了,自己翻课本就好。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这两句经常被引用,尤其是元宵节。廖廖2句,就描写出不夜城的热闹景象。 诗出《正月十五日夜道》,作者唐代苏味道。 这个名字很普通,是吧? 如果这样想,就说明你真的爱小看人。 他有3个知名的后代,后人称“三苏”,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 所以写作的基因是可以遗传吗? 全诗如下: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我们从小就会背这2句。作者是唐代宋之问。 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和同时期的沈佺期完成了五言、七言律诗的定型,是中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但是人品超级垃圾。 比如,为了讨好武则天的宠臣张氏兄弟,他不惜放下身架,给张易之端壶倒尿; 再如,为了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据为己有,他竟然亲手捂死了自己的亲外甥刘杀夷。 再如这2句,我们一直以为是思乡的诗。 宋之问作为张氏兄弟的党羽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 被贬不久,宋之问因难以忍受岭南蛮荒之地的生活,竟然瞒着朝廷,偷偷逃回了洛阳。 逃回洛阳的宋之问,无处藏身,只好投靠曾经的好友张仲文。 张仲文深爱其才,冒险将他收留,没想到,他却恩将仇报,害得张仲文一家丧命九泉。 全诗如下:
一失足成千古恨。这句从小学就倒背如流。一犯错,老师就不自觉地用这句了警告。 语出明代杨仪的《明良记》:唐解元寅既废弃,诗云: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 但这句话却是唐寅说的。 唐伯虎 29 岁到南京参加乡试,高中解元。 正当唐伯虎积极准备来年的京城会试时,却飞来横祸。 在这次乡试中,有人事先经过贿赂,得了试题,事情泄漏后,考官被罢免。 无辜的唐伯虎受到牵连,被剥夺了解元称号,入了监狱。 事后唐伯虎感叹道: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语出元代高明的《琵琶记》。 用来形容十年苦读历经艰辛,一举成名后身价倍增。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此句曾被多次引用,如《封神演义》《初刻拍案惊奇》等。 同样出自元代高明的《琵琶记》。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歌里唱的最多了。 出自宋代词人李之仪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词名叫《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全词如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多少学校的校训! 这句本身也是一个书院的对联,也是校训! 只不过这所学校有些久远,是明代的东林书院。 作者顾宪成,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 偷得浮生半日闲。作者李渉,唐代人,生卒年不详,字不详。 这首诗因写在鹤林寺的客舍墙壁上,被流传下来。 全诗如下: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又是经常被用作题记、个签的一句话,小说里面也常有它的身影。 出自袁了凡的《了凡四训》。 其实,书里还有一句一2019年也很出名,就是《哪吒》里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有人认为是陶渊明说的。《归去来兮辞》云:
还有一些人误以为是孔子说的。 但其实都不是。 最早出自《论语》。是一个叫楚狂的,对着孔子唱:
前半句演变成了“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句话虽然我们常常会提起。 可我们不知道的是,这句话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 沈德潜记载为尧舜时代的歌辞,作者当然是无名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 后人起名为《击壤歌》,全诗如下:
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战国策》,原文如下:
作者是先秦无名氏。 人面桃花相映红。出自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全唐诗》存崔护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这首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出自《庄子》杂篇《说剑》。 根本不知道谁写的,后来被李白,金庸引用。 李白引用至《侠客行》:
金庸引用至《侠客行》小说,讲出剑之快。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这篇最初见于《太平御览》卷六百八十九,题为《古艳歌》,无作者名氏。 全诗如下:
写弃妇被迫出走,犹如孤苦的白兔,往东去却又往西顾,虽走而仍念故人。 是规劝故人应当念旧, 而不是说旧人必定比新人好。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出自宋朝卢梅坡《雪梅》的诗句。 卢梅坡,生卒事迹均不详。宋朝文人,《全宋词》录其《鹊桥仙》等4首。 “梅坡”应该也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 现在他的原名和原字都散佚了,独留下一个卢梅坡的名字。 全诗如下:
草长莺飞二月天。小学课本里的诗。 出自《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如下:
何以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被言情小说用烂了的句子。 但是原句的意思和言情八竿子打不着。 作者就是“闻鸡起舞”的主角之一——西晋刘琨,一生也算是颇有传奇色彩了。 “百炼钢”和“绕指柔”都是剑的名字。 这两句的意思是:哪里会想到,我堂堂硬汉子,竟落到任人宰割,不能反抗的软弱地步。 诗名《 重赠卢谌》。全诗太长,请自行搜索。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联诗一直被作为山水田园诗的审美范本来评价王维。 许多人以为是王维做的。 但其实不是,是王籍。生卒年不详。南朝梁诗人。 以一首《入若耶溪》享誉诗史。 全诗如下:
闲敲棋子落灯花。这句太有名了。意境也太美,太闲适了! 其实全诗都很有名。但作者赵师秀却很少人知道。 作者是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 全诗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年中秋节必备的诗句。 世人皆知张九龄乃唐开元名相,殊不知其文才亦为一绝。 这应该是他最著名的一句了。出自《望月怀远》。 全诗如下: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句话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啦, 据说江疏影小姐姐的名字就取自这首诗呐,上海市的闵行区也有『疏影路』和『水清路』 出自林逋《山园小梅》,林逋,北宋隐逸诗人,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西湖。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很多朋友用这句话来感慨人生,感慨世事无常, 此句出自孔尚任的《桃花扇》剧末套曲《哀江南》。 南明灭亡后,苏昆生重游秦淮,两岸金粉尽散,一片萧条,忆起往日繁华,不禁发出这句感叹。 |
|
来自: 昵称3293762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