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小节”的大文豪 我国历史上,苏轼是人们最熟悉的大文豪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人们合称为“三苏”,其中又以苏轼的成就最大、名气最响。父子三人与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宋代的曾巩、王安石、欧阳修,又并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是尽人皆知的,不仅如此,他的书法、绘画造诣也独步一时,尤其是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对书画钟爱的人很少有不喜欢文房四宝的,苏轼亦然。他在墨砚的收藏上花了不少心血,还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话。 苏轼对墨十分痴迷,碰到好墨就要千方百计收为己有。他的学生黄庭坚也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前去向黄庭坚求字的人络绎不绝。难免就会送些“润笔”,大家都知道黄庭坚喜欢好纸和名墨,“润笔”里当然也少不了这些。日久天长,黄庭坚就积存了不少上好的墨块。 一次,黄庭坚带着储墨的锦囊去苏轼家拜访,苏轼看见锦囊,知道里面盛满了好墨,就一把夺去翻看。一眼便看到由当时著名制墨大师李承晏制造的半块墨,苏轼就向黄庭坚讨取。黄庭坚也爱墨如命之人,也推辞着不想给他。苏轼就笑着对黄庭坚说:“你们这些孩子就是对外人大方,对自己人小气。”说完便一把夺了过去。 当然,这并不是在说苏轼“为师不尊”,这种事在“苏门”中经常发生,不仅老师对学生毫无架子,学生对老师也从不拘谨。 “墨”逆之交 后来,苏轼被贬到琼州,就是现在的海南。那时候海南非常落后,即便是一州之长,也过得极为清苦。不过,天生乐观旷达的苏轼没有因此消沉,他对墨的喜好也不减丝毫。有一次,他结识了一个叫潘衡的卖墨人,两人聊得十分投缘。亲自动手,在苏轼家里砌了一个墨灶,收集了一大堆松枝,便开始做起墨来。但是由于一时不慎,一天夜里,墨灶里的火窜了出来,点燃了苏轼住的房子,引起了一场火灾,险些让苏轼无家可归。 扑灭大火后,苏轼竟从烧毁的墨灶把残存的墨都收集起来,做成墨块。看着这些“劳动成果”,苏轼满怀信心地说:“等时间长了,胶凝固了,这些墨应该不比李廷珪(五代时的制墨名家)做的差。” 苏轼在《次韵答舒教授观余所藏墨》中写道: 一生当着几两屐,定心肯为微物起。 此墨足支三十年,但恐风霜侵发齿。 非人磨墨墨磨人,瓶应未罄罍先耻。 大意是说,收藏那么多的墨,真正能用完几块呢?恐怕墨还没用完,人就先死了。尽管嘴上这么说,苏轼对墨的收集却从未停止。早年的时候他说自己藏好墨七十余块,后来说所藏到了一百多块,到写《书墨》一文的时候,储量已达几百块。可惜在从海南赦回廉州途中,他所乘船只沉没,辛辛苦苦收集的两箧名墨全部沉入水底。后来他又从学生们那里弄来三块好墨,这三块墨一直陪伴着他直到去世。 为砚成痴 苏轼对砚的爱好,丝毫不逊于墨。十二岁那年,他跟伙伴们在自己家的空地挖坑玩,结果挖出一块‘奇石’。此石呈浅绿色,上有银色细点,石质细腻温润,敲上去声音清脆。欣喜的苏轼就试着拿来作砚台,结果发现这块石头粗细适中,既有一定的吸水性,又不涩笔。苏轼高兴地拿去给父亲苏洵看,苏洵仔细看了看,让苏轼好好保管,说:“这块石头是天生作砚台的好材料,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好雕琢成形。” 那之后,苏轼便谨慎地把它收起来,并给它起名叫“天石砚”。后来苏轼因事下狱,出狱后以为那方天石砚已经丢了,后来却偶然间却在箱底发现了它。苏轼大喜之余,写了一篇《天石砚铭》,并把天石砚赠给儿子们使用。
苏轼爱砚不拘产地种类,只要是好砚他一定喜欢。人家拿砚来让他取名撰铭,他也欣然不拒。有一次有人拿了一块福建产的砚来找苏轼,请他给新砚取一个名字。苏轼看罢,发现这果然是一方上好的砚台,就给它取名为“凤味砚”;取了名还不过瘾,又在上面题铭道:“苏子一见名凤味,坐令龙尾羞牛后。”意思是说,苏轼我一看见这方砚就喜欢,给它命名为“凤味”,“凤味砚”一出,就连闻名海内的歙州龙尾砚跟它相比,也成了牛屁股。 东井砚 结果这句话得罪了歙州人,后来苏轼看中一方龙尾砚,歙州人就是不给他。苏轼只好又写诗把自己骂了一通,说自己不会说话,口无遮拦。还写诗把龙尾砚大大赞扬了一番,说歙州砚石绝不是凡间的石头,它里面蕴藏了“金声玉德”,总之费了老大的劲,这才把龙尾砚弄到手。 “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苏轼不仅喜好收藏砚台,还经常自己挑选石材制作砚台,见的多了,自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长期的收藏使苏轼成了砚石鉴定方面的专家,凡是经他手的砚,无不真假立辨。 雪堂砚 而且他对砚石的品评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砚之美,止于滑而发墨,其他皆余事也。”意思是说,品评一块砚石的好坏,要看它是不是够细滑,是不是对墨水有一定的吸附性,除此之外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这种实用至上的砚石评定观,得到了米芾的肯定,米芾也认为:“器以用为功。”这也确实是方家之言,只重视砚的做工、材料,而忽视砚的实用性的人,必定不是真正懂得用砚的人。 墨砚中品位人生 苏轼对墨砚的爱好和收藏早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赏玩,他是把墨和砚当做老朋友一样来对待。而且,在他的眼中,每一件墨、砚都蕴含着人生道理。 有一次他和司马光一起品茶,司马光问他:“茶水的颜色是越白越好,墨的颜色是越黑越好;茶叶是越新越好,墨是年代越久越好;茶叶是越重越好,墨是越轻越好。两者截然相反,为什么茶和墨你都喜欢呢?”苏轼回答说:“两物虽然材质不同,但内涵上还是有相同点的:好的茶和墨都香气馥郁,它们的品质相同;好茶和好墨质地都硬,它们的节操相同。这就好比贤人君子,虽然外貌上黑白美丑各不相同,但品质上则是共通的。” 苏轼好物而不役于物,善于在收藏中探求做人的道理,这才是收藏的最高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