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物理新课标中,学业质量水平体系如何构建与实施?

 残云伴鹤归 2020-02-01

小培老师说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曹宝龙介绍高中物理新课标中学业质量水平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学业质量水平体系

1.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需要用水平体系来表达,本质是一种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做一件事或做一个物件在“量”与“质”两个维度上的规定和要求。例如制造业对各种产品的标准主要是规定产品的尺度、材料和加工精度等,尺度体现量的要求,材料和精度是质的要求。学业质量水平就是对学校实施学业教育的水平要求,同样也规定量与质两个方面的要求。

教学过程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有序组织的过程,其本质是教师组织与指导的学生学习活动,是学与教的统一。

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说,教学质量是指教师教学过程组织与指导策略的合理性与对学生产生效果的质量,即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质量,但这并不是教学目标所反映的教学质量,因为它本质上反映了“教师教得怎样”。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具有较好的效果,即教学质量应该反映的是“学生学得怎样”,即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所获得的情况。

因此,学业质量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质量,学业质量是指学生学业水平、学业成就的一个质量集合体,指向学生全面成长与自主发展。学业质量的衡量标准可以用学业质量水平来表达,它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业发展水平。

学业质量水平的测评对象是学生,因此,如果要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业状况,我们可以从学生全面素养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学生的学业水平。

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模型,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核心素养关注的是品格和能力两个方面,考查学生在能力与品格两方面的发展状况,是反映学生学业水平的根本依据,这样的质量水平反映了对学生品格与能力方面全面成长的关注,具有综合性。

要考察一个学生某一学科的学业状况,就必须制定学科课程的学业质量水平体系。学科学业质量水平应该以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质量测评的依据。因此,物理课程的学业质量水平体系要反映学生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发展状况。显然,物理学科的学业质量水平应该以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构建的依据。

2.学业质量水平体系的功能与作用

学业质量水平为学校的教学、学校对学科的评价、学科对教师的评价、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和各种形式的考试等提供依据,因此,学业质量水平体系具有以下功能与作用:

(1)为日常教学提供科学与规范的依据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只有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其实此前的课程标准中只有内容标准没有质量表达体系),而缺乏必要的关于课程学习内容所对应的学业质量水平,致使学校教学出现大量无效的超内容范围和超学习要求的现象,也出现了大量的重复操练现象,这是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主要原因。因此,规范制定学业质量水平体系可以从客观上减少这些无序低效的教学现象。

(2)为学校或地区的教学质量监测提供依据

普通高中学校事实存在区域性的教学质量监测,这些监测可为学校改进教学和区域改进教育管理提供反馈依据,也是学校教育决策的依据。

如果没有规范的学业质量水平体系,大规模考试的依据就不存在,或出现地区性考试大纲不规范的现象,这就会影响质量监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从而影响监测后反馈信息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当然,这也会影响学校和地区教育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影响学校的学科教学的基本导向。

(3)为选拔性考试提供依据

长期以来,我国的惯例是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主要是内容标准),而招生考试部门制定考试内容范围与具体能级要求,即教学工作的要求与选拔考试的要求出自于两个渠道。

这就会造成两个标准并不完全一致,或者教师对两套标准的理解错位等情况,导致日常教学混乱、效率低下,也会增加学生不必要的学业负担。

学业质量水平体系可以把日常教学、考试评价(包括质量监测和选拔性考试)等功能融合起来,提高教育评价的系统效能。

3. 物理学科学业质量水平体系的理论构建

(1)学科核心素养是学业质量水平制定的基础

普通高中物理学科中学生应该形成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等四个方面,即四大学科核心素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也是物理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依据,当然也是学业评价的依据,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也应该成为制定和实施课堂目标的依据(图1)。

图1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作用

(2)学业质量水平是评价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依据

学生学业质量水平是学生获得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表现的测量标准。理解物理学科的学业质量水平的关键是理解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因为学业质量水平是把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学科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表现用几个恰当的维度表达的。

(3)学科能力是评价学业质量水平的核心

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表现是什么?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这个问题: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关键能力和学科必备品格的融合,而学科关键能力又是学科核心素养中更容易测量的那部分素养,因此,学科能力是评价学业质量水平的核心。

4.学业质量水平的体系建构

(1)学业质量是学科能力的表达

学生的学业质量如何测量?其等级如何表达?这是学业质量水平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学生学业质量的测量方法主要看学生学科能力的表现,而不是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学习者的知识获得结果其实是非稳定的心理结构,随着时间与环境的变化,这种以知识掌握为基础的认知结构就会变得不稳定或消失;而通过知识的学习过程所获得的能力(或认知结构)具有稳定的心理特征。所以学业质量主要是测量学生的学科核心能力,学业质量的表达也是基于学科能力的结构或框架的。

(2)以问题解决能力表达的学科能力观

能力是人在某种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适应性行为。因此,能力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学科能力其实是学习者对体现学科本质的真实问题情境下的适应能力,即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能力。测量学生的学科能力就是测量学生适应怎样的学科问题情境,即学生能够解决怎样的情境下的问题。

(3)真实情境问题的难度

如图2所示,表达影响问题复杂性程度的几种因素包括:

①问题情境的复杂性程度x

情境的复杂性是指问题所指的情境因子的多少,相互之间的融合交叉性程度,学生对情境的熟悉程度等。如果一个问题所涉及的情境因子越多,各因子之间相互交叉融合的程度越高,学生对情境的熟悉程度越低,说明情境的复杂性程度越高。

②内容的抽象性程度y

内容抽象性程度是指问题所表达内容的言语的清晰性、内容承载对象的具体性或抽象性等因子。如果表达问题的言语越抽象、问题研究的对象与情境越抽象,则问题的抽象性程度越高,问题难度就越大。

③应用的综合性程度z。

应用的综合性程度是指问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因子的多少,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的综合性程度和所涉及的知识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的程度。如果问题涉及的知识内容越多,知识的综合性程度越高,知识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的程度越高,则应用的综合性综合程度就越高。

图2中,如果问题性质所表达的影响问题的三个维度值越大,则由问题性质三维度交点P所对应的长方体的体积就越大,这样我们可以用此长方体的体积的大小来描述问题的综合复杂性程度,一般来说,这也是问题的难度。即问题的难度D=x0y0z0。

图2 问题复杂性的相关因素

(4)学业质量的等级表达

学业质量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来表达的,因此分成“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四个维度,考虑到学科素养水平五等级划分,我们可以依据表1来理解学业水平的五个等级。

当然,等级是相对的,我们不可能把一个学生的学业处于何种水平区分得非常清晰,而且学业质量的某种等级水平与学业水平合格水平或高校招生的要求并不可能完全等同,因为事实情况并没有假设的那么简单。

二、以素养观改革物理教学,有效实施学业质量水平体系

1.建立正确的学业质量观

(1)建立学业质量的学科素养观

基础教育界实际存在着对学业质量的各种不同的基本理解。长期以来,“以知识为核心”的学业质量观在学校的影响非常深。其实,知识只是学生的素养(或能力)发展的载体,知识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或记住某些东西,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学习发展学生的素养(或能力)。

改变我们的教育观,首先是要从“以知识为核心”的学业质量观转变到“学科素养为核心”的学业质量观上来。因此,我们要建立以素养(能力)为核心的学科教育的观念,树立学科育人的理念,摒弃“为获得知识而教育”的理念,确立“为素养发展而教育”的教育观。

(2)以“学科素养为核心”的学业质量观改革教学

建立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学业质量观要着力以下三点:

①由“抽象知识”转向 “具体情境”,注重营造学习情境的真实性;

②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中心”,培养学生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

③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素养(或能力)主要是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因此建立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倡导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

2.发挥学业质量水平的规范作用,改革物理教学

学业质量水平体系是教学与评价的基础,我们可以运用学业质量水平来规范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学生作业与考试体系。因此,教师要重视用质量标准来指导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我们以课程标准中《教学与评价案例2: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为例,说明学业质量水平体系对物理教学的改进。

(1)以学业质量水平表达教学目标

利用学业质量水平可对物理教学的课堂进行有效的监控。学业质量水平是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要求的定义,我们可以利用学业质量水平的定义来确立课堂教学目标。例如《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来确定(表2)。

当然,教师在备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并不需要用这种表格形式,但要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清晰地界定质量水平的等级,即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有素养和水平两个维度。这里有一个重要说明:实际教学方案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定素养的等级要求,新课教学时,大部分目标不可能一步到位。

(2)以学业质量水平体系改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物理教师的主要研究任务。教师要运用学业质量水平来确立课堂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质量价值观,在课堂教学的学习与探究过程中,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以《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的教学过程为例,教学思路应该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①让学生从初中电磁感应所学习的“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的认识发展成“磁通量变化产生感应电流”的更一般性的物理观念,并且让学生用真实的物理情境问题来解释产生感应电流的原理;

②让学生在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需要引入一个新物理量,即磁通量来解释几种情形的实验结果;

③让学生感受、理解并解释几种实验情形的结果,用归纳思维创立磁通量模型来解释所有实验现象;

④用实际问题(例如“门发电”、分组实验1、2、3等)进行应用性的解释,培养学生对实际情境问题的解释能力。

3.以学业质量观改革课堂评价与作业体系

(1)以学业质量水平改革课堂评价

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不能用知识掌握这个标准,而应该用学科核心素养或学科能力的标准评价。学生学科能力应该用诸如“学生理解了什么”“学生会做什么”“学生会解释或解决哪些问题”等这样的标准来评价。例如,《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的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①学生是否能用初中学到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来解释前几个实验?

②学生能否用归纳的方法来概括出统一解释实验结果的方法?

③学生是否感受到了需要用新的物理模型(磁通量)来解释新的实验结果?

④学生能否用感应电流产生的一般条件来解释相关的实际问题。

对学生的评价需要用学生发展的观点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应该在物理观念上有发展,在科学思维上有进步,科学探究的方法得当,并且从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内容所涵盖的科学态度与责任。当然,从学生立场来说,学业水平应该体现在学习过程与学业结果两方面。

(2)以学业质量观引导学生作业改革

学生写作业是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并应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因此作业有两个作用:

一是知识的巩固练习,

二是知识的应用与实践。

作业既有知识巩固的功能,也有进一步学习的功能。从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巩固练习的功能太强,大量的练习用来让学生重复操练。

重复操练的作用是让学生少犯错误,考试时获得更高的分数,例如从90分提高到95分,或从95分提高到更高的分数。由于边际产出效应,学生在高分段上再向上提升1分或2分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很大,需要用大量的重复练习来提高练习的熟练程度。这种重复操练所带来的副作用很多:学生思维的定势效应增强,创新思维的意识与能力下降;对新知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下降;学生学习内驱力逐步下降。因此,通过过度的重复练习来提高考试成绩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不仅没有促进,反而会起相反的作用。

改革作业是目前学科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学科作业改革的方向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①减少重复操练的作业量,增加作业的新颖性;

②减少脱离实际的抽象性练习题,增加实际问题或原始问题;

③减少封闭式的良好结构问题,增加开放式的不良结构问题;

④减少机械性应答问题,增加来自于实际的探究问题;

⑤减少单独完成的作业,适当增加基于合作探究的任务型作业;

⑥减少机械统一的作业,增加自主选择的分层分类作业;

⑦减少零散型的作业,增加系统性的有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作业;

⑧减少书面作业,增加口头表达、动手实践作业。

因此,作业改革关键是要让作业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有更高的教育价值。学科素养的培养应该更注重学生对真实情境问题的解决能力,注重作业过程的合作与探究,注重作业过程中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文章及图片来源于《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18年第3期(上),转载需注明出处。

喜欢这篇文章

就给小培老师点个

欢迎转发分享

来源 | 基础教育课程(ID:jichujiaoyukeche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