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中汤(《济生方》) 【组成】人参6g 白术12g 炮干姜12g 炙甘草6g 制附子6g 青皮6g 橘皮6g 厚朴6g 草果仁15g 丁香15g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呕者,加半夏10g,或食面而致胀满者,加莱菔子10g 【主治】过食生冷,脾胃不和,痞满腹胀,有妨饮食;甚则腹痛。 【证析】痞满腹胀,是本方主证;中寒气滞,是本证病机;过食生冷,是引起中焦虚寒,气滞不运原因。中焦为四运之轴,气机升降之枢。今因过食生冷,损伤脾阳,脾失健运,遂致气机不畅而脘痞腹胀,甚至腹痛。 【病机】中寒气滞。 【治法】温中行气法。 【方义】此证有中焦虚寒,正虚的一面,亦有脘痞腹胀,气滞的一面。因虚寒引起气滞,说明正虚是本,气滞是标。仅投行气之品,气愈行而愈耗,很难获得巩固的疗效。唯温中健脾与行气导滞并举,才是两全之策。本方用附子理中汤温中健脾,恢复脾閏健运,重用丁香、草果温运中阳,专治生冷瓜果之伤;青皮、陈皮、厚朴、草果醒脾行气,共呈温中行气功效。故用于虚中夹滞之证较为适宜。脾阳受损,因于“食啖生冷,过饮寒浆”。所以丁香、草果用至15g,重于方中所有药物。这一用法提示过食生冷瓜果应以二药为主,这是本方配伍上的第一个特点。方中有补气健脾药物,亦有醒脾行气药物,是补中有泻,泻中有补的结构,这是本方配伍上的第二个特点。方中有温脾的干姜,亦有温肾的附子,提示中焦虚寒亦可使用附子补火以生脾土,是本方配伍上的第三个特点。 【应用】因食生冷瓜果引起脘胀,可用本方。观其结构,亦可治疗胃寒呕吐 【歌括】 强中汤内用理中,丁香草果附子从, 二皮厚朴擅行气,中寒气滞此方谋。 分消汤(《万病回春》) 【组成】苍术(米泔浸炒)6g 白术6g 陈皮6g 厚朴(姜汁制)6g 枳实(炒)6g 砂仁5g 木香2g 香附5g 大腹皮5g 猪苓5g 泽泻5g 茯苓6g 【用法】加生姜1片,灯草1团,水煎服。气急加沉香;肿胀加莱菔子;胁痛面黑是气臌,去白术,加青皮。 【主治】中满臌胀,兼治脾虚发肿。 【证析】肿胀是本方主证,湿凝气阻是本证病机。脾主运化水湿,是津气升降之轴。脾不运湿,水湿停滞,蔽其往来之气,由是气因湿阻而生胀满,湿因气滞而愈益壅滞,水气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终成臌胀。 【病机】脾不运湿,湿凝气阻。 【治法】运脾除湿,行气宽胀法。 【方义】湿凝气阻,两者相互影响,单行气,则水湿不去而行气无功,单除湿,则气机不运亦徒劳无益,唯宜双管齐下,分消水气,使气畅则水行,水行则气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方用苍术、白术、砂仁、陈皮燥湿醒脾,复中焦健运;茯苓、猪苓、泽泻、大腹皮淡渗利湿,去已停积水;枳实、厚朴、木香、大腹皮、陈皮行气导滞,畅其气机;香附疏肝,理其疏泄。使水湿去则气无壅阻之患,脾运健则湿无再积之虞,气机畅则水液流通,疏泄调则气不再郁,气水分消而臌胀庶可渐愈。此方不是典型的行气导滞方剂,列于此法,意在说明气滞原因甚多,不能单纯用行气药以治气滞,应该注意津气在正常情况下共同运行,在病理情况下互为因果的关系。 【应用】气急者,加沉香纳气归元;肿胀者,加莱菔子宽肠理气;胁痛者,去白术加青皮疏肝理气。加莱菔子(炒为末)、槟榔,导滞力量更强。 【歌括】 分消二术与二苓,木香香附枳朴群, 泽泻腹皮陈砂伍,行气除湿可回春。 人参汤(《圣济总录》) 【组成】人参10g 白术10g 茯苓15g 甘草3g 半夏20g 陈橘皮12g 厚朴20g 肉桂6g 【用法】加生姜5片,水煎,空腹,温服。 【主治】中焦虚寒,腹部作胀,或呕吐不能食,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弱。 【证析】胃司纳谷,脾司运化。中焦虚寒,运化失司,浊阴凝聚,阻碍气机,于是产生脘腹胀满。其余呕不能食也是浊阴不降的病理现象。 【病机】中虚气滞。 【治法】健脾行气法。 【方义】脾虚不运,浊阴凝聚,阻碍气机而生胀满。法当健脾行气,标本兼顾。故方以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中焦之虚,复配肉桂温阳暖土,治其本虚;半夏燥湿运脾,陈皮、厚朴醒脾利气,通中焦之滞,治其标实。俾脾气健运,气机升降之路无阻,则胀满可消。参术健脾汤于本方去肉桂,加砂仁,温阳功力不足而芳化利气作用较强,对湿浊甚而寒象不显著者较为适宜。如果气滞较甚,木香、槟榔亦可酌情加入。 【应用】以脾胃虚弱,腹胀而兼食少、便溏、舌淡、脉弱为用方指征。加入苍术、枳实行气燥湿,结构更为完整。 【歌括】 人参汤内用四君,肉桂陈朴半夏群, 脾虚气滞成腹胀,健脾行气法宜遵。 八厘散(《医汇》) 【组成】广木香 丁香 沉香 当归 大黄 硼砂 巴豆等分 【用法】前六味日中曝干,或以微火烘干(沉香不宜见火),研成细末;巴豆连大壳微炒焦色,去壳,将子仁再炒黄色,研细,用纸吸去油。与上药和匀,贮瓷罐内,每服八厘(0.3g ),用烧酒热服。行二三次,用冷粥补住,必须察秽物净否,方可用补。如补之过早,恐秽物不净,难取捷效。如补之过迟,恐便数太多,有伤元气。 【主治】噎膈,饮食不能下行入胃。 【证析】噎膈与反胃稍有不同,反胃食犹能入,入而反出;噎膈系指膈塞不通,食不能下。就其病变部位言之,亦有上下之别。噎膈系食道至贲门有所阻隔;反胃是幽门窒塞不通。形成噎膈的基本病理与气血津液流通不利有关,故《证治汇补》谓此证“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明·邵达《订补明医指掌》亦谓“噎膈多起于忧郁,忧郁则气结于胸臆而生痰。久者痰结成块,胶于上焦,道路窄狭,不能宽畅,饮或可下,食则难下而成病矣”。若好饮热酒或用力过甚,血郁食道,即成血膈。此方所治,是瘀血积聚成癥,阻于食道,以致食难下咽,属于气滞血瘀机理。 【病机】气滞血瘀,阻于食道。 【治法】行气活血,消癥化积法。 【方义】此证法当行气活血,消癥化积。气机得畅,瘀血得去,癥积得消,饮食始能下行。方用擅治噎膈反胃的硼砂软坚散结;下瘀血血闭的大黄推陈致新,消癥破积;破癥积、去恶肉、消痰癖的巴豆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三药消癥力量较强,期在背水一战。配补血活血的当归,是于攻积之中寓有补虚之义。辅以木香疏畅三焦滞气,丁香温暖脾胃,合沉香复胃气顺降之常,七药协同,能呈行气活血,消癥化积之效。体现以祛瘀消癥为主,调气行津为辅的配方法度。 古人所谓噎膈,包括食道癌一类病变。此方一脱前人治噎侧重调气行津窠臼,选用硼砂、大黄、巴豆作为主药,是值得称许的。李时珍谓:“硼砂能柔五金而去垢腻,故治噎膈积聚、骨哽结核,恶肉阴溃用之者,取其柔物也。”“大黄乃足太阳、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巴豆气热味辛,生猛熟缓,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药也。以沉香水浸则能升能降,与大黄同用泻人反缓,为其性相畏也。”此方巴豆炒熟与大黄相配,可缓泻下之势,与沉香相伍,能升降气机,与大黄、硼砂同用,能消坚积,都是可取之处 【应用】 1.日本丹波元坚尝云:“余平生于此证无能治愈,未审何说何方能中其紧。”可见噎膈确系难治证候,原著称此为“治膈噎神方,不问老幼,并皆治之,其效如响”,未免夸大。选入此方意在希望中医同道试用,寻求治疗此证途径,若能获效,将会为患者带来福音。 2.治噎膈古方多用大黄、巴豆、硇砂、丹砂,或单用生韭汁,或单用生鹅血治之。附识于此,以供参考。 【歌括】 八厘散治噎膈方,硼砂巴豆合大黄, 当归丁沉木香配,食难下咽此堪尝。 中药方之祖,阳旦汤,隐姓埋名近2000年人活着有温度,心中充满阳光,身中阳气十足,自然没有负面情绪的干扰,能轻松的抵抗外邪,如果偶感风寒,小阳旦汤可以作为首选。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阳旦,就像清晨刚刚升起的太阳,充满生机和活力,给人带来的是健康和快乐。 据皇普谧的《针灸甲乙经》记载,“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伤寒杂病论》中的桂枝汤,前身便是伊尹《汤液经》中所记载的小阳旦汤,《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便明确记载了小阳旦汤。《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而其中重点论述的桂枝汤,被称为群方之祖。 那么小阳旦汤即桂枝汤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给邪气找出路,通过发汗排除邪气而不伤正,以免闭门留寇。调和卫气营血,使气血得以正常疏布、流通,营养全身。 生姜、大枣、甘草同用,既能养胃气,增强抗病能力,又能调和药性,使药性温而不燥。 生姜、大枣、甘草三味药,常常在很多中药方剂中广泛使用,其中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吐,温肺止咳等功效。民间流传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的说法。也有很多朋友直接用姜末、红糖熬水治疗感冒,方法简便实用。 大枣味道甘美,是人们喜欢的食物,同时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等功效。 甘草自古就有国老之称,能调和诸药,解百毒。《伤寒论》中还用桂枝汤中的白芍、甘草两味药,组成芍药甘草汤来治疗胃病,缓急止痛。 阳旦汤及其防治疾病的理念,给我们的启示: 一、风寒湿等致病邪气随时可以致病 正如《黄帝内经》所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混俗颐生录》记载,“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 二、酸咸、生冷伤阳气 酸咸、苦寒的食物会伤人阳气,过食不利于抵抗外来的致病邪气。服用桂枝汤后不可再吃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防止发汗过度或破坏药效。 三、过度劳累,疲倦易患病 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体验和感触,当某段时间自己非常过度劳累,疲倦时便容易受风寒,患感冒。正常的学习、工作固然不可少,但是如果挖空心思的争名逐利不但不能帮助别人,最后反而害人害己。 四、阳光十足,拒绝负能量 不要盲目地说感冒容易治,癌症不能治,有些感冒也同样没有治愈,有些癌症却得到了很好的治疗,找到正确的方法,才是健康无病的关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应自然,养阳气,没有愤怒与忧伤,拒绝贪婪与恐惧,不生傲慢与猜疑,像太阳一样光照他人,健康自己,这便是阳旦汤的寓意。 茯苓四逆汤在儿科临床上的应用作者/段星三 邓县中医院茯苓四逆汤出自仲景《伤寒论》。原为治疗太阳坏病而设,具有温脾暖肾,回阳益气的功能。对于脾肾阳虚之证,服之多获良效。现将本方临床运用体会,简介于后,以就正于同道。 茯苓四逆汤证,属脾肾两阳皆伤的重证,《伤寒论》六十九条曰:“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论中“发汗”二字是因重用汗剂或发汗后而复发汗,以致汗出过多,重伤肾阳之意;“若下之”三字,是指医者在发汗重伤肾阳的基础上,不知所误,又误用泻下之剂,再伤脾阳,以致脾肾阳衰,土败水侮,真阳欲脱,扰乱无归,故生烦躁。 茯苓四逆汤由:茯苓、人参、干姜、炮附片、炙甘草五味药物组成。方中人参、茯苓、炙甘草利水而补土;干姜、炮附片温脾而暖肾。诸药同用可使脾运得健,寒湿可除,真阳归根烦躁自愈。 证状是疾病的外在表现,病因是导致病证的内在根源。仲景在茯苓四逆汤条只提出“烦躁”一证,言简意赅,若推广其用,凡临床出现呕吐泻泄,精神萎靡,腹胀腹痛,面色晦暗,肢冷脉微,舌淡苔滑等证状者,均可以茯苓四逆汤主治之。现举病案四例于后。 案一:阴黄 王XX,男,8岁。一九七八年十月诊治。 家长代诉:患儿病已半月,初病自诉上脘痞满疼痛,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小便短黄,恶寒喜暖,精神困乏。经某公社医院诊断为“黄疸型肝炎”。给予抗菌素、保肝药治疗,效果不佳,改服中药。 症见:患儿目黄身黄,面色晦暗,大便溏薄,舌淡苔滑,口不甚渴,右胁痛。证属水寒土湿木郁。 治则:温中散寒,疏木达郁。 方用:茯苓四逆汤合四逆散。 茯苓15克 潞参9克 炮附片9克 干姜9克 柴胡9克 枳壳9克 白芍9克 甘草6克 鸡内金10克 焦山楂15克 茵陈15克 水煎服。 服药五剂,大便转实,小便色黄已减,畏冷除,食欲增。惟胁痛如故,守原方增软坚破积之品。 方用:茵陈30克 潞参9克 黑姜9克 炮附片9克 炙甘草9克 柴胡9克 枳壳9克 牡蛎10克 炙鳖甲10克 焦山楂15克 鸡内金10克 白芍9克 服三剂治愈。 (按):本例患者乃脾阳不振,健运失职,水湿内停,故证见食欲减退,恶寒喜暖,大便溏薄,精神困乏,舌淡苔滑土湿木郁,脾病及肝,肝不得养,故肿大疼痛,肝胆互为表里,肝气不舒,胆不能泄,故胆汁合同水道上逆,证见面目发黄,小便短黄。主治以茯苓四逆汤温补肾阳,化湿利水,壮后天气血生化之源;辅以柴胡四逆,宽中利气,调理肝脾,佐以牡蛎、鳖甲、赤芍之类,软坚破积,散结止痛;鸡内金、焦山楂和胃助消化;重用茵陈,意在归经肝胆,增强除湿之力。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燥湿,疏肝软坚和胃之功,此本证之所以速愈也。 案二:亡阳烦躁 李XX,15岁,50年7月诊治。 余当时开业于构林镇。一日凌晨,有人扣门甚急,询之乃其小女有病,含泪相告,颇危。欲邀出诊,遂允而皆往。进门即见患者披发裸体,卧于湿地,辗转反侧,烦躁不宁,疾呼不止。 症见:手足厥冷,脉细如丝,汗大出,烦躁欲死。其母代诉:小女身体素可,三日前感冒发烧,用单方发汗,汗后烧不退,又服西药解热剂,出汗甚多烧略减,遂烦躁不止,昼夜如此已三日矣。 察其舌略干有津,身微热,脉微肢厥,烦躁欲死,证发于汗后,此仲景所谓:“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治。”遂书:茯苓30克 潞参15克 炮附片15克 黑姜15克 甘草9克 水煎频服,二付。 由于证情严重,自午时服药,至晚上八时许,两剂服尽,患者安静入睡,五更鸡鸣即坐起索食而愈。 (按):本证一汗再汗,重伤肾阳,损及阴津,阴阳双损,不相固摄,因而肢冷脉微,烦躁欲死,予以茯苓四逆汤姜附以回其阳,参甘以救其阴,用之合拍,故奏效之所以速也。 案三:遗尿 李XX,男,5岁。七九年五月八日诊治。 家长主诉:患儿遗尿多日,初病发,只睡中尿床,近日昼日小便频数。曾用桑螵散。补中益气等药无效。 检查:小儿面色?白,智力迟钝,肢冷恶寒,精神萎靡,脉沉无力,指纹色淡。此乃肾阳虚衰,下元寒冷所致,非大温大补之剂不能取效,遂书以加味茯苓四逆汤。 茯苓9克 潞参9克 干姜6克 炮附片6克 炙甘草3克 益智仁6克 乌药6克 山药12克 黄芪9克 升麻3克 水煎服,二剂。 复诊:药服二剂,证情大轻,原方照服三剂,五日而病愈。嘱继服“金匮肾气丸”以巩固疗效。 (按):小儿遗尿,有因肾阳虚衰者;脾肾气虚者;肝经郁热者。本例患者脉沉无力,肢冷舌淡,畏寒身倦,奚肾阳虚衰而引起。《内经》曰:“膀胱不约为溺”。《幼幼集成》说:“遗尿皆膀胱虚冷所致”。因之用“茯苓四逆汤”温化肾阳,“缩泉丸”固摄小便,标本兼治,效如桴鼓。 案四:阳虚水肿 胡XX,男,8岁,七九年九月六日诊治。 家长主诉:患儿素体不佳,时而恶寒遗尿,三日前因过食生冷,腹泻后突发水肿,身有微热,小便不利,经某医院诊断为“肾炎”口服西药克尿塞,注射青霉素,中药内服“五皮饮”、“五苓散”、“金匮肾气丸”之类药物无效,来院治疗。 检查:肢冷畏寒,面色?白,食欲不振,精神疲惫,脉沉细而弱,口淡苔滑........。临床见证,纯系脾肾阳虚,气化功能失常,寒水泛滥所致,若不温阳化水,恢复肾与膀胱气化排泄功能,焉能取效?此前段“五皮”“五苓”“肾气丸”等方服之,毋怪其无效也。 方用:茯苓15克 潞参9克 炮附片9克 干姜9克 麻黄3克 泽泻9克 甘草6克 三剂 复诊:三剂服后,尿量增加,身有微汗,肿势减轻,守原方继服。 三诊:服药十剂,小便通利,肿胀已消,食欲增进,精神转佳,唯大便不实,笔者认为,寒凝解冻,水有出路也。立法仍从脾肾着手,原方增白术,以善其后。再服五剂即愈,计共服药十五剂。 (按):《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此患者脾肾阳虚,水寒不能化气,故小便不利,水湿内停,泛滥四溢,故见周身浮肿。用“茯苓四逆汤”温阳化水为主治,佐泽泻以利之,用麻黄汗之,仍遵照《内经》“开鬼门,洁净腑。”之治疗大法。由于立法有据,用药有理,宜乎奏效之速。 编辑/刘耔彤 校对/编辑甲 《经方》声明:本刊的读者定位为临床医师,请勿仿方抓药(后果自负),中医需要望闻问切,请查阅 桂枝系列--你不知道的桂枝汤,治得了感冒调得了阴阳。以前我还是低估了桂枝汤,最近听JT叔叔的课很有心得,我觉得他把桂枝汤的灵魂带了出来,也推荐大家去听一下,当然了他的课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的,还是需要一点耐心的。听了大半年还在小柴胡汤辗转不去。桂枝汤只有五味药,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但在整本伤寒论里面,有80%的方子都是用这个组合来加减的。是谁给它的勇气这么厉害呢? 五味药详解 桂枝--《神农本草经》 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白芍--《神农本草经》 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姜--《神农本草经》 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甘草--《神农本草经》 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大枣--《神农本草经》 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 每次读书看到文言文自动跳过的请举手。共鸣啊! 先看桂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桂枝味道有点辣,药性温和,主治咳嗽、喉咙发炎、呼吸不畅、去风湿利关节,温中补气。常常服用有神效,可以长生不老,还会轻功,那是不可能的。桂枝走血分,可以驱散血中风寒,这也是为什么它成为感冒药的首选,事物都有两面性,一个人血中没有风寒却长期大量食用桂枝,会血热发狂(请参看芈月传)。 再来看白芍,翻译成白话文是:白芍味道有点苦,药性平,其实有点寒凉。主治小肚子痛、血液流通不畅、可破各种血块集结并有止痛的效果、去痰饮利小便、滋阴效果不错。其实白芍是酸的,所以有收拢的效果,可以把血液收起来放回到肝里面,所以有滋阴养血的效果。白芍最妙的用处就是可以松开平滑肌,让人肌肉放松,所以对于痛经的女性来说是一大福音,可以根本上缓解痛经,但对于刚生产完的女性来说是万万不能碰的,它会让子宫无法收缩,还是不能太放松了啊。 生姜:味道很辣,药性温和。主治咳嗽、可以暖胃还有止血的效果、还能让人出汗有去风寒的效果、治肚子太冷了拉肚子等。生的吃着更好,常常服用可去臭气。变成神仙,那基本上也逗你的。中医取象,生姜分支很多,所以用在感冒药里面,生姜的主要作用就是分叉分叉把病毒分出毛孔之外。小时候治感冒基本都是煮一碗葱姜辣椒水一口闷了,然后往被窝里一丢捂一身汗出来好了,老祖宗的智慧真是无敌啊,这么优良的传统怎么丢了呢? 甘草:味道甜,药性平和。主治身体里的各种不舒服、炙过可以补养脾胃,让人长肉并且力气变大、可以解毒、消炎。常常服用会长寿。甘草是甜味,有缓和的作用,就像类固醇,治不好病但可以让病痛缓和一点。甘草炙过以后变成温补脾胃的药,想长肥的可以试的,减肥的就算了吧。 大枣:味道甜,药性平和。补养脾胃、助十二经的运动、使人耳目聪明、补充人体的津液、使各种面黄肌瘦的人变肥点、有宁神的效果、让别的药变温和点、常常服用使人长寿。现在大枣应该是家庭常备了呀,可以搭配任何食材啊,改天可以试着用辣椒炒着吃吃看。 组合的力量 桂枝汤的几味药性了解了一下,就可以进入桂枝汤的作用分析,基本上的原理是:桂枝进入血管之中,加速血液流动;白芍进入静脉血管,缓和血液流动,这也就是药物的搭配的好处,血液流太快会让人发狂啊(要不要看芈月传)。炙甘草定位中焦,让血液动静之间永远围绕着人体中间作用,不向上也不太向下。姜出卫枣入营,生姜帮忙把病毒推出血管皮肤之外,人会流汗,大枣可以补充人体的津液,不至于流汗太多人变得虚弱。如此完美的组合,没有太多也没有太少,就是刚刚好,但也是缺一不可。 吃药人群 可以用到桂枝汤的人群,首先是感冒,感冒当然也分很多种,现在大家都分啦,什么风寒感冒啊,风热感冒啊,但是伤寒论不是这样分的,感冒分为能出得了汗的中了风感冒和出不了汗的伤了寒感冒,两者用药的差别比较大,更有甚者,两种感冒的药不能混着用。中风感冒用桂枝汤,如果错用了伤寒麻黄汤会发到人脱水,当然是在足量的情况下啊,现在医院一般不敢开太足量的药。如果伤寒麻黄汤证用了桂枝汤,人会更烦躁,会更出不了汗,发高热。所以能吃桂枝汤的人是有汗出,可能发烧也可能不发烧,恶风怕冷,可能身体会有点重,像运动完的那种肌肉痛,可能会流鼻涕也可能没有,可能会有咳嗽也可能会没有,也有可能你只是觉得很累,其他症状不明显,你觉得不是生病了,只是累着了。(黑体字是必须症状,一定会有的) 桂枝汤可以作为日常的调补方,即使没生病也可以吃,就是剂量上减量,一碗分成三碗吃那种。桂枝汤调和阴阳,如果经常无缘无故一身汗的,可以吃桂枝汤来调理。桂枝汤的桂枝代表阳走卫分,白芍代表阴走血分,能够让人阴阳平衡。 剂量 根据伤寒论的组方:桂枝三两、白芍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换算成现代剂量,要乘以0.4,例如桂枝现代剂量是1.2两,一两等于30克,那一付药桂枝应该是36克,但张仲景一般都是开一付药煮成三碗,一碗药的量桂枝应该是12克。主要是大家太怕药浪费了,本来一碗就吃好了,看还有就再来一碗,不知道的还以为喝的是燕窝呢,所以医院怕你吃过头,就开一碗药的量煮成三碗,效果不那么理想,但是宁愿你慢点好,也不能吃过头了被骂庸医,他们太难了。 那么一碗桂枝汤的剂量应该是:桂枝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8克,生姜12克(三片),大枣4枚。自觉长得胖(壮)点的、病重一点的、要跟别人一起喝的,可以一下子抓两付煮成两碗,一碗喝不好再来一碗,或者喝一碗看一碗(有钱任性!)。 吃药后的保养 感冒了,大家都会说多喝点水啊,其实张仲景同志严重地痛惜过这个问题,他说感冒了不能喝太多水啊,可能是他老人家那个时代大家都是喝冷水的,要是他知道现在大家喝的都是热水,不知道会不会热泪盈框啊。感冒了,可以喝热水,拒绝喝冷水。吃了桂枝汤以后,要喝点热粥来助药力,没热粥热水也是可以的。但是忌生冷,什么果汁、牛奶、水果之类的;忌荤腥,吃肉多会增加肠胃的负担,消化能力都是抗感冒了,你还吃肉来让它分心,还吃冷的给它泼冷水,感冒就好得慢了。清淡饮食几天,胃口才会恢复,是给消化力以缓冲期。不要因为生病了就大量补充营养,想想你的消化力,人家抗个感冒累得筋疲力尽还要来消化你的肉,说多了都是泪啊。 我想桂枝系列还会继续,因为有太多的加减变化了,一个桂枝汤撑起了伤寒论的大梁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