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溯源之旅—为何你文化不自信呢?问题出在哪里?

 翰林钱府 2020-02-02

更名

甲骨文的启发今天起更名为国学溯源之旅,这样与内容更契合一些。甲骨文也仅仅是国学源头的一部分,但局限性太强,比较生僻。从网络上用脚说话的数据来看,喜好甲骨文的并不多,往往是40以上的老同志来留言捧场。通常读者,喜好西式鸡汤的人比较多,一般是素食快餐类的这种东西。这与读者群80%以上年龄在30以下有关,生计匆忙,无暇淡定下来思考学习。

国学个人偏好之一,所以还会写下去,换个确切一些的标题,明确思路而已。静下心来的、还有老友,继续一起探讨、研究、学习国学、传统文化。

当然,同时会再起一个炉灶,试探娱乐性的国学写法。“道不远人,为道而远人者何也?”。试试用国学pk一下年轻人喜欢的西式鸡汤,让国学也年轻起来。

国学溯源之旅—为何你文化不自信呢?问题出在哪里?

“教”与“学”的区别

西方近年将耶稣的“真人真事”的历史故事搬上银幕,逼近史诗一般的试图还原当时的真相,西方的考古任务中,复原2000年前的情境,这也是研究的一大主题。

为什么会这样呢?西方现在实际在试图把“教”扭转为“学”,而中国也有人在做这种工作了。例如《孔子》《释迦牟尼》都已经走上屏幕,试图还原当时的“史实”。当然,这些都是文艺作品,其“史实”性依然有待商榷。但是这种努力方向已经存在了。

为什么要把“教”扭转为“学”呢?教的经义在于不可触碰、不可轻易修改,不容讨论,只能学习。而学的精义在于可以研究,可以探讨,可以学习,可以与时俱进地修改、兼容、发展。

粗略划分,先秦以前是“学”、“学说”;汉以后“教”的内容就逐渐多起来。

因此还是有必要对“教”和“学”有所区分。当然这种区分,现在多数是靠自己的识别和对文、史、哲、数的历史发展情况的了解,来自行鉴别了。说法肯定会不统一。

文化有差异这是正常的,对“学”有不同看法也是正常的。如果你坚定的认为哪个传统文化的“学”是普世的、唯一的、绝对正确的,你已经陷入汉后“教”的魔爪里。学国学学偏了不说,已入走火入魔的边缘。

全球四大主要宗教都是在2000年前这个时间阶段,先后开始萌发的。如果教义不修正,是否适合2000年后的今天呢?这一点,西方至少有怀疑了,而且开始想办法解决问题了。西式鸡汤、现代、近代的西方哲学都在做这种工作,后来理论物理假说界也掺和进来。

中国这工作实际从新文化运动也已经开始,中国的方法比较强硬,一顿狂风暴雨,直接先把“教”批倒批臭,然后再把没倒没臭的文化部分做为“学”扬弃的继承发扬,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这样的好处在于,像传统的中医文化也就迅速衍生出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的、专业的中医医学来,还有一部分走向弱势,继续做为传统的中医文化保留下来。这种传统的中医文化,无须专业、不考虑古朴,存在于文化层面里面了,成了一种传统的东西。

现代黑中医的跳蚤,也就在这传统中医文化里面混着,因为这些人也不懂什么叫医学,更不知道什么是爱国。既然叫传统文化,找一找里面的毛病,这正常,这从新文化运动就开始了。而一些中医医生气不过,就反言相讥。实际是对牛弹琴,说不到一起。反倒落入黑中医的网络套路里。他要的是眼球,要的是由于你的专业去骂他的无知,这样,他的点击率就上去了。这就是网络文化的诡异,找骂、不要脸也是赚钱之道的。所以,明白之后,我从不回这种问题了,让它一边凉快去。这没啥意思。你当它真看你的正确答案啊,那就是你对网络文化的无知了。

因此,对于不是哲学、历史、政治专业出身的人来讲,学习国学,看看百家争鸣时期的文章更好些,以免为后世的教义所禁锢。这也就不是学国学了,不知不觉中就信什么教了。

先秦里面不清楚的故事太多

即便直逼先秦学说,这种学习方式依然有一个大麻烦,也就是秦始皇和项羽的两把火。

项羽烧秦宫,里面有图书馆,而那里是先秦古籍备份之所。这把火对于文化损失更大些。而先入咸阳的刘邦,取走的仅仅是功利所需的县志户籍。这两把火,不清楚让先秦古籍到底损失了多少,损失到什么程度。

古埃及的文化出现文化断层,是由于凯撒放了一把火,烧了古埃及图书馆的1/3。400年之后,接任者再一把火,彻底烧毁古埃及图书馆。

很多先秦古籍都是后世“整理”。这种“整理”就有技术含量了,每次“整理”都有差异、都有销毁,因此虽然我们看的是先秦古籍,但是内容可能并不“先秦”。

现代的中国考古学家们为此不懈努力,从这两把火的火后余生中寻找信息的真相,在被吕不韦整理的“吕氏春秋“中找线索,找”吕氏春秋”之外的考古文字。这太专业,往往涉及面很广,通常人也没法跟进这种进展。

那么尽管看先秦古籍的初衷和想法也许是好的,但是你依然由于上述原因,可能再度陷入“教”的思想里。也就不是在学国学,学传统文化了,在学如何信教了。

儒学后来演变为古代数理哲学层面的儒教,比较隐晦,所以至今很多人并不知道有儒教这个哲学提法,以为儒家学说都是学说,实际从独尊儒术开始,儒学已成儒教。其后,儒教与儒学交叉并存,理清楚,很不容易了。

继续前文,先天八卦。

为何说卦爻是“非字非数,即字即数”?

对于古人来说,那时候还没有小数、负数,也没有0这个概念。那么所谓的覆盖性实际就是指所有的大于1的自然数是否能全部解读。

古人的所谓数理兼容方法之一采用的就是数学的累加方法。例如2n的序列代表所有的偶数,那么3n代表什么?这是古人最头疼的数理中的数学。

古人实际想要的是表达奇数,2n-1,这样似乎就数学性的完美了。但是古人的数理1并不仅仅是数学意义的数量1,通常还代表开始、分形(循环)的特征等等。而1n不能产生特征的变化,所以古人选择了最接近1、接近2的3。这两个是有变化的最小的数字。这是为了数理兼容考虑的最小的数字可能性。没有选择2n-1表达奇数,而是用3n,表达部分奇数,同时表达与2n不同的一种变化。

也就是1n演变成2n和3n这个两仪,而不是奇数、偶数这个两仪。同时还得考虑奇数、偶数的不同。

那么这种数理模型的覆盖性就出了数学性的问题,覆盖不圆满。

八卦采用的是2n、3n;古埃及的金字塔、古玛雅的太阳神庙采用的是3n、4n,西方这种就需要折算一下,因为实际需要的是2n,那么一半是有数理意义的,因此西方人的古代数理中偶数往往要减半。秦朝的半斤八两,实际也在说一半的数理重要。

为何西方研究质数研究了2000多年?

这样数学问题也就来了,质数怎么办?2n、3n加在一起的循环,对于所有自然数来说,这个覆盖率大于75%以上,但是,其中的质数是无法按这个规律解读的。这才是数理大一统不能一统、不能形成的关键数学软肋。

古人为此想破脑袋,无法用数学办法解决。东方古人选择了放弃,假装不知道,不理,实际从古人对奇数、偶数的研究来看,这个问题是知道的。而西方古人将小一些的质数纳为神秘数字,由宗教传承,继续研究这个数理一统的尴尬的数学软肋问题。

例如基督教最关注的7,这是2n、3n组合数理模型最头疼的数学问题。西方民间流行的11和13。这是一个循环边际的界限质数。等于于中国古代数理的9。这在西方被称为神秘数字。当然这仅仅是西方神秘数字的一部分。

上世纪三十年代,一名建筑师艾略特却写了一本股市的专著《波浪理论》,其波浪设置来自于西方古代的这种数理文化,所以极限驱动浪是13浪,极限调整浪是11浪。这就是文化底蕴造成的结果。

还有一种神秘数字是一些循环的关键点,例如36、72、144等。西方利用基督教传承这些,后来由共济会隐秘传承。而东方利用周易和道教传承这些内容。

结果也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位美国农民不爱种棉花了,闯入期货市场,成为未来的美国股神--江恩。他的十多本著作中,都是这些西方古代数理的神秘数字。用这些东西炒股了。

这些实际就是古代的数理模型,其中有数而已。

西方近百年,几个有西方传统数理文化的民科,影响了西方近代文化的走向。当然这包括非数学的费马出的一堆数学题,图书馆管理员出身的爱因斯坦研究的物理,还有建筑师艾略特、农民的江恩搞的经济学理论,还有忽然就明白解梦的佛洛依德缔造的现在精神分析学等等。

西方人执著的研究这个古代数理文化质数,2000多年了,至今还在研究,最大的质数依然是数学难题,无结果。现在研究这个,已经不是西方古代的数理文化的问题了,演变成极端的、极限的数学挑战了。

就像中国的古人玩文,唐诗宋词几千个常用汉字排列组合可能性下,好听的句子都给用了。现在人也就没法再写韵律诗、古体诗了。西方人玩数现在也玩到这种逼近绝境的地步。

西方古代的数理文化中的数中的一支,演变为西方的现代数学。

西方在研究解决这个数理大一统的重要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数学被逼迫着向前发展,进而解决或证伪这个数理大一统数理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个的数学问题。当西方的近代数学近百年前才从西方古代的数理中跳出来以后,就开始脱颖而出,一鸣惊人,鹤立鸡群了。当然,西方一些人还沉浸在数理大一统的数学游戏中。

而中国在100年前开始批判古代数理文化的哲学问题,这实际已经与国际这方面的数学的发展接轨。接着开始数学补课。西方至今依然没有考虑古代数理文化的问题,急于用从宗教文化中脱离出来的数理文化代替传统的宗教文化,在这方面,西方落后于中国不是100年的问题了。中国解决这问题是伏羲、周文王、老子。这也是为什么用易经和老子轻易就可pk尼采等现代西方唯心哲学的原因。

文化自信的文化基础

古代数理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兼容性,发展5000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数理文化占很大一部分。而这部分被后世兼容进去与时俱进的内容,不断发展壮大。西方任何一人的小小唯心,都无法匹敌2000多年来,古代文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人习惯于托借先人说理,自己不要名,不求利,这也就造成,古代的一句话往往弄不清楚,这话到底是谁说的。反正是中国古人说的,记住这点就行了。

把这些理清楚,你再没有文化自信,只能说你对国学、对传统文化太不了解了。学习去吧。西方那点唯心垃圾不是什么正经鸡汤,里面往往兑了一些迷魂药而已。现代文化素质不够,或者传统文化素质不够,也就会被轻易洗脑了。实际还是没文化的问题造成的。我说的文化,我前面已经解释了,我也没文化,正在学习。

大学某个专业毕业了,除非你学的是专业的哲学或者政治之类的,否则依然没有这种文化素质,因为你学的大部分是理科补课的内容,西学,这种人文意义的文化往往是上班以后自己学的。

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后天八卦到周易,是严格的数学推衍过程。仅仅是卦爻的初始表意的定义有改变,有兼容。

从八卦推衍到周易,这个过程是严格的数学过程,这才使周易的数理的数的部分扛到西方上世纪初不落后。西方有机会在数上超越,仅仅是因为古人并未完全按照现代数学的意义规范原始的数理模型中的数,因为当时数是次要目的,把理说清楚是关键。由于这个基础的数学小纰漏,給了西方人在数上超越的机会和时间。

而且在这个演化过程中,卦爻的初始表意在悄悄的变化升级。数学思维是1就是1,2就是2。但是数理思维是,1是好几个意思,2也是还几个意思,而且还包括数学意思。用到哪个意思,就是哪个意思。这没量子力学基础的思维,理解不了这个。所以西方人真有能力懂中国古代阴阳的,往往可能是高能物理学家。

你看看西方整天忽悠的基本粒子图表、还有什么宇宙大霹雳宇宙模型之类的数学模型,都好像看见周易的影子了,因为周易的数理里面有严格的数学部分。西方如此忽悠的原因在于,无非是心虚而已,因为人文太落后了,这个他们心里清楚。那就拿数学吹一吹,仿佛在说“你看我很厉害呦”,结果就真把一帮无知的小孩子給糊弄了,以为西方有多么的了不得。实际古代文人对西方的说辞现在依然有意义。“机巧淫技,尚未开化。”

越没文化越心虚

淫技说的是数学、物理;开化说的是文化,古代的理。理这方面,他们还在追赶老子,这事帮都不知道怎么帮他们,自己努力吧。至于机巧淫技,中国用几十年的发展走了西方几百年的历程,就那点淫技也学的差不多了,而且开始比他们厉害了。这西方也就紧张起来了,因为他们知道文科差的太多了。在他们脑袋里还是春秋战战国时候的丛林法则,还不懂什么大同的道理。

心虚的人就得叫唤,还得叫唤声音大一点,以引起注意。那么就那点数的领先,眼看着也不领先了,那么就使劲的吹嘘近些年的历史功绩。结果把中国的一些小孩子羡慕的,就以为西方的月亮圆了。你看人家nasa,天天弄的照片多漂亮,人那技术,能看100多亿光年。却不知道,传统中国人都比较含蓄,FAST什么时候大惊小怪的又发现普世真理了,FAST是研究物理科学用的,不是给你弄玄幻的电脑桌面用的。

文化这东西,哲学往往有领先性,其他文化都往往是滞后性。也就是先几个人明白了,后来慢慢大家都明白了,这才叫文化了,这通常以百年计算。老子写《老子》,孔子说《论语》,那时候都是一家之言的学说,想法,不是普遍性文化意义的。直到广泛传播了,大家认可了,才叫普遍性的文化了。过得很久,分不清了,就叫传统文化、文化底蕴了。

由于后来周易做为四书五经的群经之首,而且吹捧周易的儒教当了家,这样捆绑了理来说数,这就像现代商业竞争中的垄断方法,逼得后来的数学有点混不下去了,艰难发展,以至速度太慢了,给了西方数学腾出来宝贵而且漫长的发展时间,2000多年啊。龟兔赛跑,兔子玩文去了,再慢的乌龟也爬上来了。周易数理中数的优势也就逐渐被磨灭了。害得我们现在必须补课学西方的数学了。

这事怨谁呢?找祖宗十八代前也没用,数理文化这东西基于当初产生的历史条件,它是有积极进步的意义的。后来小曲被唱偏了而已,你都不知道找谁骂去。走着走着就跑偏了。

学国学,不是要信教,当然信不信由你

我前面铺垫了这些内容,仅仅是害怕后面讲完了周易,一些朋友国学没学会,结果弄出来一帮算卦、信教的,那就是事了。孔子都不乐意,孔子徒弟荀子都说了,“善易不卜”,如果你不懂这句,我还真劝你别学周易。

《甲骨文的启发》,该文长着呢,以后更名为《国学溯源之旅》。未来几天,先把这“非字非数,即字即数”说清楚。

数学的直接拟合与间接拟合的区别

数理中的数用现代数学方法解读,就是间接拟合数学方法。当然这间接拟合数学方法是笔者在我的新书《四维股市数学拟合理论》和以前那本《股市预测数学基础》中明确定义的。以前西方数学并没有这个数学概念。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概念,就容易被数理文化钻数学的空子,所以清楚什么是间接数学拟合方法是有必要的。

牛顿的数学拟合方法是直接数学拟合,而爱因斯坦的数学拟合方法是间接数学拟合。另外,先提醒各位,中医传统文化用的五行、阴阳方法也是间接拟合数学方法呦,还有农历。所以一些人不懂中医也是很正常的,有几个真懂相对论的呢?而且未来《国学溯源之旅》的下文中,你将看到笔者用现代西方的数学弦理论(我不把它当物理)来解决传统中医文化的气、穴、经络的数学拟合问题,以试图解决中医理论立论之基不能与西方现代文化接轨的问题。是否能帮到中医的医学,不知道。我非中医,研究数学、研究数理,提供一个数学模型方案而已。

这几天就解读先天八卦里面的数以及先天八卦里面的理。这古代的数理文化从河图、洛书一脉相承下来,具有古典哲学思想的数理文化从这里也才开始,后面早着呢。这之前算思想,算想法,这时候才开始有古典哲学的韵味了。

敬请对国学感兴趣的读者关注笔者,要不这样有良心有内涵的网文不容易找的。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