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铜瓦厢改道:晚清官场政治博弈的众生相

 孙红洲 2020-02-02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怎奈我们的母亲虽生养了我们,但脾气也太暴躁了。

据记载,从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下游共决口1590次,而大规模的改道有7次,而每次改道都会造成沿岸大量百姓流离失所。尤其明清以来,为保证漕运的畅通,黄河的河务遂被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明清历代帝王都很重视河务,不仅每年都从国库中拨付大量资金用于治河,而且还设置了专门负责河务的官员,即河道总督。恐怕也只有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才会专门给一条河流设置总督一级的高官。

黄河铜瓦厢改道:晚清官场政治博弈的众生相

可见,黄河在中国不仅仅是一条“自然之河”,更是一条“政治之河”。

黄河的一喜一怒,不仅牵动着民生,更是足以影响国家朝局的政治事件。以黄河问题为切入点,我们甚至能够窥见庙堂之上政治博弈的众生相。

比如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铜瓦厢改道,就在清政府内部引发了一场长达30多年的争论。

铜瓦厢改道前的清朝河务

清朝黄河的走向基本沿袭了明后期潘季驯治河后的流向,即延开封、兰考、商丘、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入海,即所谓的“明清故道”。

清初康熙帝曾手书“三藩”、“漕运”和“河工”,立志要完成这三件大事,可见其对河务的重视。而搞好河务不仅仅有利于黄河本身,更能促进漕运的畅通。由此,清初针对河务和漕运,进行了一系列官制上的改革。

黄河铜瓦厢改道:晚清官场政治博弈的众生相

清初曾设河道总督一职,治所在山东济宁。但考虑到淮安是黄河、淮河及运河的交汇处,是治河的最重要处,而济宁距此处又较远,不易一揽子处理,故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将河道总督治所迁至淮安城西北的清江浦。

但由于当时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而此地区恰好又河道密布,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水灾,加之大运河的漕运又牵动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一个河道总督显然无法胜任。于是,在雍正年间进行了河政上的重大官制改革。这一期间,雍正帝先后设置了南河河道总督(即南河总督)和河南、山东河道总督(即东河总督),前者负责黄河安徽、江苏段,后者负责黄河河南、山东段,其治所分别设在江苏清江浦和山东济宁。一旦遇事,二位河督可会同上奏,相互知会,协商处理。

黄河铜瓦厢改道:晚清官场政治博弈的众生相

除此之外,清朝还设置了主管漕运的漕运总督,以及主管运河、海河流域的直隶河道总督(即北河总督),后由直隶总督兼任。

至此,清朝河务加漕运的“四督”体系形成。

铜瓦厢改道初期的派系分化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仪铜瓦厢出现决口,之后朝东北方向进入山东,穿过运河,夺大清河入渤海,形成中国历史上黄河的第6次大规模改道。

此次改道之后,造成了两大后果:

第一,铜瓦厢以下的山东境内,黄河势如脱缰野马,形成了大量黄泛区,危害民生,还影响了山东段的漕运,甚至威胁京畿。

第二,曾经的黄河安徽、江苏段河道基本断流,沿线水灾危险顿减。

黄河铜瓦厢改道:晚清官场政治博弈的众生相

而针对这两大后果,清廷内部第一时间展开了激烈争论,并由此开始形成了两大对立的派系,即“改道派”和“复故派”。

顾名思义,改道派主张应因势利导,设法疏浚,引黄河从大清河入海。

最初提出改道的是奉命勘河的张亮基,他认为河道“既改而东,势不能复挽使南”。他是江苏人,年轻时也曾被派去治河,考虑到黄河流经江苏有可能带来的水灾威胁,支持改道显然是人之常情。此外,曾担任过南河总督、漕运总督,时任安徽巡抚的福济也支持改道,因为安徽此前曾饱受黄灾之苦,此番引发改道,从自身利益考虑是好事。

而复故派则相反,他们主张应立即堵住决口,将黄河挽归于安徽、江苏的明清故道。

主张复归故道的有礼部右侍郎杜乔,他认为如堵住决口,并将黄河挽归故道,则山东百姓生计无着,久而久之还会激起民变。而考究杜乔的身份,会发现他是咸丰帝师杜受田次子,祖籍山东,他能提出复归故道的主张,多半也是出于地域上的考虑。此外,大力鼓吹复归故道的还有时任山东巡抚崇恩,他在奏折中极言山东灾情之重,并驳斥张亮基“自然而治”的主张,这自然也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由此可见,无论是改道派,还是复故派,基本上还是出于地域之见和自身利益而提出相应观点,这也奠定了绵延30余年之久的铜瓦厢改道之争的利益争夺点。

黄河铜瓦厢改道:晚清官场政治博弈的众生相

但对于清政府和咸丰帝来说,咸丰五年是极为艰难的一年。军事上,太平天国如火如荼;财政上,国库存银仅维持在10万两上下,为维持军费开支,只得下令地方官员就地筹款,同时大量举借外债,才能勉力支撑。

在此内忧外患之际,想要挤出银子治河,令黄河复归故道,简直是天方夜谭。故咸丰帝暂时支持改道派的观点,并做出了河务让位于军务的决策:

现值军务未平,饷糈不继,一时断难兴筑。若能因势利导,设法疏消,使横流有所归宿,通畅入海,不至旁趋无定,则附近民田庐舍,尚可保卫。所有兰阳漫口,即可暂行缓堵。

不久,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加之镇压太平军,清廷为此承担了更沉重的军费开支,作为国家财政最高机构的户部自然心知肚明。于是在咸丰十年(1860年),户部尚书沈兆霖提出,由于黄河改道,造成江苏故道断流,南河机构实际上已经闲置,加之目前财政拮据,故应裁撤南河总督及其相应机构,用以筹集军费。此举正中清廷下怀,随后发布诏谕,决定裁撤南河机构。

可见,此时清廷已经认可了黄河改道的局面,似乎也不打算再将黄河挽归故道,否则南河机构又怎么会说撤就撤呢?

由此,两派争论对峙的局面暂时缓和下来。

同治年间争论再起

正当黄河改道几乎就要成为定论时,意外还是发生了。

同治七年(1868年),黄河在河南荥泽一带决口再次决口,河水南流,进入安徽,几成一片泽国。由于淮扬地区乃是清朝财赋重地,清廷遂下令立即堵住决口,阻止灾情进一步蔓延。

但自黄河改道以后,山东境内的新河道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这让山东的士绅百姓始终处在水灾的威胁之下。而作为山东地区最高长官的山东巡抚,也一直视河务为烫手山芋,恨不得立即将这喜怒无常的母亲河挽归故道。

而此次黄河决口南流,给了他们一个契机。

既然当年铜瓦厢决口流向东北,可以放任自流,那此次黄河又南流了,为何不趁此机会令其复归江苏故道呢?

黄河铜瓦厢改道:晚清官场政治博弈的众生相

据此,山东巡抚丁宝桢上奏道:

军事初平,饷源渐裕,愿蓄数年之力,一图大举,使河复归淮徐故道。

简单说就是,现在内忧外患没了,兜里也有钱了,也该把黄河请出我们山东了,让它回老家接着折腾。

丁宝桢旧事重提,而且理由充分,让人很难反驳。

结果呢?奏折扔出去,石沉大海了。

反倒是兵部左侍郎胡家玉的另一封奏折打动了清廷高层,他认为自黄河改道山东后,大运河上的漕运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由于漕运事关国家财政和粮食安全,故应该让黄河复归故道,以恢复漕运畅通。

于是,清廷令曾国藩、李鸿章、马新贻、张之万、苏廷魁、丁日昌、李鹤年、丁宝桢、吴坤修等9人就胡家玉的奏折进行商讨。而在这9人之中,除代表山东利益的丁宝桢支持复归故道外,其余人均支持改道。

而且,荥泽的决口很快就被堵住了。

在决口即将合龙之际,张之万、李鸿章、曾国藩、马新贻、苏廷魁5人联名上奏,一致认为令黄河复归故道是很难的。他们给出了三个理由:第一,疏浚南河费钱太多,难以筹款;第二,堵荥泽和堵兰阳并举,工程太浩大;第三,复归故道就要招募大量劳工,一旦控制不利,就会挑起事端。

黄河铜瓦厢改道:晚清官场政治博弈的众生相

但事隔不久,同治十年(1871年),黄河在山东侯家林又一次决口,河水顺势南下,不仅造成江苏大面积受灾,而且还灌入运河,形成了淤阻,严重影响了漕运。

山东巡抚丁宝桢遂旧事重提,即一举令黄河复归故道,而站出来反对他的是河道总督乔松年。

乔松年认为,治河不外乎改道、复道两个办法,两相比较,权衡轻重,不如就地在山东筑堤束黄,这样做既节约经费,又事倍功半。但丁宝桢顺势反击道,复归故道有旧制可循,改道山东还得另起炉灶。

二人争执不下,同治帝遂令丁宝桢与漕运总督文彬商议妥当后再奏。在上谕中,同治帝特地叮嘱二人不得固执己见,可见同治帝本人也倾向于改道。

不久,丁宝桢与文彬会同上奏,力主黄河复归故道,其理由有四:

第一,复归故道,原河道是现成的,有旧制可循;

第二,原河道的堤坝大多还在,修补即可,不须再行创筑;

第三,之前的南河机构刚裁撤不久,制度可考,人才还在,方便重新组织起来;

第四,漕运也可由此恢复正常。

丁宝桢与文彬的奏折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同治帝遂决定让军机大臣会同六部九卿共商此事,争论遂进一步升级。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的洋务派大臣,主张派人前往南北河实地勘察,但负责勘察的人选却选择了一直支持改道的李鸿章。

黄河铜瓦厢改道:晚清官场政治博弈的众生相

同治七年时,李鸿章就站在了改道派一边,因为李鸿章曾署理两江总督,并在两江总督任上建立了江南机器制造局、金陵机器局等重要的洋务企业。从洋务派的角度考虑,他自然希望黄河改道山东,这样就可将这块烫手山芋扔出去,江苏的地方督抚也可腾出时间、精力和资金去经营洋务。而且黄河复归故道也需要大量资金,他当然倾向于把资金用于兴办洋务。此外,李鸿章一直主张通过漕粮海运去解决漕运问题,黄河改道影响漕运在他这里根本不是问题。

此番派李鸿章前往勘察,结果不言自明。他转了一圈之后,呈上一份雄文,对前述丁宝桢的四点理由进行了一一驳斥:

第一,原河道虽是现成的,但故道却是地上河,河身高于地面两三丈,复归故道太过危险;而且疏浚故道所需费用远远高于治理新河道的费用;

第二,原河道的堤坝虽然还在,但已遭到严重破坏,重新兴修既费时又费力;

第三,南河机构既已裁撤,时过境迁,即使恢复,也难以发挥效能;

第四,漕运应因时而异,改走海路。

由此可见,进入同治年间,洋务派官员如奕䜣、曾国藩、李鸿章等已在清廷占据主流,而安徽、江苏等地也逐渐成为洋务派在地方的大本营。也就是说,在黄河改道的问题上,洋务派的自身利益与安徽、江苏的地方利益逐渐合流,形成这一时期改道派的基础。他们认为,中原军务初平,国库本就空虚,有限的资金应该应用于兴办洋务,自强求富,而不是花巨资让黄河复归故道。

结果也确实如此。

同治帝在看到李鸿章的奏折后,颇为认可,遂发布上谕,令黄河改走新河道,争议也又一次被平息。

光绪年间争论的扩大及终结

就这样,山东新河道维持了十余年,直到光绪九年(1883年)前后。

当时,黄河泥沙严重淤积,两岸堤坝日益低矮,漫溢决口乃至于爆发洪水已是家常便饭,山东官民苦不堪言。如何减轻因黄河而给山东地区带来的水患,成为清廷要考虑的重中之重。

于是,苦不堪言的山东巡抚陈士杰在光绪九年提出一条折衷方案,即开马颊河以分减黄流,减轻山东地区防洪的压力,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地势和民情不宜为由极力抵制,此事遂暂时作罢。

不久,光绪十二年(1886年),山东巡抚张曜再次提出利用黄河故道分流,以减轻黄河水患:

全河挽归故道势实难行,减水分入南河,事尚可办。综计南河上下游形势,若分流十分之三足以容纳。

黄河铜瓦厢改道:晚清官场政治博弈的众生相

但这却引来了江南官僚集团极大的反弹,两江总督曾国荃、江苏巡抚嵩骏、漕运总督卢士杰三人联名上奏反对张曜。他们认为,南河状况本身就不宜分流,说是分水三分,万一处置不当,全河奔腾而下,区区闸坝,势难抵挡,又会引发新的水灾。

面对江南地方官员的强势,张曜亦针锋相对,不仅对上述观点一一驳斥,还指出山东水患日益严重,实则直接威胁直隶及京师:

臣恐东省河淤日高,水势就下。非北趋直隶,则南循故道,为害何可胜言。修理南河一事,不但为山东计,兼为江豫计,尤为畿辅计也。

在此,张曜一针见血地道出了问题的关键,即江南官员只考虑自己的地方利益,却有意忽视了山东的利益,更是把中央的利益不放在眼里。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奈之下,光绪帝只好效仿同治年间的做法,令醇亲王奕譞会同军机大臣及户部共同商议,最终决定中和改道派与复故派的观点,以分减南河的方式减轻山东水患。

可就在这时,意外又一次发生了。

光绪十三年(1887年),黄河在铜瓦厢以上的郑州决口,河水奔向东南,危及安徽、江苏等省,其势更甚于铜瓦厢决口。

事件发生后,清廷除第一时间令地方堵住决口外,还急忙向朝野访求治河方略。之前一直主张分减南河的张曜,这次终于抓住机会,向朝廷奏请引河南行,复归故道。值得一提的是,此举也得到了晚清重臣李鸿藻的大力支持。李鸿藻被光绪帝派去河南督办河务,并进行实地勘察。在经过勘察后,他认为黄河宜趁机复归故道。

黄河铜瓦厢改道:晚清官场政治博弈的众生相

但张曜和李鸿藻的说法却遭到江南官僚集团的反对,不久光绪帝又派曾国荃、卢世杰去进行勘察。此二人一直都是改道派的大将,他们认为改道和复故不可等量齐观,改道于国计无损,而复故则会影响东南财赋;从经费来看,复归故道所需甚巨,而维持改道局面只需加固河道堤坝即可。

除此之外,江南官僚集团还联合江南同乡友好、门生故吏,屡次致函光绪帝师、户部尚书翁同龢以及工部尚书潘祖荫,请其密切关注黄河问题。此二人皆是江苏人,自然是江苏地方利益在中央的代表人,他们联合草拟了《请筹堵郑州决口并设法补救疏》,上奏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历数黄河复归故道的“二大患”和“五可虑”,总之是在围绕着江南地方利益对全局利益的影响来做文章。

作为帝师,翁同龢的奏折对光绪帝的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光绪帝随即颁布上谕:

黄河筹复故道,迭经臣工条奏。但费巨工繁,又当郑州决口,部库骤去数百万之现款。此后筹拨,甚形竭蹶,断难于漫口未堵之先,同时并举,克期集事。该尚书等此奏,于故道之宜复,但止空论其理,语义意疏,其一切利害之重轻,地势之高下,公用之浩大,时日之迫促,并未全局通筹,缕时奏覆。如此大事,朝廷安能据此寥寥数语,定计决疑? 此时万分吃紧,惟在郑工之速求堵合。故河道一议,只可暂作缓图。

至此,从咸丰年间铜瓦厢决口而引发的长达30多年的争论方才告终。

黄河铜瓦厢改道:晚清官场政治博弈的众生相

由此可见,晚清国家内忧外患,朝廷的重点国策是兴办洋务,寻求富强,财政上的支出也更多移作富国强兵之用,而对于传统社会下最重要的河务就不怎么重要了。更何况随着晚清中央权力逐渐下沉到地方督抚手中,河务也基本上转由地方督抚来承担。所以,昔日河务这个香饽饽已经沦为烫手山芋,地方官僚集团出于各自地方利益的考虑,对于河务唯恐避之不及,就连试图在太平天国起义后逐步收回权力的清廷,也有意放弃河务的主导权。尤其是江南官僚集团,仗着自己在晚清政坛上的显赫地位,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对黄河复归故道,维护自身利益,无视山东地区为黄河问题所作出的牺牲,甚至无视中央利益和国家利益。

但无论如何,专制制度下的朝廷与官僚,考虑的永远是自己的利益与权力,而对于肆虐黄患下如蝼蚁一般脆弱的百姓,却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