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拂衣而去,再无大侠

 beck_guo 2020-02-02

拂衣而去,再无大侠

金大侠去世了,这次是真的。

在大学里面除了专业课以外,用功最多的应该是金庸小说了。他的小说除了《鹿鼎记》没有看以外(不敢看、舍不得看),其他的每部小说至少读过三遍,有些喜欢的章节甚至数十遍不止,也算是菜鸟级的金庸小说爱好者。

我为什么如此沉迷于他的小说,其实就两个字:好看。他构建的武侠世界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如此的让人沉醉。专业的金庸小说读者从他的小说里面分析出,历史的,人文的,宗教的各种元素,但是我却从来没有,一来是因为自己缺乏这样的洞见,主要有的原因是故事太精彩,让自己忘记了其他。

狄云或许一直都没有想明白,为什么一直号称行侠仗义的江南大侠却是如此的卑鄙可耻;

脑子不够用的太岳四侠什么时候才能严肃的打劫成功一次;

李文秀的白马到底要把她带到什么地方去,或许她也在思考为什么老爷爷对她一直这么好;

何足道可能一辈子也没有想清楚“经在油中”原来是“经在猴中”;

翠羽黄衫到底没有嫁给陈家洛?

“终南山后,活死人墓”的黄杉女到底是不是杨过和小龙女的后代?

胡斐的那一刀到底有没有砍下去?

黯然神伤的阿青到底有没有忘记范蠡?

……

这一切都不会再有官方答案了。

九十年代王朔先生将金庸小说列为四大俗之一,和成龙电影、四大天王、琼瑶电视剧并称。我倒是觉得俗并没有什么不好,所谓俗无非就是通俗易懂,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不那么阳春白雪罢了。现在看来成龙已经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个符号,四大天王和现在的一些小鲜肉比也可以算的上是唱功担当,所谓经典也是当下的“俗”经过岁月磨洗过之后剩下的东西。

曲折离奇的故事总能吸引人,但是能够让人们长时间无法忘怀的故事,是情节背后的那些细细咀嚼的味道以及能够引发人们强烈认同的价值观。一群人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民族,是因为他们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正是这些“公约数”把这群人联系在了一起,金庸的小说,电影,电视剧已经流行了三代人,袁紫衣的悲哀,张无忌的纠结,岳不群的虚伪,在金庸的世界里总能找到触动我们内心的点;而“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更是道出了中华民族长久以来虽有跌宕起伏但延绵不绝的原因所在。

我建议没有读过金庸的人,去读一读金庸,读一读被上亿的中国人看过无数遍的金庸,你可能会更懂人性,更懂中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