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囊肿的超声诊断

 ecgrr 2020-02-03

脾囊肿是脾组织的瘤样囊性病变,临床上可分为寄生虫性囊肿和非寄生虫性囊肿,而非寄生虫性囊肿又可分为真性和假性囊肿这两类。真性囊肿的囊壁有分泌细胞,如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血管和淋巴管囊肿等等;而假性囊肿的囊壁无内衬的分泌细胞,多由脾损伤和梗死演变而来,少数由胰腺炎累及脾或脾内异位胰腺炎导致。

一:非寄生虫性囊肿

我们先来学习一下非寄生虫性囊肿,非寄生虫性囊肿可分为真性和假性囊肿这两类。

(1)真性囊肿: 

真性囊肿有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血管和淋巴管囊肿等,它与假性囊肿的区别在于囊内壁被覆扁平、立方或柱状上皮。其中表皮样囊肿多见于青年,常为单发性(如图1)。

图1:囊肿壁厚薄不均, 内部分层, 前方为液性无回声区, 后方有细小点状回声沉积。

二:寄生虫性囊肿

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寄生虫性囊肿。

寄生虫性囊肿,也就是脾包虫囊肿,由感染棘球绦虫属的包虫囊构成。幼虫经血液进入脾内,发育生长成寄生虫性囊肿,囊内壁无衬覆上皮,囊内可包含寄生虫虫体、虫卵及坏死组织。患有脾包虫囊肿的患者,也常常伴有肝棘球蚴病、肺棘球蚴病,好发于我国北方畜牧地区,倘若在南方地区见到怀疑脾包虫囊肿的案例,我们要记得询问患者是否有畜牧疫区接触史,这可为我们的诊断提供很大帮助。

按Lewall氏分型,脾包虫囊肿可分为五型。

I 型(单纯型): 脾外形失常,可呈不规则或明显畸形(其形态失常程度与囊肿的大小、部位有关),脾组织因挤压甚至可呈三角形或月牙形。包虫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囊壁光滑,内囊完整,呈“双边征”,囊液间有小光点回声呈“囊砂征”,囊肿境界清楚,后方增强效应明显。这种类型多见于低年龄组,常为包虫囊肿发展的早期阶段(如图2)。

图2:脾包虫囊肿I型  大箭头指向为脾包虫,小箭头为左肾。

II 型(内囊破裂型): 病灶囊壁不光滑且增厚,内囊破裂、卷曲、皱缩,有时可见破裂内囊残端在囊液中飘动,囊壁可见不连续间断双层结构,这个类型是所有细粒棘球蚴囊肿都要经历的阶段,在此阶段,包虫囊肿向附近器官、体腔、软组织穿破,是以后各型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图3)。

图3:脾包虫囊肿II型 破裂内囊卷曲、皱缩,残端在囊液中飘动。

III型(多子囊型): 包虫囊肿向脾表面突出,母囊内可见大小不一、数目不等的子囊、孙囊小无回声区,形成“囊中囊”征象,切面上呈“齿轮状”,有的可见线状头节较强回声及不规则条索状回声。CDFI:囊肿内、外无血流信号(如图4)。

图4:脾包虫囊肿III型

IV型(实变型)及V型(钙化型): 包虫囊肿境界不清,囊壁增厚,不光滑,内部回声杂乱,可见片状、条索状中高回声及钙化强回声,其后方回声衰减不明显。CDFI示病灶内及周边无彩色血流信号,这两型多见于高龄组。

又到了总结的时间了,今天我们学习了脾囊肿的超声诊断。单纯性脾囊肿表现为脾实质内圆形、椭圆形的无回声区,囊壁光滑,后方回声增强;囊肿较大可致脾脏外形不规则;多囊脾为脾实质内多个大小不等的囊腔,分布较密集,常合并多囊肝,多囊肾;假性囊肿内可见光带分隔,弥漫细点状回声。脾包虫囊肿可分为五型,I 型单纯型、II 型内囊破裂型、III型多子囊型、IV型实变型以及V型钙化型。掌握了这些知识,以后看到类似的脾脏超声表现,我们就不容易误诊漏诊了。

◆ ◆ ◆  ◆ 

看完文章,意犹未尽?
经典医课【脾脏超声(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