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娘是谁,为什么很多诗词都写她?

 梧桐树边羽 2020-02-15

谢娘是谁?每一篇诗词中的谢娘都不是一个人,但是“谢娘”二字和“秋娘”、“豆娘”、“红娘”一样,早已成为古人诗词的固定意象,特指文采斐然的明媚女子。

东晋奇女子谢道韫

得到大部分文人所认可的意象自然是有经典出处并且服众的,而“谢娘”一词的盛行正是诗词即为发达的唐朝。大都认为“谢娘”是指东晋奇女子谢道韫,魏晋南北朝的年代不仅玄学发达,各种奇人异士层出不穷,音律诗词愈发隆达,为盛唐的诗歌爆发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典故来源。

这也是唐代传奇特别有意思的缘故。

谢道韫正是一个文武兼修、纵横乱世与安居的奇女子,因此成为“谢娘”一词的意象固化模板一点都不奇怪。她一个人还留下了两个固定词语:“谢女解围”、“谢家咏雪”。将她简称为“谢娘”大概始于韩翃的《送李舍人携家归江东觐省》:

二十青宫吏,成名似者稀。

承颜陆郎去,携手谢娘归。

夜月回孤烛,秋风试夹衣。

扁舟楚水上,来往速如飞。

在这首诗里,“谢娘”就是指代有才情的女眷。而谢道韫的能文是公认的,特别是在王应麟的《三字经》成为普适性的入门文学之后,因为这位老哥直接将谢道韫和东汉蔡文姬并列对比,以夸耀才女之优:

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

和李清照、薛涛、李冶这些柔弱才女不同,唐前的才女少更有男儿之风。

谢道韫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她留下来的故事很多,在《晋书》中字数不多,却刻画得即为传神。我们不必添油加醋,直接看记载就行。

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叔父安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安大悦。

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及遭孙恩之难,举厝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第一段即“谢家咏雪”,是谢道韫的成名之战。相比于谢朗用撒盐来比喻飞雪,谢道韫的“柳絮因风起”更加形象优美、更加轻盈,也更适合诗歌创作的寄兴。所谓一言既出,高下立判是也。

第二段即“谢女解围”,讲的是谢道韫嫁入王家后为小叔子王献之争面子的故事。从侧面反映出谢道韫才思敏捷、通达人情却又注重礼节。

最后一段就是她文武兼修、气概超然的见证。谢道韫的丈夫王凝之虽然出自名门,但是资质平平,特别是和她娘家那些出类拔萃的堂兄弟比起来,整天沉迷“天师道”,为谢道韫内心所不屑。所以当她回娘家时不禁感叹:“不意天壤中乃有王郎。”算是对叔叔精心安排的婚姻作了一个千古第一吐槽。

不过吐槽归吐槽,日子终究得过。

孙恩叛乱之时,王凝之认为大家都信“天师道”,孙恩必不相攻,所以毫无准备,等到兵临城下,又不组织攻防,却大摆道场,借“鬼兵”阻挡叛军。结果自然是送了人头,子女全数被杀,只有谢道韫带领家丁奋力杀敌,虽被俘却志气不落,当孙恩要杀她的外孙时,谢道韫挺身而出,斥责孙恩。孙恩也被她的气概震慑和感动、居然放过了祖孙二人。

这样一个有才情、有胆气的女子,自然是被传为佳话,成为后世文人称颂女子时的样板。当然,后世随着女子地位的变化,慷慨杀敌的豪气逐渐消散,似乎用“谢娘”指代如花美眷有些偏颇。

其实不然,因为谢道韫不止文成武功,她在王家当媳妇的时候不仅照顾王家面子(谢女解围),同时一直大气沉稳、态度娴雅、举止大方,并因此产生了另外一个成语:“林下之风”。《世说新语·贤媛》:

王夫人(谢道韫)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

神情散朗,正是魏晋时期高门大家的气质。“林下之风”用来形容有才干,有才华,有诗韵,有风度,巾帼不让须眉然又具女性之柔美的奇女子。

所以后世诗词爱用“谢娘”,毕竟谢道韫这个全方位满足男子想象的才女形象,是历史所公认。如纳兰性德的《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谢秋娘》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前面说了,“秋娘”也是古代固定词汇,大概和“商女”类似,就是指歌妓。那么“谢秋娘”就是一个姓谢的歌妓了。不过这个歌妓是李德裕的心头所爱,段安节《乐府杂录》:

《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姬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

所以,我们从小学就开始背诵的《望江南》其实就是《谢秋娘》。

也正因为这一点,后世文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也会用“谢娘”来指代歌妓,这一点就要结合诗词本意来进行区分,到底是才女呢?还是歌女呢?在于诗人本身的意象运用。

如韦庄的《浣溪沙·惆怅梦余山月斜》:

惆怅梦余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窗纱。小楼高阁谢娘家。

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

晏殊的《渔家傲·荷叶荷花相间斗》:

荷叶荷花相间斗。红娇绿嫩新妆就。昨日小池疏雨后。铺锦绣。行人过去频回首。

倚遍朱阑凝望久。鸳鸯浴处波文皱。谁唤谢娘斟美酒。萦舞袖。当筵劝我千长寿。

这两首词中的“谢娘”就比较明显是承了李德裕的路子,是指歌妓。

而韦庄的《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这里的“谢娘”是指代才女,还是歌女呢?看上去就更像是个有才情的相好才是,毕竟“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当然,每个人心境不一样,理解也就不一样。

不过都没什么问题。

“谢娘”到底是才女还是歌妓,并不影响诗词创作者的思念之情在创作中流淌,终归是相思无边、文章有尽。

只不过多一份理解,我们在读到这些动人的文字时,心中会更容易营造出当时那份情境,和诗人共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