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是野合而生,不丢人!泰山上的“虫二”与其有关

 宏勤花 2020-02-04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父亲名叫叔梁纥,六十多岁“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孔子家语》虽然没出现“野合”二字,但却佐证了老夫少妻祈祷尼山而生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母亲颜政在是当地名门颜氏家族的三女儿,因为颜父仰慕孔子父亲叔梁纥为商朝贵族后人,身高十尺,相貌堂堂,武力绝伦,所以颜徵在遵循父命,决定嫁给孔父,但因为年纪差别太大,颜氏担心怀孕不成,于是就去尼山祈祷。“徵在既往,庙见,以夫之年大,惧不时有男,而私祷尼丘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这段《孔子家语》的记载,也验证了华夏族的一个传统,“拜山求子”。

  俗话说“山管人丁水管才”。山,是大地地壳运动碰撞聚拢而成,能量强大,古人认为山是人类的发源地,祈祷山神可以得子。

  至于为何孔子的父母需要“野合”,在山野之地合婚,可能与“山管人丁”这一自然崇拜有关。

  野合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三种不同的含义:

  一、奏乐于野外。如《左传》定公十年:“嘉乐不野合。”

  二、野战。如《后汉书·南匈奴传》:“良骑野合,交锋接、矢,决胜当时。”

  三、不合礼仪的婚配。就是《史记·孔子世家》所记载:“(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唐司马贞《索隐》:“盖谓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

  所谓老夫娶少妻,不合礼仪,个人以为这是后世儒家的“偏见”之词。

  据考证,生孔子时孔母颜征在年仅16岁,叔梁纥却已经66岁,二人虽说差了50岁,但毕竟孔父是贵族,完全可以明媒正娶,至于“野合”的原因,《史记》和《孔子家语》记载的很清楚,就是为了求子。

  不仅是孔子的父母,“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在治水的时候也曾野合过。

  《楚辞·天问》中说:“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

  是说大禹在涂山遇见一位美丽的姑娘,在桑社狂欢,并热烈的欢合。

  据闻一多等大家的解读,“通”就是“私通”;

  “台桑”是一片长有茂密小树林的坪台,古代青年男女聚会的地方。

  与桑树有关的“桑林”、“桑间”、“桑社”等地,都与原始的生殖崇拜有关。

  “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古人将吃饭和生存繁衍看作最重要的两件大事。

  古人天真纯朴,婚嫁习俗更是遵循天地自然规律,《周礼·地官司徒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诗经·国风》也有野合的记载: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

  无使尨也吠。

  还有这首: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贵州通志》卷七:“花苗每岁孟春,会男女于野,谓之跳月。择平壤地为月场,鲜花艳装男吹芦笙,女振响铃,旋跃歌舞,谑浪终日,暮挈所私以归,比晓乃散。”

  这里的“月场”,就是男女欢悦嬉戏的自由恋爱场所,后来被借用在“风月场”,显然已经失去了本意

  

  泰山上有“虫二”二字的石刻,郭沫若先生解释为“风月无边”,其实也与野合有关,“風”字、“月”字,脱去外衣,不就是“虫、二”吗?

  事实上,现在的泰山,依然是周边百姓求子的神山。

  “三月三,登泰山”,泰山三月三春季庙会历史悠久,三月三这一天,与三月十五泰山圣母生日,同为碧霞祠一年之中最为繁忙的祈福日,由早及晚,人山人海,盛况震撼,其中不乏求子的信徒。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智者乐,仁者寿。《易经》艮卦为山,64卦最吉的一卦也与山有关:

  地山谦,谦。亨,君子有终。

  《论语》“君子泰而不骄”。

  谦谦君子,重如泰山。

  山是我们生命的起点,也是我们灵魂的归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