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味

 芃芃心语 2020-02-04

不知从什么时候,年味开始变的越来越淡了。或许是因为生活条件好了?或许是为了保护环境少了鞭炮声?亦或是因为年龄大了?每到过年,就怀念小时候那浓浓的“年味儿”。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小时候的年味,是一身新衣服,是一顿油炸果子,是用竹竿绑一把笤帚扫房子的烦恼,是妈妈蒸的一锅锅花糕、包子、粘豆包散发的香气,是跟在大人后头烧香磕头的雀跃,是妈妈味的饺子,是每顿饭前的鞭炮声,是初一天不亮大人们走家串户去拜年的热闹,是大年初二的大团圆,.......小时候过年,这些都是必备的, 用现在的话说,叫过年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好像从腊月廿三或者更早,就开始了。

赶年集。进去腊月,人们便开始隔三差五地赶年集、备年货。也只有这时候爸爸妈妈才会带上我们去赶集,每人买一身新衣服,买好多好吃的,再备一些年货。这是一年中最高兴的时候,从小到大,我平时的衣服都是姐姐穿剩的,只有到过年的时候,妈妈才会给我做或买一身新衣服,穿上新衣服的那一刻,感到无比的满足。

祭灶神。腊月廿三,是祭灶的日子,用我们的方言说,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在这一天,天黑之前全家人都要回到家,说一年到头了,全家人要回家团圆,灶王爷要清点人数的,晚饭吃面条,在吃饭前,用草签插两匹马,提前放在草堆旁“喂饱”了,煮好面后,灶王爷吃过面,就骑着马“上天”了,每每这时候,我们都会抢着帮妈妈插马、喂马。

扫房子。腊月廿四,是扫房子的日子。扫房子,对于农村来说,是年前很重要的一件事,要过年了,总要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迎接新年。我们家是高高的瓦房,每次扫房子都需要把屋里的所有能移动的东西全搬到院里,在竹竿上绑上笤帚,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仰着头,把房顶上及墙上的一些蜘蛛网、灰尘都打扫干净, 尽管这些活大部分都是妈妈干,我还是不太喜欢这一天。


蒸馒头。一般从廿五开始,妈妈就就开始蒸馒头了,每天天还没亮,妈妈就发上面,记得当时家里的面盆特别大,每次妈妈都发一大盆面,蒸各式各样的馒头,有花糕、枣卷、枣花、包子、粘豆包,还有刺猬、蛇等形状的贡品馒头,那时候,看着一块块面在妈妈手里变成了各种形状,总觉得好神奇,不由得想尝试一下,可每次都是面在我手里变成了黑黑的毫无形状的一坨,在妈妈的驱赶下才拿着跑开了。

炸果子。果子,类似现在的油条,只是形状不一样,是我们老家那一带的称呼。腊月廿七八,妈妈大早起就活好果子面和丸子面,上午九点钟左右开始炸,一直到下午一两点,大人们干活,我们边玩边吃,等他们干完活要吃饭的时候,我们已经吃饱了。

包饺子。过年饺子连三顿,从年三十中午开始到初一早上三顿都吃饺子,算上初一凌晨煮一次饺子,应该是四顿了,只不过初一凌晨的饺子主要用来上供用的。说起来凌晨这一顿饺子还很有讲究的,饺子是有五种菜的素馅饺子,预示来年五谷丰登,五种菜中必有豆腐,表示来年“包着福”,还要洗干净一枚硬币包进去,谁吃到硬币,预示来年行好运。

拜年。初一凌晨睡得正香的时候,突然被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惊醒,这是家家煮好饺子供神呢,再过一会,就听到街上人声鼎沸,这是人们在走家串户给长辈们磕头拜年,每到这时候,爸爸妈妈都去拜年了,我们姊妹就去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给你们磕头拜年了”“叔叔婶子,给你们磕头了”,我们闻声赶紧进屋去叫,爷爷奶奶边说“别磕了,别磕了”,边拿着糖和瓜子招待他们,他们一般不会吃,拜完年转身接着去下一家。一波走了又来一波,好不热闹。

大团圆。初二、初四是串亲戚拜年的日子,每年初二姑姑们来给爷爷奶奶拜年,我们初四去外公外婆家拜年,不管是在爷爷奶奶家还是在外公外婆家,表兄弟、表姐妹们聚到一起特别开心,大人们有他们的话题,我们有我们的,聊得那叫一个嗨。如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相继去世了,我们这一辈人也都成家立业了,很难再像小时候那样能聚到一起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摒弃一些封建落后的习俗,选择了更文明的方式过年,虽然少了一些儿时的乐趣,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