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当成水瓢使用了10多年的文物,因22字铭文,成为无价之宝

 小珏说历史 2020-12-01



在中国的各大博物馆中,许多文物都令人叹为观止,比如气势雄伟的后母戊鼎,比如说制作精美的四羊方尊,至于说琳琅满目的瓷器、金银器,更是巧夺天工,即便是现代手工艺,也不见得就能复制出一模一样的精品。然而,在天津博物馆中,有一件文物丝毫不起眼,它的外形酷似水瓢,却是当之无愧的国宝。如果说这件国宝居然是8块钱征集到的,是不是会让您大跌眼镜?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河北某地一个农民在自己田地里劳作时,就挖到了这件文物。因为它确确实实太像水瓢了,农民也没有多想,就拿回去物尽其用。而且,这一用就是十多年时间。到了改革开放的时候,文物意识开始在民众心中觉醒,这位农民想着自己家中的水瓢也是一个老物件,就拿着它请到了专家掌眼。



结果,这位专家开始没有当回事。但在翻来覆去观看的时候,找到了文物外壁上刻着4行22字的铭文:

上林共府,初元三年受琅玡。容一升,重斤二两,工师骏造。

其实,这些铭文并不难发现,估计农民自己也曾看到过。然而它们是以隶书,一般人也没看懂。这位专家来自天津博物馆前身天津艺术博物馆,以当时8块钱的价格征集了这件文物。虽然现在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在当时这是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这件文物的价值就在于22字的铭文,让小珏一个个来给您解释。“上林共府”这四个字的含义,依然还有几种争议,但最广泛的说法是:“上林”指的是西汉武帝刘彻修建的上林苑,“共府”就是供府,指的是供应物质的机构。这是文物在告诉我们,它的出身并不平凡,是皇家之物。

“初元三年受琅玡”中的“初元”是汉元帝刘奭的第一个年号。按照推算,“初元三年”即公元前46年。“琅玡”指的是琅琊郡,相当于现在的山东诸城附近。“受琅玡”是指这件文物是琅琊郡制作送至上林苑的。这句话是文物在告诉我们它的出生时间和地点。



“容一升,重斤二两”都好理解,前面是容积,后面是自重。很明显,它在当时并不是作为水瓢所用,而是一种量具。汉时的一升到底相当于现在多少容积呢?经过测量,就是200毫升。这让人联想到,1982年陕西省礼泉县战国两诏铜椭量出土后,同样标定一升,测量的容积是198毫升。那件文物是战国末期秦国的,可见长期以来,“汉承秦制”的说法并非虚言。

可是,很多人并不理解,量具之上为什么要写自己的重量呢?我们现在当然不需要这么麻烦了,但在当时,古人考虑到要称量其它溶液的重量,就事先标明“毛重”,放在这个“水瓢”之上一起测量,两项相减,就可以得到净重了。



铭文最后四个字“工师骏造”也很好理解,那就是一名叫做骏的工匠,做出了这件物品。将名字刻在其上,并不是为了显摆,也不是为了青史留名,而是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的制度——物勒工名。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运用了管理学原因,大到宫殿的修缮,小到一砖一瓦,都要有人留名,便于出了问题后追责。这也体现了古人严谨的工作态度。

其实,短短22个字,能够承载如此多的历史文化信息,已经够珍贵的了。然而,这段铭文还有一个令人称道的地方。那就是它的书法特别优美,古朴典雅,是隶书的佼佼者。许多书法大赛中,很多人都书写它去参赛。其实它并非名篇美文,也没有励志的含义,能得到这么多人青睐,可见书法水平确实很高超。

这件文物,根据它的铭文被命名为“初元三年上林共府升”,简称为“上林共府铜升”。它其貌不扬,却实实在在是我国的文物瑰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